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同志家庭未成年儿童的心理阴影

标签:
情感 |
关注:同志家庭未成年儿童的心理阴影
文/水房
有空的时候会在社区办的学校里当义工,所需做的无非就是帮着看管社区里家中无大人的小孩。陪他们聊聊天、做做游戏之类的。其实也是挺释放工作压力的,看到的只是一张张天真无邪的脸,他们的开心或者不开心都会直接反映在脸上。
最近社区学校里经常有个新面孔出现。在他的脸上看不到同年龄段孩子的笑容,永远都是眉头紧锁,而且很难跟其他小朋友打成一片。当我意识到这个孩子心中肯定有所秘密的时候,我决定跟这个小孩好好聊聊。只可惜这孩子不愿意多说话,每次都无疾而终。
后来问了其他义工才对他有了些了解,也大致清楚了他异于同龄人的主要原因。他叫张波,是生长在一个同志家庭中的孩子。他的亲生父亲是个同性恋者,在被其妻子知道这一事实后决意要离婚。由于妻子不愿意抚养这个孩子,加上丈夫心中对妻子有所愧疚,这个孩子就跟随父亲生活。而父亲在离婚后也开始了跟同性密友同居生活在了一起。而他的妈妈在离婚后出国了。
在接连经历了父母离异和父亲跟同性同居两件事情的打击后,原本活泼可爱的小张波开始变得沉默寡言起来。学校的同学们嘲笑他是没有妈的孩子,就连学校的老师都流露出了厌恶之情。时间一长,小张波明显感觉到被孤立,周边没有同学可以说上话,没有一个朋友,没有人会支持自己。有的时候就连自己的亲生父亲都跟他急,只会一味责怪他不会好好上学跟同学打好关系,更别提那个挂名的“父亲”。对他来说,真正快乐开心的时刻是打电话给妈妈的时候,不过妈妈不在国内,只能偶尔打打国际长途。
在知道了这些事情之后,我对小张波的身世感到了同情。对于这么小的一个孩子就要背负这么大的家庭“灾难”,更何况这样的家庭在外界看来并不完整甚至有些畸形。
在得知小张波其实是跟我同一个小区时,我决定登门拜访一下这个至少在目前国内看来还是相当“特殊”的家庭。我送他到家,按了门铃,开门的是一个看上去只有20岁出头的小伙子。小张波脸都没朝他看一眼就径直跑向了他自己的房间。据我估计,这大概就是小张波的另一个父亲吧。小伙看上去蛮随和,不像想象中的那些同性恋花枝招展的样子。看得出是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由于跟我年龄相仿,我们两个就开始聊了些话,而话题始终没有绕开张波。
在交谈中得知,其实张波父亲和他都挺喜欢张波的,也知道张波的不容易,毕竟这样的家庭在外界看来是很难理解的。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在家里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只要是他提出来的要求,都尽量百分百地满足于他。因为他们心里知道,他们亏欠小张波一个正常而又普通的家。只不过这些精神上或者物质上的满足并没有给张波带来快乐。他们也曾经去学校拜访过张波的班主任老师,而老师只是简单地将张波划入到了性格内向而已,并不愿多谈这个孩子。他们心里清楚,或许这样的家庭背景是孩子在学校备受歧视的主要原因,而这也是小张波越发沉默的重点。
从张波家走出来,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类似于张波这样的孩子我们究竟该干些什么。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无论是家庭本身还是整个社会都必须对其有足够的宽容和耐心,免得他们幼小的心灵从小就产生创伤。当今社会自杀呈现出了低龄化的趋势,对于这样特殊家庭背景下的孩子则更应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关注以避免他们从小产生心理阴影。
注:文中涉及名字均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