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求学杂志
求学杂志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30,080
  • 关注人气:4,29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一季的张扬岁月——我在中国传媒大学读本科

(2007-05-08 16:39:31)
分类: 我的大学
本文选自《求学》增刊《我在大学读本科——100个学子的100所大学》
详细信息请参见博客首页左上

 

杨杨

 

 


  匆匆忙忙,快快乐乐,哭哭啼啼……


  飞奔着,疾走着,玩闹着,欢笑着……


  也许多年之后,闲暇之余,谈论最多的话题只有一个——“回忆”。白师兄说:痛并快乐着。我们说:痛并成长着。

 

  广院肉饼


  虽然北京广播学院的名字已成历史,但在每个人的心中,对于“广院”的感情却无法淡忘。刚入大学的时候,对于“广院”这个名字很不习惯,自己也从来不这么叫。但是渐渐的,我发觉爱上了它,这大概都始于广院肉饼吧……


  广院肉饼,广院的招牌早餐,不知始于哪位师傅之手,历史应该也有五十年了。其实没什么特别,只是长长的一块面,里面夹了层薄薄的肉馅,说是肉馅,其实只有可数清的几“粒”肉,最多的还是葱花掺杂其中。似乎是烤熟的,外焦里嫩,尤以南院食堂的肉饼最为经典。


  有个小插曲,一次一个男生去买肉饼,用非常有磁性的男中音开口说道:“师傅,请给我两个肉饼。”师傅愣了一下,然后答道:“你是播音系的吧?”那男生马上不耐烦了,换成一口流利的京片子道:“俩肉饼儿!我等着回屋儿呢!”看来,这肉饼还真是馋人啊。


  广院肉饼,多少年后再吃的时候,味道一定也没变吧!

 

  白杨与核桃


  “校园的大路两旁,有一排年轻的白杨……”广院传唱至今的校歌,没人追究为什么道路两旁只有一排白杨(不过据当时的词作者说,学校当时真的只有一排白杨)。


  刚入学那段时间,我完全没有注意过学校的白杨树,只觉得学校的绿化很好,到处都是绿色。走过学校的林阴路,坐在斑驳树影下的长椅上,感觉很舒服。


  秋天到了,学校进入了最美的时光。核桃林里黄绿交错,篮球场上空金黄一片,整个校园像是画出来的,无论哪个角度拍出的照片都是重墨的油彩。最爱在秋天的阳光下散步,看着同学和老师匆匆地走过,看着建筑工地上工人忙碌的身影,突然涌起一种感动。


  据说广院院子里的核桃林有上百年的历史;据说核桃林曾经经历过许多次灾难的洗礼;据说核桃林里走出过罗京等十几位一流的播音员;据说核桃林既是“桃花园”又是“绝情谷”……


  刚入校的时候,听上铺的北京同学讲鬼故事,讲了许多校园离奇事件就是没讲到广院。有人纳闷地问是为什么,她说:还不是因为广院历史短呗!其实算算这个学校建校也半个世纪了,怎么会没有点悬疑故事呢?后来果然有一天,一个大三的国际新闻的师姐神秘兮兮地告诉我们几个,那片核桃林以前是宫里头的坟地,专门埋宫女太监的,因为这些人怨气大,所以要种核桃,核桃能辟邪……其实广院的学生编几个这样的鬼故事吓唬吓唬新生真是小菜一碟,编导系可是广院的王牌!我那年高考时,有同学参加电视编导专业的专业考试,首先要经过很严格的笔试,包括一篇据说题目非常离奇的作文;还要经过专家的面试,回答很多需要高超反应能力和模仿、表演、演绎能力的问题,层层选拔才可以通过。中央台很多制作精良的专题栏目幕后的导演可都是我们的师兄师姐呢。


  清晨的核桃林,却是无比清净恬淡,有很多手捧书本的学子在里面温习外语,朗朗的书声此起彼伏,非常有大学的韵味。听说核桃林是有名的外语角,很多人都在这里突破了口语难关。广院最有名的系当属播音了,而外语播音又是强中之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个省级电台、电视台的外语播音员大多数都出自广院!而且中国传媒大学的小语种人才特别吃香,中传是仅次于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第三大小语种人才基地。所以说,清晨的核桃林可是一块宝地,金色的阳光穿梭在枝叶繁密的林间,一段段字正腔圆、发音标准的外语从晨读的学子口中流淌而出,对面的教学大楼里也开始有了熙熙攘攘的人群。


  新人的“惯例”


  首先说明我本科不是艺术类的,是管理系的,中国传媒大学把学生和专业分为艺术类和普通本科类:播音、编导、录音等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需要艺术考核;经济学、对外汉语等专业和其他普通高校招生渠道相同。例如赫赫有名的电视与新闻学院里,电视编导、摄影、媒体创意等专业属于艺术类,而新闻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等则是高考普通类本科招生。我所在的媒体管理学院,除了文化管理系下面的制片和文化经纪专业属于艺术类,其他的经济学、国际贸易、会计、工商管理等专业都是普通高考本科招生的范畴。不过中国传媒大学的这些专业除了要求掌握扎实的知识以外,还格外强调与传播媒体类行业靠拢,我学的国际贸易专业的硕士阶段就是国际传媒经济。在北广这个大范围的熏陶下,这些热门的经管类专业都多多少少带点传播行业的色彩,毕业生有不少都进了传播公司和电视台。


  先说说这个训新生的传统,不知道现在发展得怎么样了。一般师兄师姐会找那些有些“傲气”的学生谈话,内容随意,刚一开始可能还比较平和,不过后面可就是硝烟弥漫了。如果遇到的是比较内向的学生,犀利的言辞很可能会让他们招架不住而泪珠涟涟;如果是遇到比较能说的,很可能唇枪舌剑,成了一场精彩的辩论。但是老生既然“训新”,一般都有所准备,主动发起攻击,把新人驳得体无完肤,新生的锐气受挫,真得郁闷好几天。不过细细想来,中国传媒大学可能是中国惟一的一所以传播媒体为特色的大学了,传媒的精髓就是语言。其实“训新”的双方本无输赢,占了上风的也许是把握了对方的心理,貌似失利的也许是以退为进,总之这场语言游戏给新人们从语言到心理上都上了一课。


  我们最能折腾


  首都高校中最有反抗精神的一定要推中国传媒大学!“反抗精神”的另外一种解读方法就是折腾,每一个来广院的人都会深刻地体会到这所学校里每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无穷的能量。


  中国传媒大学有着历史悠久的“哄台传统”,据说这个传统是管理系发起来的,鼎盛时期我没赶上,真遗憾。这个传统也有争议,有人说:人家在台上表演再怎么差都应该给掌声,先不说人台下付出多大努力和辛勤汗水,光站在那里心里紧张得都要死了,还不给点掌声安慰安慰?但也有人说:凭什么给安慰奖?舞台就是磨练人的,哄台那是锻炼心理素质呢,这点批评都受不了哪能上大台子?播音系还盛传:只要能在广院的台上站稳十分钟,全国没你上不了的台!对哄台这个传统,其实我还是支持的,只要不要太过分,有些极具娱乐性的哄台技巧还是值得提倡的。我们那会儿是对着台上太差的表演者唱歌——“你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有一男一女两位表演者,男生穿黑色西装,女生穿白色晚礼服,台下第一排的同学早就联络好口号了,那两个可怜人还没走到舞台中央呢就听见下面传来此起彼伏的呼喊声:“黑白配!男生女生配!”广院是演艺界的重要阵地,电视方面的影响力全国首屈一指,所以那些电视明星无一例外都来过这里的舞台。很多大片的观众见面会都选在这里,比如《天龙八部》来这里宣传的时候就遭遇了无情的哄场。有人说这个学校的学生太傲气,太没礼貌。其实,在我看来那些在台下哄别人的同学早就时刻做好了被别人哄的准备。他们所拍摄的短片、所录制的节目都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筹备,但是观众是检验一切的最终指标,也许几个月的辛苦得来的就只是尖刻的讽刺,拍得不好等于没拍,但是还要留着勇气继续拍!因此,如果想明天接受鲜花,今天就得接受“哄场”。


  扔鸡蛋、西红柿就算了,有一定危险性,歌声再怎么难听,也不至于取人性命啊。最经济的方式是叠飞机,把发到手的节目单和宣传单叠成各种各样的飞机,遇到演不好的就丢。听说历史上最有名的飞机是用一个女歌手的宣传海报叠的,有一米多长!不知道飞上台没有。有好几次晚会上请来的广院已成名的师哥师姐们还对哄台满腔怀念呢,我估计也是真的怀念,这么多年在别的舞台上光收获鲜花和掌声了,来我们这挨哄,就是那忆苦饭啊。


  这个学校的人是最怀旧也是最重感情的,听说广播学院名字要改成“中国传媒大学”了,很多同学都很不高兴。大家组织好人成帮结伙的在校门前合影留念,故意搞得和外国观光客一样热闹,为的就是引起注意;还自己拍摄了新闻记录片,从拍摄到剪辑到字幕到播音全部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非常的正规,这种做法有种非常严肃的搞笑气氛,看过之后眼泪都笑出来了。不过也许有人真的是流了泪,笑中的泪花,毕竟很多同学是怀着对“广播学院”的梦而踏进了这所学校,现在它的名字已经成为历史,怎能不带点感伤?


  我有我天地


  这所学校最热闹的活动当数学生们的自拍DV制作大赛了。虽然现在国内有许多大学生自拍DV的比赛,但是北广的学生最重视的还是自己学校所举办的,几乎每一届都有无数的学生为了那个奖杯奋斗整整一个学期!


  有台词的剧本要字斟句酌,有时候,写一个好本子要花费好几个月的时间。同宿舍的芳芳是学制片的,和电视学院的一个师姐合作拍一部反映北广周围居民生活的片子,光居委会就跑了几十趟,大事小事采访了个遍,从秋天拍到冬天,再加上剪辑,年都是过得紧紧张张的。可是体验了一把当导演的瘾!最后把片子送到北京电视台,还真在一档生活栏目里给播了!女生做事情就是比较细致,男生就显得很有魄力。有一次DV节上放映了一部叫做《这个冬天你冷么》的片子,一看就是用家用DV机录制的,画面剪辑也比较简单,里面只有一句台词“这个冬天你冷么?”,反过来倒过去地问。大概有不下几十个各种职业各种面貌的人被问到,没有记录下他们的回答,只有各种各样的表情,这种纪实风格的东西看起来还挺有深度的!


  北广的实习单位,大头要算是中央电视台了,几乎每年都有不少人跟着一套二套的栏目制片人东奔西走的。我的一个姐妹实习跟的是中央二套一档“找工作”栏目的班子,天南海北跑了个遍,走到哪人家一听是中央电视台的都会格外欢迎,让她可好好满足了一下虚荣心。不过中央台的要求也高,写的东西没创意或者不够严谨都要被领导骂,通宵赶工作的事情司空见惯。但是有了这些宝贵的工作经验,毕业后的前景就会变得明朗许多。有北广的金字招牌,地方台的岗位也很吸引我们,而且许多师兄师姐在地方台干得有声有色,再杀回中央台的也大有人在。从北广走出去的名人太多了,但是没走出之前,谁也不敢把自己当名人。兢兢业业扛起摄像机,勤勤恳恳握着录音笔,每个北广人都把对辉煌的期望融汇在勤奋的工作里。


  听说芳芳她们又要拍部片子,内容待定,我说这次你打算反映点啥?她眨眨眼睛坏笑说,万一我成了名人,这可是我跨出校门的最后一部作品,很有纪念意义的!我叹了口气,她在中央十套的科技节目实习了三个月,还是这么爱做梦……


  小小的不足  小小的心愿


  我觉得图书馆有点小,食堂的饭菜有点贵,教材为什么不能自己解决,一定要收很贵的教材费?还有什么缺点,想不起来了……总体上来说,我的广院很可爱。比如晚会一定要看,真的很精彩,舞台、灯光、音响、主持人都是专业的,学生的晚会也可以很高水准;很多人有才华有特长,他们张扬,自信,有活力,够新锐,让人眼前一亮,看到他们自己也不由自主快乐起来;听说很多艺术类的老师非常棒,学生们也是深得其真传,不过很遗憾,我没有见识过倪萍、周涛这些“大牌”却经常遇到……中国传媒大学有点特殊,作为电视圈甚至传媒界的人才培养基地,很多人从这里走出去,赢得赞誉,成就人生。也许很多人当初并没有多么热爱这所学校,但是凭借母校强大的实力背景和在这里接受的训练,他们奠定了自己成功的第一块基石。于是更多人怀揣梦想踏进这个校园,对它充满色彩斑斓的期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