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被推荐至新浪博客首页、新浪手机博客首页
京剧进校园所面临的四大难题
文/水房
为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教育部规定从今年的三月起全国十个省、市、自治区的中小学中开设京剧课,其中包括了《智斗》、《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等经典京剧唱段。
教育部出台这项规定的出发点是好的。现如今京剧已经演变为专属老年人的一种艺术形式;对于年轻一代听的唱的都是流行音乐,对于我国传统的梨园文化知者甚少,而改编自传统戏剧的电视剧反而更受欢迎,如《女驸马》、《打金枝》等。被称为“国剧”的京剧都如此,更别提一些小剧种了。
为了提升中小学生在戏曲曲艺方面的修养,教育部出台这项规定值得称赞。不过要真正做到京剧进校园,让学生学京剧、了解京剧而不是表面上的过一下形式,则必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师资难找
既然中小学校要普及京剧课程,首当其冲要解决师资来源的问题。在教师队伍年轻化的今天,现有老师中有多少人能教好京剧呢?没有师资的保证,中小学生能学到些什么呢?除非中小学校到专业戏校招聘教师,否则在没有专业师资保障的条件下的京剧教学注定不会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毕竟请专家、票友来授课不是一个长久之计。
其次,教学保证
在解决了师资问题后,京剧教学就能得到保障了吗?显然也未必。长年应试教育教条下的中国中小学生的兴趣课大多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被霸占。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手工劳动课……这些课程不都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吗?只有教学得到保证的,才能真正培养起学生这方面的兴趣,才能使教育部的这项规定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经费难题
音乐课中加入京剧教学势必要增加教学的投入。校内教学需要购买大量的道具、服装等必须品,而校外教学需要解决场地。这些都需要经费的支出。全部由学校承担不可取,但要强加到学生头上又不可行。
第四,语言难关
这次试点的十个省、市、自治区中既有北京、天津、黑龙江等北方地区,也包含了上海、广东、浙江等南部地区。对于南方学生尤其是广东地区的学生而言,标准的普通话发音都相当困难更别提唱京剧了。
因此,京剧纳入义务教育教学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要真正起到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则有更长的路要走。
附各年纪教学唱段:
一年级《报灯名》
二年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三年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四年级《万紫千红分外娇》
五年级《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猛听得》
六年级《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七年级《儿行千里母担忧》
八年级《趁夜晚》
九年级《智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