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有些人之所以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读好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白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扎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站,一路上都是离情。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我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
《我们仨》
半生的经历写来笔调平实自在,告诉我们一个读者不知的钱钟书,也同时告诉读者一个不知道的钱瑗,更告诉了读者他们“象”的反抗哲学。文字洗尽铅华。含芳吐秀,有大家风范,看似娓娓道来而情感浓烈,未见一悲字而文字之外哽咽有声,而又怨而不怒,将一家人近六十年的经历勾勒了大概,时而幸福,时而温暖,时而平淡!而最后的“只剩下了我一个”让人动容。
-
《洗澡》
先生的作品中流淌着智慧和豁达。当一个作家能够洞穿人生的时候,她的文字就趋于简单晓畅,却能于简单晓畅之间孕育出深邃的思想。诚如先生在这本书扉页上所译蓝德的诗: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前言中,杨先生如此写道:“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这一段话点出了她要讨论的两大主题,一是人生的价值,二是灵魂的去向,前者指向生,后者指向死。我们读下去便知道,其实这两个问题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