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德”的详细诠释

(2012-02-06 09:11:32)
标签:

段玉裁

千山

《说文解字注》

甲骨文

汉语词语

文化

分类: 读书修养
   

“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发展,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的事业。道是在昭示一切,德是在承载道的一切。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载体,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是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所以如果没有德,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

 

汉语词语

字意与缘源

  发 音:dé   五笔笔划:TFL 结构:左右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德,𦫵也。𦫵当作登。辵部曰。迁,登也。此当同之。德训登者。公羊传。公曷为远而观鱼。登来之也。何曰。登读言得。得来之者,齐人语。齐人名求得为得来。作登来者,其言大而急。由口授也。唐人诗。千水千山得得来。得卽德也。登德双声。一部与六部合韵又冣近。今俗谓用力徙前曰德。古语也。从彳。𢛳声。多则切。一部。《韩诗外传》:哀公曰:善,敢问何如斯可谓之君子矣?孔子对曰:所谓君子者,言忠信而心不德(德,得也,洋洋得意之得)。  “德”的字形由“心”、“彳”、“直”三个部件组成。“心”表示与情态、心境有关;“彳”表示与行走、行为有关;“直”,“值”之本字,相遇相当之义。(洪颐煊《读书丛录》:“值本作直。”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彼此相遇相当曰值…古字例以直为值。”)字形本意为“心、行之所值”,是关于人们的心境、行为与什么水平或什么状态相当的判断。说某人具有某德就是说某人在某一评价空间中到达哪里或站在哪里,说某德(如清德、和德、上德、下德)什么样就是说到达相应位点的行动者的行为表现会是什么样。德字甲骨文作徝(从彳从直),金文作惪(从心从直)或德(从心从彳从直),字形的演变寓示人们在进行评价时的侧重点的不同,最终写定的“德”字,“心”“彳”构件完整,似乎正寓示着一种综合与折衷。(见广西师大社《老子感悟》)

基本词义

http://hiphotos.baidu.com/ayls168/pic/item/a14db9ecaf72a09cb21cb121.jpg

  1、“德”字是个会意字,其演变过程图见右 。   -- 在甲骨文中,“德”字的左边是“彳”( chì)形符号,它在古文中是表示道路、亦是表示行动的符号,其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这个字的意思是:行动要正,而且“目不斜视”,这就是“德”。  -- 在金文中的会意就更加全面了,“目”下面又加了“心”,这就是说:目正、心正才算“德”。   -- 在小篆中,仍然是会意:其右边的上方变成了“直”,“直心”为“德”。   -- “德”是现代楷书的写法。  2、“德”字的本义是“道德”或“品行”。   《荀子 · 非十二子》:“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就是说:一个人要做到“问”、“学”、“让”才能算是有“德”。   《易 · 乾卦》曰::“君子进德修业。”唐孔颖达注:“德,谓德行;业,谓功业。”由此可知,“德”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规范者的“操守”、“品行”。如“功德、品德、德才兼备、德行”等。从“德”字的构型来分析,这里已包含有禁忌:要遵从一定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3、从“道德”又可以引申为“恩德”。   《史记 · 秦始皇本纪》:“刻石颂秦德。”意思是:用刻石树碑的方式来歌颂秦之恩德。  4、由名词变为动词,则指“感激”、“恩惠“。   《韩非子 · 外储说左下》:“臣不德君。”中的“德”字是“感激”的意思。(当然,这个“感激”是从恩德变来的。)   《左传 · 成公三年》:“然则德我乎?”   现代汉语中,则有“感恩戴德”、“德被四海”等。“德”,也是一个人或社会好的内在的品格和价值观。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  由此可见,在作为西周文化的重要内涵的“礼乐文明”中,“德”是核心。德归纳为“勤朴古健、果义敢为、居安思危、善始善终。”就是对德的最好总结。孔子当年之所以念念不忘“克己复礼”就是因为以德为核心的西周之礼是儒家思想最为推崇的道德标准,而“厚德载物”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 神遗产。是我们构建平安和谐文化的准绳。周人制作礼乐,隆礼重仪,确立了以“德”为先的价值原则。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是周人的基本的精神信仰。周人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德”是和“天”联系在一起的,个人、家族、国家有德,便能得到上天的垂顾,成为“受命之人”、“受命之族”、“受命之国”。周人认为殷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无德,天命转移到了有德的周人身上。《周易·系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是涵盖了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德”的价值原则,被孔子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被孟子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原则;被《礼记·大学》发展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纲领。“德”成为中国伦理的核心概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6、“德”的外化即为礼,在心为“德”,发之于心而表现为行为即为“礼”。《尚书大传》:“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 ,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周人“制礼作乐”,系统整理审定了社会礼仪规范,严格规定了人的尊卑秩序和行为准则,将整个社会成员纳入到上下一统的尊卑有分、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轻重有别的社会关系中。周礼的诞生,为中国成功地建设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石,为文明社会道德政治秩序和伦理生活方式。   7、古代德也指河流,专指德水,即黄河下游今山东段  在后世这些基本的价值观得到了展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形成了儒道法等各种流派道德理论思想融合而成博大精深、系统完备的中国传统文化。仁爱孝悌、精忠爱国、勤俭诚信、见利思义、谦和好礼等,这些美德成为中国民族民族性格的一部分,而世代相传,在今天依然发出绚烂夺目的时代光彩。  简单概括:德即是对道,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德字的演化及其內涵

一、德字的演變

    德字由甲骨文A,經金文B和篆書C,至現行的德字D,其演變過程分為四個部分,如下圖所示:

http://hiphotos.baidu.com/ayls168/pic/item/a14db9ecaf72a09cb21cb121.jpg

    A、德字的甲骨文含意

   1、雙立人

        雙立人,表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說明德不是一個人的事,一個孤立的人無所謂德,它表示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換關係,即人與人之間通過現代人還不能認識的物質(用科學可稱其為暗物質,或暗能量)可構成一個閉合的雙向的循環回路,德可沿著這個回路由一方轉移到另一方。

    2、器皿

    在德字中有一個器皿的“皿”,這個皿不是指一般的人用來盛裝水、糧食等東西的器皿,而是指人的上半身,說明德這種物質存於人的上半身之內。

    3、豎

    在器皿之上有一豎,這一豎就是一個通道,它是德這種物質輸入或輸出人體的通道,就象現在無線電臺的天線,可以接收和發射無線電信號。

    所以,經這三個部件構成的甲骨文的德字,其含意為:德是一種暗物質,它貯存於人的上半身之內,是人生存的最要的資源,可為人的生存提供暗能量,它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構成回路,可以由一方轉移到另一方,失去的一方為失德(輸出),得到的一方為積德(輸入)。

    失德的方式有坑、蒙、拐、騙、偷、打、罵、殺等等一切不好的行為,簡單說就是沾光。

    積德的方式有為他人服務、為他人付出等等,簡單說就是行善、就是忍。

    B、德字的金文

    由甲骨文到金文,一豎變成了一個箭頭,器皿下面多了一個心字。

    1、箭頭

    箭頭,使這根豎表示的通道更加形象化,更加象一個天線,也象一個人頭,更加地使人便於理解。也就是說,這根無形的隱形天線就在人的大腦裏,它以頭來表示。

    2、心

    心的出現是對這個器皿的補充,是從這個器皿--人的上半身內部--提煉出來的,表示存貯德的真正地方,也就是說,心是存貯德的真正容器(倉庫),可用現在的蓄電池來比喻。

    C、德字的篆書

    與金文德字相比,一是其篆書中將表示天線和頭的箭頭用“十”來表示,十中的一橫表示頭,一豎表示天線,更加抽象化;二是在心的上面增加了一橫,這一橫似門插,表示開關,是一個雙向的開關,表示人的德經此開關之後才能輸入到心裏或由心裏向外輸出。

    D、德字的現代寫法

    德字的現代寫法由其篆書演變而來,自漢隸至今基本無發生變化,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那根天線表示的垂直直通的通道卻變成了一撇,撇的含意刀,一撇表示被刀所砍,大錯特錯,所以隨著社會的發展人也就越來越不能正確認識德為何物,且不講德已成普遍現象。德損人損,德亡人亡,由人構成的社會,當德損到一定程度之後,其結果可想而知。

二、德字中包含的數學

    數學中有個因式分解,也就是為了正確認識一個多項式,將其進行分解,如Y=a²-b²=(a+b)(a-b)。

    而要正確認識德字,也需要對其進行因式分解,即:

    Y=   http://hiphotos.baidu.com/ayls168/pic/item/2a2372ca7cfb87b553664f07.jpg   http://hiphotos.baidu.com/ayls168/pic/item/5c866d2e842e19701e30890e.jpg

     =http://hiphotos.baidu.com/ayls168/pic/item/37f19d0796ac3b3303088119.jpg
    此德字才能真正表現人與人之間德的關係。

三、德與現代科學

    正確理解德字的含意,可用現代科學中的電臺和蓄電池來做比喻,即把人的上半身(皿)看作一個無線電臺,頭看作一個電臺的天線,心看作一個蓄電池,心上一橫看做一個開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看作一個回路,那麼德所示的電路圖則為:

    http://hiphotos.baidu.com/ayls168/pic/item/62214f3fa8d402b2808b1340.jpg

四、德是物質

      德是一種物質,是一種白色物質,非常精微,貯存於心,它以場的形式存在,也可說是一種精微的白色物質場,但這種物質,到目前為止還不能被現代科學所認識,不能用儀器所檢測,所以唯物主義常常批之為唯心,或許這就是唯物主義認識的一個盲區。當人的德積累到一定程度,這種物質就會從人的印堂穴出現,其表現就是印堂發亮,否則,德損多了,多到一定程度,印堂則發黑,被一種不好的黑色物質所覆蓋,人將因損德而面臨災難。

    即使德,這種物質還不能用儀器所檢測,即使不能相信它的存在,最好也要把它當作一種暗物質,或者暗能量,這樣會對人、對人類都有意想不到的好處。

五、德是人與人、人與生物之間的物質交換

    德,左为雙立人,指一个与另一个(或多人、多物)相互作用的人;右边为 http://hiphotos.baidu.com/ayls168/abpic/item/ab5bfff5c0e7d6c67709d70b.jpg,指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德(或能量,暗能量)从一方到另一方的转变,其中,上面的一横表示头,指德经人的头而進出;一竖表示天线,指德经此天线而发送或接收;一皿表示器皿即人的上半身,指德须经此机器加工处理才能相互转化,進行收发;心上面的一横表示一个双向开关,为心闸,指德从皿至心或从心至皿流進或流出的控制器;心,德之容器,贮存德的仓库,尤如电瓶。由此可将德理解为现代科学所未能了解的一種暗物质或暗能量,当人的心,这个德之容器中贮存的德越来越多时,这个人就逐渐地成长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大德之士,一个他人学习的楷模。可以说,德字是中国先人发明的一个超级自动化的,物质与能量進行相互转化的先進设备。

 

 

详细词义

  德 惪 dé   【动】 (形声。从彳(chì),惪(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   [1]同本义   德,升也。──《说文》  君子德车。──《易·剥》虞本。按,与剥庐对文。登也,升。君子以顺德,亦本字。  [2]感激   然则德我乎。──《左传·成公三年》   [3]通「得」。取得,获得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四十九章》  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墨子·节用上》   德 dé   【名】   [4]道德,品行   德,德行。──《篇海类编》  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周礼·地官》注   德何如可以王矣?──《孟子·梁惠王上》  六三德。正直、刚克、柔克也。──《书·洪范》。注:「至德,敏德,孝德也。」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三国志·诸葛亮传》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荀子·王制》  又如:德薄(德行浅薄);德望(品德与名誉);德器(德行器量);德被四方(品德高尚,满布天下);德薄望浅(谦词。品德低下,名望轻微);德门(能恪遵礼教道德的人家);德誉(道德声誉);德馨(道德芳馨);德艺(道德与才艺);德操(道德操行)   [5]恩惠;恩德  是不敢倍德畔施。──《战国策·秦策》。注:「恩也。」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又如:德施(恩惠;恩泽);德惠(德泽恩惠)  [6]仁爱;善行。如:德意(善意);德政(良好的政治措施或政绩);德法(儒家谓合乎仁德的礼法);德厚(仁厚)  [7]心意。如:同心同德   [8]福   百姓之德也。──《礼记·哀公问》   ====〖简释〗====   德 de2(ㄉㄜˊ)  [1]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美~。品~。公~。~行。道~。~性。~育(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才兼备。度~量力。~高望重。   [2]心意,信念:一心一~。   [3]恩惠:~施。~泽(德化和恩惠)。~惠。感恩戴~。   德:来源于自然,于万物生谓之德。

相关词语

  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认为,“”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   道家则以为所谓天地万物之自然为“”,而各种事物所得之自然为“”。对人而言,便是品德。宋明理学家把“”称作是实行某种原则,有所得于心。  读音:德 dé   【释义】   (一)道德,品行;特指好的品行。参见词条“道德(一)”。例:品德|公德|德育|德才兼备。  (二)情义;恩惠。例:功德|积德|感恩戴德|《·盘庚上》 “汝克黜乃心,施实于民”。   (三)心意;信念。例:同心同德|离心离德。  (四)感德。例:《左传·成公三年》 “然则我乎?”   (五)事物的属性。例:章炳麟《国故论衡·语言缘起说》 “实、德、业三,各不相离。”   (六)德国的简称。  (七)姓。   【德高望重】 #dé gāo wàng zhòng 道德高尚,名望很大。多用来称颂老年人。  〖例句〗李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在教育界、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望。

做人之道与八德

  每个家庭从老至小,要各正本为,各行其善道,是人类本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好途径。男女各以八德为做人的规范。男子八德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女子八德是:孝、顺、和、睦、慈、良、贞、静。以此代代相传。教子婴孩。教妇初来,奠定做人的基础。强调要按道而行,对照自己,找到本为。  1、儿子道:从小要学好道德,学好本领、技能,长大才能够去施展发挥,才能报效祖国和父母的养育之恩。  2、姑娘道:女人是世界的源头,是齐家之本,清国之源,必须要从姑娘做起,姑娘性格要温柔,要像棉花一样,即温暖又洁白又柔软,要平等待人,没有分别心,要自爱,应洁身如玉。  3、丈夫道:男人是一家之主,是社会的栋梁,要构建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要领妻子孝敬父母走正道。男人要立足三刚,性刚无脾气,心刚无私欲,身刚无嗜好,给家庭成员做出好榜样,使好的家风代代相传。  4、妻子道:女人要明确重任,要上敬下和,要用感恩的心孝敬父母公婆,尊敬丈夫,助夫成德,慈爱儿女教子成长,为人类培育出好的种子是善的人根。这是女人应该做的责任。  5、老人道:老年温和性如灰(过了火的木头),家务皆宜推,引导子女入正轨,清闲入庭围,养心性,讲道德,莫说是和非,无忧无虑笑嘻嘻,人称有福气。  从启示中我们还知道人体的五脏六腑与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犯上伤下,恨、怨、恼、怒、烦都是疾病的根源。心不善不孝做逆反规律的事都会伤害身体。世间难治的疑难杂症都是自己缺德招来的报应。要从自身清理缺点,找出原因,从家庭的伦理道德中找到自己的亏欠,那么要身体好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忏悔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把心理面不愉快的阴影拔出,这就叫拔阴取阳,在加上药物的治疗才会健康,只要对症下药,各人找回自己,了解自己,就能得到健康和幸福的钥匙。而自身找回自己就是要多看别人的优点。心量要大,“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清理自己内心的脏东西,每天要用感恩的心态,用微笑去温暖服务你身边的每个人,使他们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这样做才能得到一个非常健康的身体,过着和睦快乐的人生生活。愿祷世界和平,社会安定,家家幸福,人人吉祥!!

古代人养生意义中的德

  道德并非宗教,而是古代人对自然的认识。古代的“道学”与今天的“科学”分属于形而上与形而下两个层次。道德研究的对象是形而上;而科学研究的是形而下。道是宇宙本体存在与变化的规律;科学则是三维物质世界的存在与变化的规律。  德和道相对应,组成道教教义的核心。《道教义枢·道德义》称“道德一体,而其二义,一而不一,二而不二”。《道德经》中有“德”字四十一处,提出了“上德”“玄德”“孔德”“积德”等等,“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即大德只服从于道。第五十一章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将“道”和“德”两者规定为“生长万物”和“畜养万物”的关系。  因此,一般认为“德者,道之功也”(韩非语),“德者,道之用也”(陆德明语),“德者,道之见也”(苏辙语)。《庄子》的《天地篇》就说到:“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并称:“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至德者邪?”当代旅美华人学者陈鼓先生将德归纳为三点:一是“道所显现于物的功能”;二是“内在于万物的道,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亦即表现它的德”;三是“道落实到人生层面时,称之为德”,即通常说的人的“德行”。早期道教沿用了先秦道家的学说。太平道的《太平经》卷五十六至六十四称,“道者,天也,阳也,主生;德者,地也,阴也,主养。……夫道兴者主生,万物悉生;德兴者主养,万物人民悉养,无冤结”。这里也将道和德两者解释为“生长万物”和“畜养万物”的关系,同《道德经》的思想一脉相承。  太平道从追求“太平”的社会理想出发,将德“主养”的观点推广到社会政治领域,认为“地以德治,故忍辱;人以和治,故进退多便”,“以德治者,进退两度也”。并且将“德治”列为帮助帝王之治的“十法”的第四法,仅次于“元气冶、自然治、道治”。  《太平经》认为“德”和“刑”相对立,称“德者与生气同力,故生气出亦出,入亦入;刑与杀气同力,故杀气出亦出,入亦入。德与天上行同列,刑与地下行同列。德常与实者同处,刑与空无物同处。德常与兴同处,故外兴则出,内兴则入,故冬入夏出。刑与衰死气同处,故冬出而夏入。死气者清,故所居而清也。故德与帝王同气,故外王则出阴,内王则入刑;刑与小人同位,故所居而无士众也。物所归者,积帝王德,常见归,故称帝王也;刑未尝与物同处,无士众,故不得称君子”。君子的服人依靠的是“道”与“德”,欲得天地之心的,也要行“道”与“德”,至于行“严畏智诈”之术,只能收服那些言行无状的小人。《太平经》还将德“主养”的观点推广到个人的修养上,批评“人不力学德,名为无德之人”,无德之人必“好害伤”,因此,是“凶败之符”,是“最劣弱困穷小人之名字”。这种人是“天不爱,地不喜,人不欲亲近之”,他们“为王者致害,为君子致灾,鬼神承天教,不久与为治”。五斗米道的《老子想尔注》中,亦有多处对于“德”的阐述。注“玄德”为“玄,天也。常法道行如此,欲令人法也”;注“常德”为“道德常在”,可见,五斗米道是主张“道德一体”的,“德”就是“道德”的意思。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教义着重在宇宙观、社会观和神仙观方面的建设。《西升经》就是以体用关系阐述“道”和“德”的关系的,称“道以无为上,德以仁为主”。刘仁会注解说:“宥物于无者,道也;仁物之性者,德也”。“德”也就是“道”体现于“物”之中的属性——“仁”。《西升经》中还有“道非欲于虚,虚自归之;德非欲于神,神自归之”,“无心德留而鬼神伏矣”。这里的“神”,既有人“神”的意思,又有“神灵”之神的意思。唐代李荣注解说:“道既虚无,德亦神妙。虚无神梦,毕竟清静。而人若能虚心无身,自然归道;抱神守妙,自然归德也。”又注称:“圣人无心,不起贪欲,道在于己,德止于身,故曰:留也。用道,则道流遐迩;怀德,则德被幽明,既为人之所归,亦为鬼神之所伏从也。”因此,人能归道,也就归德。德是人的精神的根本,办使鬼神降伏。但是,同期的江南一带的道教却大多从一般的“道德”观念阐述“德”。葛洪的《抱朴子内篇》要求个人“积善阴德”,这个“德”解释为“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乐人之吉,愍人之苦,赒人之急,救人之灾”,而治国之君以及忠臣辅佐则应修道德;使“道普德溢”,至于太平。唐代,道教教义体系逐渐充实完备。吴筠在《玄纲论》中称:“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吴筠认为:“德者,何也?天地所禀,阴阳所资,经以五行,纬以四时,牧之以君,训之以师,幽明动植,咸畅其宜。泽流无穷,群生不知谢其功;惠加无极,百姓不知赖其力,此之谓德也。”这就将天地阴阳幽明的一切生成物都视为“德”成之物,包括“灵仙、鬼神”。唐宋以后,道教教义着重探讨人的问题。宋徽宗注《西升经》有《序》称:“万物莫不由之之谓道,道之在我之谓德。道德,人所固有也。”这就将“道”和“德”视为人所共有的禀赋。古时,“德”和“得”相通,因此,混然子王道渊认为:“德者,得也,心之所蓄,性之混融,开物成务之理也。”一些有“上德”的圣人,“未尝显己之有德,藏身潜迹,抱朴含光,专气致柔,如婴儿也”,而“下德”的贤人,“执著其事,唯于世情,是非得失之物,理论扬于己德,以被聪明所蔽”。因此,有德之人,就应该“含养德性,纯纯朴朴,则比如赤子也,赤子如初生婴儿也”。认为:“太上以此喻修真之士,心切切矣。  我辈欲反本还源,归根复命,以此为则,不亦简妙乎。今心无所主,性不安闲,安得元神凝寂,元气冲虚而比如赤子乎。”唐代内丹家们多将“道”和个人的内丹修炼相结合,认为“道”与“生”的结合就是“德”。司马承祯说过:“生者,天之大德也,地之大乐也,人之大福也。”又称:“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然后乃长久。言长久者,得道之质也。”因此,“大人含光藏晖,以期全备,凝神宝气,学道无心,神与道合,谓之得道”。清代道士、著名的内丹家柳华阳则称:“道者德之用,德者道之体,人能明乎其德,而天性自现,体乎其道,而冲和自运,是之谓寂然不动,感而遂能也。”又称:“古圣云:德者,性能中求之耳。夫德非道则无著,道非德则无主。  道外觅德,其德远矣;培德体道,其功切矣。”柳华阳在内修实践中曾经以“道德体用观”指导其内修实践,自谓:“吾尝自内观而无心,外觅而无体,飘飘乎寻之不得,恍恍乎觉而虚灵,似鱼之随水,如雾之笼烟,一派冲和,荣卫天地,但人不能深进,故本然之道味却矣。”另一些内丹家则从内修角度认识和解释《道德经》,将内修理论置于道教教义系统之下。清代道士、著名内丹家刘一明在《修真九要》中,强调内丹修炼必须“积德修行”,认为“德”就是“恤老怜贫,惜孤悯寡,施药舍茶,修桥补路,扶危救困,轻财重义,广行方便”,称“道者,为己之事;德者,为人之事。修道有尽而积德无穷”,感叹“德者,自己人世之事;道者,师传成仙之事。不积德而欲修道,人事且不能,仙道怎得成”?刘一明在《修真辩难》中,对“上德下德”则完全从内丹学的角度来解释。他认为:“先天全,则为上德;先天亏,则为下德。”所谓“先天全”,就是“体全德备,乾阳未伤之人”,就是“未伤先天之阳”。所谓“先天亏”,就是“先天已散,五行各分,四象不和,诸般宝物皆失”。刘一明还批评了当时某些内丹家的谬指,即称“精漏者为下德,精全者为上德”。由此可见,在内丹家的修炼理论系统中,“德”已经衍化为“精”和“先天之阳”的同义语了。
 
 
 
 
词典解释
部首笔画
部首: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5
五笔86:TFLN  五笔98:TFLN  仓颉:HOJWP
笔顺编号:332122522114544   四角号码:24231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FB7

基本字义
1. 
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美~。品~。公~。~行。道~。~性。~育(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的教育)。~才兼备。度~量力。~高望重。
2. 
心意,信念:一心一~。
3. 
恩惠:~施。~泽(化和恩惠)。~惠。感恩戴~。
4. 
姓。

详细字义
〈动〉
1. 
(形声。从彳( chì),( 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
2. 
同本义 [ascend]
,升也。——《说文》
君子车。——《易·剥》虞本。按,与剥庐对文。登也,升。君子以顺,亦本字。
3. 
感激 [be grateful]
然则我乎。——《左传·成公三年》
4. 
通“”。取得,获得 [get]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信。——《老子·四十九章》
是故用财不费,不劳。——《墨子·节用上》

〈名〉
1. 
,品行 [virtue;moral character;integrity]
,行。——《篇海类编》
,内外之称,在心为,施之为行。——《周礼·地官》注
何如可以王矣?——《孟子·梁惠王上》
六三。正直、刚克、柔克也。——《书·洪范》。注:“至,,也。”
孤不度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三国志·诸葛亮传》
不贵,无能不官。——《荀子·王制》
2. 
又如:(行浅薄);(与名誉);(行器量);被四方(高尚,满布天下);薄望浅(谦词。品低下,名望轻微);(能恪遵礼教道的人家);(声誉);(芳馨);(与才艺);(操行)
3. 
恩惠; [kindness;favor]
是不敢倍畔施。——《战国策·秦策》。注:“恩也。”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也。——《史记·项羽本纪》
4. 
又如:(恩惠;恩泽);(泽恩惠)
5. 
仁爱;善行 [kindheartedness]。如:(善意);(良好的政治措施或政绩);(儒家谓合乎仁的礼法);(仁厚)
6. 
心意 [heart;mind]。如:同心同
7. 
[happy]
百姓之也。——《礼记·哀公问》

常用词组
1. 
才兼备 décái-jiānbèi
[have both ability and political integrity]
同时具有良好的品和才能
2. 
décāo
[moral conduct and personal integrity]
修养
他的操堪称楷模
3. 
高望重 dégāo-wàngzhòng
[be of noble character and high prestige;with great virtue and high prestige]
高尚,声望重。多称颂年高而有名望的人
4. 
高望尊 dégāo-wàngzūn
[be of noble character and high prestige;with great virtue and high prestige]
,声望高
先达高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 
déhuà
[moralize and change]
旧指以道感化人
6. 
désè
[hoity toity]
自以为对别人有恩而流露出来的神色
残杯冷炙有,不如著书黄叶村。——敦诚《寄怀曹雪芹》
面有
7. 
déxīn
[be of noble character]
:散布很远的香气。品高尚
斯是陋室,惟吾馨。——唐·刘禹锡《陋室铭》
8. 
déxíng
[moral caliber;moral integrity]
品行的素质
宣其,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国语·晋语》
9. 
déxing
[disgusting]
讥讽人的话,表示瞧不起别人的仪容、举止、行为、作风等用此词
你看他那个
10. 
déxìng
(1) 
[moral character]∶道品性
子思言“尊性”,而归于“道问学”。——清· 刘开《问说》
(2) 
[disgusting]∶同“行”( déxíng)
11. 
déyòu
[Deyou,title of the emperor Zhao Xian in Song Dynasty]
宋恭帝年号(12751276)
12. 
Déyǔ
[German]
主要在国、奥地利及瑞士的部分地区讲的西部日耳曼语
13. 
déyù
[moral education]
教育的简称
14. 
dézé
[bounties received form a monarch;benevolence;favor;grace]
恩泽,恩惠
阳春布,万物生光辉。——《乐府诗集·长歌行》
15. 
dézhèng
[benevolent rule]
指有益于人民的政治措施和政绩
既无,又无威刑。——《左传·隐公十一年》
隐藏更多释义

以下结果由HttpCN提供字形结构

异体字:徳恴悳惪
汉字首尾分解:彳心  汉字部件分解:彳心
笔顺编号:332122522114544
笔顺读写:撇撇竖横竖竖折竖竖横横捺折捺捺

 的英文翻译

以下结果由http://dict.baidu.com/bddict/img/logo.gif译典通提供词典解释

1.
virtue
2.
heart; mind
3.
favor; kindness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