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兒錫安詩篇87篇

(2007-12-27 05:00:37)
标签:

休闲

 

女兒錫安詩篇87篇

2007/12/22 15:24
 

http://tw.myblog.yahoo.com/jw!IL_HvzefHx4Pt8GmndzgJU3ZjQ--/article?mid=554「除卻永恆無大事。」
If things do not exist in eternal,
they are eternally out of date.──魯益師

鮮少人歌頌的一首詩(系列三之二)  隆納德.艾倫著  薪人譯


上一篇文章,我試著指出我們需要研讀冷僻經文的重要性,需要在聖經中走一走人跡罕至的古道。這樣的操練,可以帶來至少兩種結果。第一,是帶給你發現新大陸般的喜樂。第二,使這些經文,成為你的密友,否則我們將因為生疏、因為誤解,而失去從其中所能獲得的益處。這是一個神聖的責任。

詩篇第八十七篇,是一首以色列人在聖殿敬拜時唱的歌之一,在今天教會的崇拜中,它也佔有一個很奇特的地位。「奇異恩典」的作者約翰'牛頓,有一首很有名的詩歌:「有榮耀的事乃指著你說的」

(Glorious Things of Thee Are Spoken,《聖徒詩歌》第677首,譯作「美麗錫安,我神聖城」),就是出自這篇詩:

美麗錫安,我神聖城,

萬般榮耀難盡述;

有許必應,有言必踐,

選妳作為祂居所。

雖然牛頓的詩歌很有名,今天也仍然有人唱,然而,這首古老的詩篇卻鮮少人注意到,它仍然是一首神秘難解的以色列古老聖殿歌曲。

試著讀一遍詩篇八十七篇,你就會發現生疏感是顯而易見的,甚至會覺得沒有多少意義。還記得我第一次傳講這首詩,是在奧勒崗的一所小教會。當天的程序單上,寫著由一位弟兄,朗讀信息經文。一位男士,穿著雪亮、時髦皮靴,剪裁合身的西裝外套,步上講台,像極了香煙廣告明星,我暗自叫苦。雖然,最粗獷的人也可以是好詩人,不過今天的情形看起來不大妙。我似乎不該選這首困難的詩來讀,不過後悔也來不及了。

這位弟兄從臺上看了我一眼,然後注視著他手中的聖經,這樣說:「各位,早安!昨天晚上,我讀了兩遍這首詩,完全讀不懂。今早,再讀一遍,還是一樣不懂。聽我讀一遍,你就明白我的意思。他接著讀了這首詩。望向我,再轉向會眾,說:「明白了吧?還是讀不懂。」然後,走回座位。

起先我有點措手不及,幸好一邊走上台,我裡面安靜下來,心想,這位仁兄倒是為我今天的信息,起了個引人注意的開頭,這不正是我希望帶出來的果效嗎?

詩八十七篇,實在是一首極佳的作品,不過它的確有幾點困難。第一,它的表達方式,是非常濃縮的。一般而言,詩的語言都很少,不過這一首特別簡潔,它的表現手法,甚至會讓人感覺很突兀。第二,這首詩所運用的文學及神學意象,並非現代讀者熟悉的。第三,整首詩建立在一個觀念上,一個出人意表的想法,就是神來到祂子民中間,這實際上是一種文學表達技巧。

他的根基立在聖山上。

耶和華愛錫安的門,勝於愛雅各一切的住處。 榮耀的事乃指著你說的,

神的城阿!      細拉

「我要提起拉哈伯巴比倫人是在認識我之中的;

看哪,非利士推羅,並古實人,個個生在那裏。」

論到錫安必說:

「這一個那一個都生在其中;

而且至高者必親自堅立這城。」

當他數點萬民的時候,

耶和華要記錄:

「這一個生在那裏。」   細拉

歌唱的、吹笛的都要說:

「我的泉源都在你裏面。」

這首詩分成三段,不是很對稱的三個段落;頭兩段各在第3、第6節以「細拉」結束。

第一段(1~3)宣告耶和華對錫安的愛。

第二段(4~6)敘述耶和華對錫安子民的喜悅。

第三段(7)則因耶和華對錫安的旨意而歡騰。

 

耶和華向著錫安的愛是狂熱的(1~3)

 

從第一節就可看出這首詩,用字特別簡潔的特色。照原文逐字譯,這節是「他的根基在聖山上。」「他的根基」在原文只是一個字,無前述詞,無動詞,「山」則很特別的以複數出現

(對應到複數的「住處」和複數的「門」)。不過,意思是很明白的:耶和華揀選耶路撒冷作為祂的居所。為什麼永生、無限的神,這麼在意,選一個位置遙遠的猷大山區?即使我們有答案,我們仍然要問,這在今天又有何意義?

第二節更加醒目,講到神對錫安的門那進行中的愛(動詞愛字為主動分詞),遠超過祂對雅各住處的愛。在這一段,事實上講出神所愛的三個對象。一是祂對雅各住處的愛,另一個是隱含在文中的,祂對錫安城的愛。第三,神最大的愛,是錫安的門。順著詩人的思緒,我們列出這三個對象:雅各的住處,錫安城和錫安的門。

雅各的住處,不只說到散佈在以色列的房舍,更點出神應許的實現,神曾應許亞伯拉罕和以撒的子孫,有一天將在應許美地,享受神的祝福。

當異教的先知巴蘭,注視著安營的以色列民,神的靈感動他,使他看明以色列不是一個尋常國家,她是從萬國中被分別出來的:「我從高峰看他,從小山望他,這是獨居的民,不列在萬民中。」

(民二十三9)

詩八十七篇「雅各的住處」這個片語,可能就是這一背景的延伸。這首詩的語調是肯定的,甚至有些理想主義。神建立以色列,將她從萬國中分別出來,揀選她成為祂的百姓,在應許地上單為祂而活。這一幅耶和華的贖民,住在神給他們的土地上生活,並且與神相交的圖畫,學者馬登

(Elmer A. Martens)稱之為「神的設計」。

因此這兩節經文,確認耶和華對雅各住處的愛,正是神對亞伯拉罕應許的實現

(創十二7;十五18~21;十七8)

耶和華所愛的第二個對象是錫安城,這是經文所暗示的。「錫安」這個字,在聖經裏,是詩人用來描述耶路撒冷城的親密稱呼。它已成為文學上廣泛使用的象徵字,描寫耶路撒冷是耶和華親愛的「女兒」。一般聖經譯為「錫安女子」或「錫安子民」的片語

(daughter of Zion,如賽十32;六十二11;番三14),其實是錯的。讀者可能誤以為詩人在說錫安有個女兒,或是指錫安城的女子或百姓。事實上,錫安就是女兒,神的女兒,應該譯為「女兒錫安」(Daughter Zion)才對。就如以色列是神的「兒子」(出四22),錫安是神的「女兒」。當聖經作者,提到「錫安」,他們乃是以最親密的方式在說耶路撒冷。

 

神對錫安城門的鐘愛

接下來,神宣告祂對錫安的門之喜愛,這是什麼意思呢?不論是迦南地或以色列,古代城市的建造是為了防範敵人入侵。因此城市多半造在靠近道路、河流和耕地的山坡上。高度、道路、水源和耕地這四項因素,是古代人建立城市的最重要考量,因此我們會發現,他們總是不斷在遭敵人或天災毀滅過的廢墟上重建。

而木製的城門,即使加裝鐵板,仍是一座城最脆弱的點。古代工程師為此,常設計有高塔及堅固的結構,來保護這些城門,以抵擋敵人的火攻、破城槌及其他撞擊武器。難道這些保護城門的複雜結構,就是這裡神所愛的對象嗎?當然不是,是城門本身,才是神所愛的。

為什麼神會這樣看重城門、這樣喜愛城門,甚至遠超過祂對以色列民計劃的實現?城門,一方面可以防止入侵的敵人或匪盜進入;它同時也是百姓出入的合法途徑。它們是進出城內的路。有了城門,百姓才能進城來親近神。

因此,在第2節,有著階梯似的進程。首先,神愛雅各的住處,因為這是祂帶領祂的子民進入應許地的實現。其次,神愛耶路撒冷;「錫安」確是祂最親愛的「女兒」。但是,神卻對錫安的門,有著更大的愛,因為門是引祂百姓來敬拜他的途徑。神不斷在尋找真實的敬拜者(約四23)

詩八十七3節的原文在文法上相當困難,不過即使在一般譯本,也能輕易感受到它詞句的優美。第3節說到:「榮耀的事乃指著你說的,神的城阿!」這首詩的第二大段(4~6)就是指出哪些是榮耀的事,為什麼要述說。榮耀的事就是宣告並確認永生神的作為,祂在萬國中使人重生,好讓他們能進入錫安的門,以心靈和誠實來敬拜祂。

在「神的城阿」這個片語中,「神」(< font>)的希伯來字加有定冠詞,強調神的獨特性,祂是「獨一真神」。因此,很重要的,這一節強調錫安乃是這位獨一真神的城。

基督徒讀者當更能體會耶和華對耶路撒冷城的厚愛,不只因為這裡是古代聖殿所在,而且主耶穌就在錫安,在耶路撒冷受害、釘死以並從死裡復活。

 

耶和華對錫安的喜悅是出人意外的(4~6)

 

這一段落帶進新的說話者,也就是主自己,並引祂所說的話。這裡所呈現的是權能的主向自己百姓顯現。

一九九三年,我參加一個橫跨奧勒崗的五百英哩單車越野賽。行程是由潘多登東部山區起始,然後行經小路、穿越許多小鎮,一直向西前進,直到太平洋岸。在比賽第一天快結束時,發生了一件令我難忘的事。那一天,我們在暖暖的陽光下,已經騎了大約七十英哩,突然間路上駛過來許多車子。本來這條路上,幾乎沒什麼交通的。開過來的車當中有好幾部警車,我向一輛警車詢問,警察搖下車窗,我大聲問道:「怎麼回事阿?」他也大聲回我:「篷車隊就快到了」

篷車!我們知道最近成立的「奧勒崗篷車隊」,就是為了紀念西部拓荒一百五十週年。他們打造了許多真正的篷車,要重新走過一八四三年最早的路線。沒想到,我們這次自行車之旅,竟遇上這個盛會。這時,大部份的隊友都回營地休息,但我和另一位騎士,決定留下看個究竟。把單車靠在籬笆下,爬上山坡,等待著與過去的歷史見面。實際上,我們正踏在一百五十年前篷車走過的軌跡上;即使經過無數代的耕耘,那些數目龐大,滿載著貨物,大聲撞擊著土地的車隊痕跡,仍舊清晰可見。

在山坡頂上坐下,望著東方的山脊等候。終於,我們聽見一些聲音,叮噹聲、馬蹄聲,夾雜著呢喃低語,由遠而近。接著,在一大片塵土飛揚後,我們先看見馬的耳朵、馬的頭,再來是騎士,最後才是篷車隊。仿佛是一部偉大的美國西部開拓史重現。在這神奇的一刻,淚水延著我們面頰滑下。像個頑皮興奮的孩童,我們追著車隊下山。還記得當時有個牛仔,大聲叫道:「快叫那兩個單車騎士讓路,他們會嚇著馬匹!」

這次的經驗,彷彿「造訪」過去時光,重溫西部開拓史,並且使它成為「我們的歷史」。雖然我的祖先,未曾走過奧勒崗的篷車古道,然而這段歷史,原是所有美國人共同分享的歷史,如今成為我個人的經歷了。

詩八十七篇所呈現神的顯現,意義上遠超越這些橫越奧勒崗山坡的古西部篷車隊。這首詩描繪出神顯現的震撼畫面:榮耀的主突然來到聖所敬拜祂的子民中間。但這首詩的高潮並不停在顯現,它記錄了神親自對敬拜中的百姓說話。

聖經時常用近似孩童純真的語言,來描述神和人的相遇。在希伯來文,最常使用的字就是

dq^P*,「造訪」之意。事實上,神不受空間或時間限制,所以把神這個主詞用在dq^P的動作,是為了讓有$$限的人能瞭解的寫法。這個字具有神臨在的現場感。例如,當神要成就他對亞伯拉罕和撒拉的應許,使他們在老年得子,創世記這樣記載:「耶和華按著先前的話,造訪(dq^P,中文和合本譯『眷顧』)撒拉,便照他所說的給撒拉成就。」(二十一1)

有些時候,不用dq^P也能表達神的臨在。像創世記六章,描寫神勘察人類極大的罪惡,乃至以洪水審判世人。「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惡很大」(5),「神觀看世界,見是敗壞了」(12)。創世記六章並不用dq^P這個動詞,但也同樣描述神的臨在,也就是「造訪」並觀察人類的罪大惡極。

解讀詩八十七篇的關鍵,在於辨識出第四節中的發言者。和第5~6節一比較,會發現說話者必然是主。詩篇八十七描述耶和華在耶路撒冷聖殿,造訪正在敬拜中的子民。解經家德立煦(Delitzsch)提到神在詩中突然的闖入,他寫道:「耶和華加進談話,宣告普世恩典的榮耀福音:祂所揀選和喜愛的城,將成為萬國新生的地方。」在創世記六章,耶和華下到地面,觀察地上人類的罪惡,乃至帶進全面的審判;而詩八十七描述神的造訪,神的義引進更大的祝福。

這篇詩的圖像語言,表達出神闖入他子民之中。雖然上帝無處不在,但是仍然有神顯現,神出現和神闖入等比較立即的觀念。

 

「龍的傳人」也在得救行列

這首詩以極美妙的方式,描述耶和華進入聖殿,觀察聚集在耶路撒冷參加禮拜的子民,神對祂的「發現」,以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反諷,以及神聖的喜悅來回應。 祂所觀察到的,是來自萬國的會眾,齊聚耶路撒冷聖殿。這是十分奇妙的。其實整個舊約時期,外邦國民一直被吸引來敬拜永生神,特別是在所羅門王和希西家王執政期間。在聖經時代──和平時期、經濟繁榮時期和宗教上特別有活力的時候,也有幾次對外邦民族大的福音傳道。

萬國的名單中,包括拉哈伯、巴比倫、非利士、推羅並古實人。拉哈伯並非指耶利哥城被救贖的

女子喇合。她的名字是bh*r** 但是詩篇八十七4節是bh~r~(伯九13;二十六12;詩八十九10;賽五十一19),在聖經中經常被譯為「龍」,類似「海中怪獸」(Leviathan)或是「古蛇」(/yN!T*)。在此,我想並不適宜深入探討聖經中的作者,如何運用這一龍的意象(註:作者的神學論文,就是討論這一主題:The Leviathan, Rahab, Dragon Motif in the Old Testament”, Th.M. thesis, 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 1968, Ronald B. Allen),我只想提一點,這個意象,部份源自烏加列神話(Ugaritic mythic poetry),是聖經作者傳統用來描述出埃及時,神擊殺埃及人的高潮(14~15) 因為耶和華神是以紅海的水滅了埃及人,所以聖經中的詩人喜歡以「那龍」(例如賽三十7,和合本譯作「那拉哈伯」)來稱古埃及人,嘲諷他們可笑的意圖,竟敢和永生神作對。 是,這個背景就更突顯這首詩叫人震驚之處:拉哈伯(bh~r~),這個「龍的傳人」,竟然也被包括在敬拜主的行列中。這首詩,已將這個反面意象,反轉過來。在耶路撒冷的敬拜者,有人是來自敵國,一個過去被以色列詩人嘲笑的民族。這些「龍的傳人」,竟然和希伯來敬拜者同列! 在這些禮拜者之中,還有巴比倫人,這是背教的代名詞(創十一1~9)。如果要簡單傳達偶像崇拜的觀念,只要提「巴比倫」這個字就夠了。即使在新約,偶像崇拜的終極表達被描述為「巴比倫,大淫婦」(啟十七1~6)。但是,從巴比倫來的百姓,卻在主的聖殿中,崇拜祂。 接下來,還有來自非利士和推羅的國民。古利士人,素來是以色列的仇敵,特別是在掃羅王和大衛王期間。他們最早來自愛琴海,遷到克里特島沿岸,再移居迦南。這些非利士人就是聖經上,最早出現的歐洲人。大體而言,他們相當地壞。但是在詩八十七篇,一些非利士人也在敬拜耶和華。

推羅屬非尼基族,在迦南古老民族中,算是最先進和文雅的。腓尼基人居住在現代的黎巴嫩區域,是以航海為業而好戰的民族。但是甚至從這些剛硬的人們之中,也有人來到耶路撒冷,成為敬拜以色列上帝的團體之一。

衣索匹亞,位於非洲東部地區,就是這裡的古實(vWK),不論此處或舊約其他地方,都可以泛指非洲。

八十七4節,慶祝在耶路撒冷聖殿聚集敬拜主的各個不同民族。和猶太信徒一起,這些來自不同地區、文化的民族,預表著如今在教會裡敬拜救主的各國各民,最終在救主榮耀的國度來臨時,就是這些民族將居住在耶路撒冷。

神稱這些民都是「像那些認識我之中的」,這些來到錫安之門的民,包括從埃及、巴比倫,從非利士、推羅和非洲來的個人敬拜者。神以極大的喜悅,望著這些生在外邦,如今卻在祂的殿中,稱為祂名下的子民。

這首詩,最令人驚訝的部份,是神重複說三次:「這一個生在那裡」(4~6)。這種重複是不尋常的,特別是這樣一首傾向簡潔的詩。令人驚異地,神認為這些外邦信徒是等同於以色列子民的。在這首不為人注意到的隱晦詩篇,這一再強烈地重複,傳達了一戲劇性信息:就是重生的信息。

這些改信仰的耶和華敬拜者,曾經被生在世界各地、不同人種的民族之中,但是當他們以信心來到永生神面前,祂,耶和華神,宣告了他們的「重」生。他們「生在那裡」,那是在錫安。當耶穌期待尼哥底母,對「重生」應有所認識時,這兒,似乎就是一處關乎「重生」的希伯來經文。

5節的「至高者」(iw{yl=a#),特別用在強調神在萬國之上的能力(詩四十七2;七十八35;八十二6)。原文「必堅立她」這個字,指向錫安的未來。詩人時代的錫安,將成為許多國民的百姓,崇拜永生神的地方。這一點預言到耶穌的到來,福音的傳遞,和救主再來治理作王(賽二1~4)八十七6節,詩人寫道:「當他數點萬民的時候,耶和華要這樣記錄。」那些帶著信心進入錫安之門的,將被祂數點是「這一個生在那裡」。歷世歷代的信徒,在錫安都擁有身份。不論一個人出生那裡,當他以信心來到救主神面前,他或她就生在錫安,神所愛的城。

 

耶和華對錫安的狂喜是獨特的(7節)

 

「我的泉源都在你裏面」(詩八十七7)這些隱秘的話語,其實並不難解。對照其他經文,可以很清楚知道,聖經中詩人常描述救恩像泉源,水源,在乾旱之地的一泓清水。

神的泉源不在非尼基。不在埃及。也不在非洲,歐洲,南方海島上,或美洲。只有藉著來到錫安,來到錫安的神面前,才能得著重生。在錫安,希伯來民族在主所在的聖殿中敬拜永生神。在錫安,主耶穌以他犧牲的死亡,埋葬,和榮耀的復活,滿足永生神的要求,預言得以應驗。 凡認識主的,都將加入聖經時代那些敬拜者的行列,因他們都是錫安所生。這首古老的詩,在開始讀時,似乎隱晦難懂,然而它其實是一首明朗的救贖詩歌。 且讓我們以約翰'牛頓的詩歌 「有榮耀的事乃指著你說的」第二節來結束本文:

請看永遠活水滔滔,

湧流來自永遠愛,

無窮活泉供你兒女,

永無缺乏的恐懼。

誰能覺得困倦乾渴,
當此活水長湧流,

恩典堅如賜恩的主,

歷盡年代仍屹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