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扎根生活土壤 开掘艺术源泉》陕西文化艺术工作者访谈录—访著名作家杜文娟

2020的味道,那是大街小巷重燃的烟火气,是生活的酸甜苦辣,是丰收之年的稻麦飘香,是汗水里的奋斗味道。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有奋斗者笃行的足迹。陕西新闻广播《文化三秦》新春特别策划《扎根生活土壤 开掘艺术源泉——陕西文化艺术工作者访谈录》,带您探访陕西文化战线工作者走进基层、扎根生活的创作故事、收获感言、新年愿望,让我们以一往无前的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开启新征程,扬帆再出发。
深入生活,扎根土壤
陕西作家杜文娟
10年间10次进藏
写下触动心灵的文字
记录下藏区人民幸福祥和的生活


杜文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陕西电力作协副主席。陕西省六个一批人才、百优人才,三秦优秀文化女性,陕西文学院签约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红雪莲》《走向珠穆朗玛》,小说集《有梦相约》。长篇纪实文学《阿里 阿里》《苹果 苹果》《祥瑞草原》《岩兰花开》。散文集《杜鹃声声》《天堂女孩》《绿雪》等作品。曾获第五届柳青文学奖长篇小说奖,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第六、七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西藏自治区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陕西省五一文艺奖等。她的作品被翻译成英文、塞尔维亚文、哈萨克文、藏文等在国内外出版。


点击收听
多年前,著名作家陈忠实曾对杜文娟说,作为陕西作家,希望你写出在中国文坛有影响力的作品。在杜文娟的理解中,这不仅是对于中原作家在书写上的寄望,更是将立足现实与现场的写作精神传播到更远地方的期许。这句话,她一直铭记于心底,也在写作中践行始终。杜文娟一直在奔走、采访、写作,以小说和纪实文学将见闻和经历的一切镌刻于笔端。在她身上,流淌着广袤大地和奔涌时代所赐予的源源不断地动力。
在中国作家群落中,将雪域高原作为创作对象的不在少数。然而,杜文娟关注的重点并非自然风景,而是藏族人民的生活、援藏者的职业态度与价值取向。长篇小说《红雪莲》,以开阔的视野、天悯人的情怀、以小见大的手法,酣畅淋漓地书写了西藏各族人民共同建设西藏的故事。
近年来,杜文娟的文学创作,无论小说、纪实还是散文,一直聚焦雪域高原,除了长篇小说《红雪莲》之外,发表并出版了《走向珠穆朗玛》《有梦相约》《川藏纪行》《唐古拉的绿雪》等系列作品。她对于文学的梦想和激情,如同雄鹰在雪域高原自由的翱翔。
十年采访,六年书写,诞生了长篇小说《红雪莲》。一部跨越60年岁月的援藏史!一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兼具的长篇力作!杜文娟将多次进藏的生活体验以及对西藏的深厚情感,融入了这部40余万字的小说中。以青藏高原人文地理风貌为背景,以藏北无人区为人物展演舞台,刻画了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四代内地人在青藏高原的工作、生活和情感,与藏民族藏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十年走访,六年书写,为了一朵雪莲花开。整部作品开阔、雄浑而又陌生。是一部致敬援藏历史、书写汉藏友谊、讴歌老西藏精神、礼赞新西藏建设与发展的史诗性作品。
杜文娟:很多人对于西藏的认识还很片面,对于援藏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想通过自己的视角和文字,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西藏人们的生活状态。
长篇小说《红雪莲》\
点击收听
杜文娟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第五天只身前往震区成为了一名志愿者,走遍了几乎所有的重灾区,历时29天。从2008年到2018年,十年间杜文娟四次入川,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她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她的长篇报告文学《岩兰花开——汶川大地震幸存者生存状况调查》,真实的记录反映了四川当年大地震幸存者们目前的生存状况。
2008年杜文娟在四川震区
近期,2020百道好书榜暨好书影响力数据分析报告重磅发布,陕西作家贾平凹、叶广芩、吴克敬、弋舟、杜文娟五位作家上榜。杜文娟的长篇非虚构《岩兰花开——汶川大地震幸存者生存状况调查》荣登社科出版类年榜,同时入选原创社科类好书榜单。
《岩兰花开》\
杜文娟:一个人的经历是有限的,只有从阅读和他人身上借鉴和汲取养分,才会常写常新。

在杜文娟许多描写西藏的作品当中,我们分明看到了升腾的火焰、飞扬的激情,看到纸页间一个个普普通通灵魂昂首而立的身影与表情。杜文娟不是藏族人,但她有一双外来者的眼光,一颗关照远方的心灵,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就是杜文娟的责任与担当。
编辑:张钊伟
责编:郭知凡
审核:郭伟玲
欢迎关注
FM106.6 AM693 陕西新闻广播 文化三秦
【播出时间19:00—20:00】
下载蜻蜓FM \
微信公众号 \ 新浪微博搜索 陕西新闻广播
广告与商务合作:029-85231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