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cersp.com/2006/02/03/102516.jpg
http://blog.cersp.com/2006/02/03/102757.jpg
http://blog.cersp.com/2006/02/03/102322.jpg
作文中运用数据的作用
何瑞红
数目字往往是比较单调的,容易使人感到枯燥、乏味。或许有的同学会认为,作文和它关系不大,只有学数学才会和数目字打交道。其实不然。在写文章时,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或阐述一个观点,却非要运用数据不可。一般说来,运用数据有下面这些作用。
一、运用数据来阐明观点。例如《黄河象》中的一个片段:“……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前端是3米多长的大象牙……在100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这些数据的运用,着重阐明象化石的完整,以及阐述“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这一观点。又如《李时珍》一文中最后一段:“几年以后,他回到湖北老家,开始写书。他整整花了27年的时间,终于编写了一部著名的药物书——《本草纲目》。这部书有100多万字,记载了一千八九百种药物,是中药书籍中一部伟大的著作。它已经被译成几国文字,流传世界。”这里运用数据作论据,十分可靠,很有说服力。阐述了李时珍付出艰辛的劳动和毕生的全部心血。
二、运用数据来说明事理。这种方法在科学小品等说明文里最常见。例如在《灰尘的旅行》一文中写道:“……在干燥的日子里,旷野和高山的空气里,每一立方厘米只有几十粒灰尘;在海洋上空的空气里,每一立方厘米大约有一千多粒;在城市街道上的空气里,每一立方厘米大约有十万粒以上的灰尘……”这里运用数据来说明不同的区域灰尘的多少。这样,使人感到清晰明白。又如《奇妙的电脑》一文中运用的数据:“1946年人们制造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每秒钟大约能计算500次”;“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速度不断提高,现在,每秒钟能计算20万次……”;“大型高速电子计算机每秒钟可以计算上亿次”。运用这些数据,把电脑(电子计算机)的功效说明得一清二楚。
三、运用数据进行“换算”。这里所讲的“换算”,指的是一种修辞格。所谓“换算”就是在说明事物的某个特点时,作者故意把难识的或需要特别强调的数量,采用折合抵算的方法加以形象化的描述手法。请先来看看下面课文的例子:
①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长城》)
②太阳离我们有三万万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太阳》)
例①是说铺有方砖的城墙顶又平又宽,但不说它有几米宽,而说“五六匹马可以并行”,这样一换算,就使读者顿觉城墙顶的平整和宽阔。例②先说“太阳离我们有三万万里远”,但这个数字对读者来说还缺乏真切的感受,因而用“步行”和“坐飞机”来换算,这样就使“三万万里”这个数字有了可感性。总而言之,运用“换算”,主要是从可接受性原则出发,把枯燥乏味的数字说得具体可感,生动形象,借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扣动读者的心弦,增强文字的感染力。
写文章时,要注意善于运用数据来阐明观点,说明事理;把枯燥乏味的数字说得具体可感,生动形象。但运用数据时要注意数字的精确可靠,而且有针对性,要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来考虑选用。只有运用得恰如其分,才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此文获省论文评比二等奖,市一等奖。原载《教海探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