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还珠楼主开创了武侠小说的先河,一直是后继无人。直至金庸大侠横空出世,使武侠小说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时期,至今无人可以超越。
金庸先生是个办报的人,当初也是在连载的情形下,开始了武侠小说的创作。
我想,他当初创作武侠小说的初衷,无非是娱乐一下读者,增加报纸的发行量。不料“无心插柳柳成荫”,闯出了一个金庸时代,一下子风行了半个多世纪,并且在大陆上,也留下了一片浓浓的绿荫。这种结果,一定是金庸先生当初也始料不及的。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金庸大侠并不懂得武功。于是他另辟蹊径,在武功之中引入了超能力概念,让小说中的武功高手,各个都有可在十步以外伤人的能力,而武林中真正高深的功夫,如暗器和点穴功夫,反而成了雕虫小技。不过这也并非金庸先生的发明,而是把以前小说中剑仙的能力,做了一点引申,化飞剑于无影,伤人于无形。
现在回过头来研究一下金庸先生的作品,有两个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一个是他的作品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程度的欢迎?另一点是他的作品为什么会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
当年与金庸先生齐名的,还有台湾的古龙大侠。他们的作品纷纷被改变成为影视剧,几乎平分了武林的天下。
古龙在创作上所用的是西方写作的技法,善于编织情节,制造悬念。武功方面的描写,更接近武林高手一招制敌的风范。可是随着古龙的驾鹤西归,他的作品也凋零了。当然,他的遗属争夺版权,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但这只不过是使古龙作品短命的众多因素之一。他的作品缺乏民族文化的背景.
我认为,一个人要想成为小说作家,除了要擅长编织故事情节,具有深厚的文字功力以外,还应该掌握广博的知识。因为作品中要刻画的人物,会是有着不同背景,操持不同行业的人,所以故事中的人物,一定不能与背景脱节。如果让一个乞丐,摇着折扇上街招摇;让书生夹了根打狗棒,去行走江湖的话,一定会贻笑大方的。大陆上的一些文艺作品,就常犯这种低级错误。
当初我读金庸先生的作品时,感到在消遣的同时,还可以学到一些知识,内心里,对金庸先生知识的广博,十分钦佩。另外,金庸先生还时不时地玩一把生活中的幽默,让他显得更加可爱了。
金庸先生自己比较满意的人物有杨过、胡斐。从心理描述的角度讲,他在这两个人物的身上,下足了工夫。这两个人物属于是正面人物的典范,有点被典型化的味道,反而不如傻和尚虚竹,以及反面人物南海鳄神显得可爱。当然,杨过比起郭靖来,还是要丰满得多了。我个人认为,张无忌与韦小宝则更贴近生活。其中的韦小宝,在香港更是成为了经典人物。呆公子段誉,也是典型的印有金庸式烙印的人物。
在金庸先生所有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天龙八部》。因为在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感到最为轻松。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各个都可爱。而且这部小说中,几乎展示出了金庸先生的全部知识,从佛学到老庄,再到琴棋书画,几乎是无所不包。随便是一件器具,到了金大侠的手里,都可以成为十分厉害的外门兵器。金庸大侠的创造力和内功功力,在《天龙八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几乎到了摘叶飞花,伤人立死的地步。
在人物的刻画上,《天龙八部》也堪称是一幅人生百态脸谱全图,让人很容易在身边找到相应的人物。尤其是那位丁春秋先生,刻画得实在是入木三分。大家想一想,他像谁?
如果让我回答,金庸先生的作品为什么会受到欢迎的话,基本上可以总结出三点来。一、金庸先生具有广博的知识;二、书中人物贴近生活;三、金庸先生有一枝生花的妙笔。
直到今日,仍然有人在把金庸先生的作品,改编成电视剧。这足以说明金庸作品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那么,他的作品何以会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呢?我的结论是:在一片广袤的沙漠之中,一棵树下,就是一片绿洲。可惜的是,沙尘暴太多了,而绿洲实在是太少了。
就我个人来说,只是这片沙漠中的一个考古工作者,一直在做着半地下的工作,探索着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化废墟。当然,我的收获也是前所未有的。如果我在哪一天遇到了自己的伯乐,我会把最古老的中国文化的文献资料复原出来,交给他,无论他是什么国籍的人。
这个伯乐是无法冒充的。他必须能够拿出数以千万的资金来,建立一个研究所,《中国文化研究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