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柏林擒下一只最佳编剧的“银熊”,可喜可贺,这应该是王小帅鼠年收获的第一份大礼。小帅可能在想,有了这一只,家里的那一只就不那么寂寞了。7年以前,王小帅带着《十七岁的单车》已经从柏林牵回一只“银熊”,影片拿的是评审团大奖(也就是仅次于金熊的二等奖,所有银熊当中最有价值的一只)。
可以想象一下,小帅家的书柜里,两只银熊对望,守护着中间的一片棕榈叶——那是2005年《青红》在戛纳参赛时给小帅带回的礼物。这三件物事,代表的是王小帅在国际电影界的地位。它们给小帅带来了成就,带来了荣誉,而今天这篇文章我想说的,是关于这只银熊,在成就和荣誉之外,可能带给小帅导演的一些东西。
国际电影节的游戏,如今在关心电影那点事儿的国内影迷和记者当中已经不算个事儿了,连从来不掺和电影节的冯小刚都说“奖项都是运作的”,那些常年坚定不移的走国际影展的中国电影人也就真没必要藏着掖着了。其实,去海外参加电影节,不就是为了卖片吗?卖片没什么寒碜的,那些投资几个亿的商业大片到了5月中旬,一样也得顶着大太阳,往法国南部那个小城里跑,只不过他们不能以角逐“金棕榈”的无尚荣光的名义走红地毯罢了。
“拿奖是为了让影片在海外卖个好价钱”,这话理直气壮地说出来我觉得一点儿都不丢人,本来嘛,电影节本身就是一个大集市,熊也好,狮也好,棕榈叶也好,无外乎是给咱们的电影贴上一个标签,上面写着“经鉴定,此货为上品。”标签的规格越高,咱们的片子就越能卖出好价钱,赚了钱,咱们才能找更贵的演员,拍更大的场面,让老板掏更多的钱来投资,总会有那么一天,咱们的文艺片不仅仅是卖给外国人看,也能让更多的中国人喜欢。

其实,哪个导演不希望自己的片子让家里的观众看呢,如果真有好多好多国内的观众喜欢,也就不必上赶着那些洋鬼子们的电影节,自己跟家里玩老好了。可现实情况是,眼下还得上赶着,为什么,您看看这几组惨淡的数字就知道了:
2005年戛纳评委会奖影片《青红》,当年6月5日上映,票房300万
2006年威尼斯金狮奖影片《三峡好人》,当年12月14日上映,票房100万
2007年柏林金熊影片《图雅的婚事》,当年4月13日上映,票房200万
……
这些票房基本上是连洗拷贝的钱都收不回的,但是导演们依然可以骄傲地说,“我们的电影都不赔钱!”为什么?就是通过在海外电影节的积极运作,巡回展映,让这些作品借助海外版权回本,赢利。
在当下中国的电影圈儿里,我相信没有人比贾樟柯对国际电影节的运作规则更谙熟其道。去年在柏林和威尼斯,我两次有机会近距离观察这位“中国第六代旗手”,一个难忘的细节是,这个从来没有系统学习过英文的山西人,竟然可以在饭桌上和老外狂侃英文,更难忘的则是他在交流中流露出的那份自信。就学外语而言,贾樟柯是门外汉,他已经可以谈笑风生,那么对于他最擅长的电影本身,其游刃有余的程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柏林,贾樟柯担任的是柏林国际电影节官方活动“天才训练营”的校长,组委会的人称他是“教父”,在威尼斯,贾樟柯带来的是一部纪录片《无用》,它随后换来了“地平线”单元的最佳纪录片的奖杯。在此前后,由他担任监制的中国影片《赖小子》获得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的最高荣誉金虎奖,由他监制的另一部影片《Plastic
City》成为历史上第一部中国和巴西联合拍摄的电影,而他本人,还抽空去戛纳主持了“电影基石”和竞赛短片,又去瑞士掺和了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与此同时,他的上一部影片《三峡好人》已经从坎帕斯草原卖到了波罗的海,又在法国首映当周冲进了票房前十……
如果说国际电影节是个球儿,它现在已经被贾樟柯玩的溜溜转了。
说了这么多贾樟柯,还得说回王小帅。在我看来,除了贾樟柯,王小帅是最有希望玩转国际电影节这个游戏的中国导演,其一,在于他本身的艺术造诣,其二,在于已经在国际电影节上取得的成绩,其三,也就是更重要的一点,我认为王小帅有这个野心。
但是希望归希望,小帅面对的困阻一点也不比希望小。
首先,小帅必须要建立起能够帮助他闯荡海外的团队,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partner,就像李安的身边有夏慕斯,吴宇森的身边有张家振,在贾樟柯的背后,也一直有一个默默做事的香港人周樵,他们时而扮演经纪人,时而扮演制片人,他们精通几门外语,他们的电邮系统基本处于24小时工作状态——处理的来自全球的邮件往来,还有,他们都是导演最信任的人;
其次,小帅必须加快自己的拍片节奏,从1999年至今,他一直保持着2年拍一部电影的速度,说起来也并不慢,但是要想在国际电影节上有更大的作为,小帅应该调整到三年拍两部最好是一年拍一部的节奏上来,也许并非都是导演,也许并非都是长片。实际上,不管是戛纳还是威尼斯,每个大电影节都想培养自己的“嫡系”导演,而产量越大的导演出镜的机会自然也就越高;
第三,小帅还必须增强自我炒作意识,所谓长袖善舞,在这方面,贾樟柯绝对是榜样,好东西为什么不拿出来多说呢,如果不是他自己坦白,哪个记者能挖掘到《三峡好人》的海外版权卖到拉脱维亚这么犄角旮旯的消息?在威尼斯,我曾经学习过《无用》的宣传计划,其严谨程度绝不输于一部投资百倍于它的商业大片。同理,作为一部“银熊”作品,《左右》的任何好消息都应该第一时间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只不过事实本身的分寸一定要拿捏准确就是了。
第四,小帅要更为积极地参与到国际电影节当中。通常来说,一部在欧洲三大电影节获奖的作品有N次机会参加其他规模次一级的电影节,同时,一些电影节还会邀请获奖影片的导演担任评委,借助出席这些电影节的机会,必定可以结识更多的投资商、发行人、制片人和策展人,借此建立自己更为广阔的人脉资源。作品越多,彼此合作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其后就是循环往复的事情了。
和小帅的前几部作品相比,《左右》的主题无疑更具有全球化的特征,“最佳编剧”的奖励实际上也暗示《左右》的故事可以超越东西方文化的樊篱,引起全球观众的共鸣。从这个角度上说,《左右》在海外的表现更值得期待,它将向海外的观众,特别是西方的观众展示一个更为真实的今日中国。
最后借用耐克最新广告中刘翔的一句话,“就是这个游戏,就看你怎么玩!”
期待《左右》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