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有“诗圣”之美称的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极少数真正的“人民诗人”之一,终生心怀天下,大公无私,关心百姓,忧国忧民,是品德最高尚的知识分子之一。他在其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最后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作者衷心希望全天下人都能“居者有其屋”,房子不一定要多宽大、豪华,只要能挡风遮雨就好——若能如此,哪怕自己房子破了、冷死冻死了也愿意。这是多么美好的心愿,多么高洁的情操!可是,实际上这只是作者本人一相情愿、毫无作用的空想,因为作者没有权力和条件,无法实现这个理想,便仅仅吟些诗歌罢了。
可是,被后人误解、甚至称其为暴君的明太祖朱元璋,却竟能免费给贫苦的百姓们盖房子,这不是比杜甫只会吟诗还了不起吗?在中国漫长的数千年历史上,住房保障做得最好、甚至是有些理想主义的时代,就是在明朝初年。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最底层,受过苦,知道穷人没饭吃、没房住的滋味。所以他在打下天下、建立江山后不久,即于洪武七年(1374)农历八月,给京都南京的官员下了一道圣旨,让他们找一块空闲地,盖260间瓦房,供给那些没有住房的人居住。1个月后,他又给华亭(即后来的上海)的官员下了一道圣旨,令他们对前朝留下来的居养院进行翻修,修好后便让没有住房的人们搬进去居住。
圣旨下发以后,地方官很快就执行了。朱元璋很高兴,认为试点很成功,就又给中央的官员下了一道圣旨:“今天下郡县访贫民,无告者,月给以衣食;无依者,给以屋舍。”也就是说,没有吃的,国家给饭食;没有穿的,国家给衣服;没有住的,国家给房屋。而且,全国各地都得这么做。中央的官员一想:这哪里能办得到?便去找朱元璋解释。朱元璋说:“尔等为辅相,当体朕怀,不可使天下有一夫之不获也。”也就是说,你们在我的手下当官,就得体会我的心情,不能让我的百姓没饭吃、没衣穿、没房住。
洪武皇帝的要求,显然是有些高了,不切实际。不过,他的理想还是好的,值得赞美。中国古代先后出现过那么多的皇帝,他是第一个逼着官员在全国范围内给穷人盖房子的皇帝,当然也是唯一的一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