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词派和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派是南宋词坛的两大主要流派。然而,常常为人们所忽视的是,在这两株枝繁叶茂的文学大树的荫护下,还绽放着一朵夺目璀璨的奇葩,那就是以姜夔、张炎等为代表,其词注重音律和技巧,追求清空的格调,以清雅为审美特色的南宋清雅词派。
南宋清雅词派,究其实就是北宋以周邦彦为首的格律词派的继续发展,两者有着一脉相承的沿袭关系,只是后人以其"清空"、"雅正"的艺术特色,另定其名曰之"清雅词派"。清人谢章铤在其《赌棋山庄词话》中有言:"宋词之派,曰婉约,曰豪宕,曰醇雅。"(唐圭璋《词话丛编》)其"醇雅"一派指的就是清雅词派,可见早在清朝人们已经注意到了清雅词派在南宋词坛的地位了。
清雅词派之所以能够在特点鲜明的婉约、豪放两个著名词派之中脱颖而出,自成一派,自然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概括而言,其艺术特色主要有如下几点--
其一,重视音律,工于技巧。清雅派词人个个都工于填词,但其填词又与拘谱盲填者不同,他们多自制曲,起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再协以音律。如姜夔词集《白石道人歌曲》中,有十七首词自注工尺旁谱及指法,是流传至今惟一完整的宋代词乐文献。正因为如此,清雅派大多格律严谨、音律和谐,令人读来琅琅上口。
其二,推崇"清空"的风格。"清"是指在词中塑造凄清而优美的意境,引人遐思;"空"的意思是不注意对词中事物作过多具体的刻画,而是着重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这是清雅派词人一贯的主张,也是他们力求达到的境界。张炎在其《词源》卷下就这样说过:"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味。"明确地道出了自己的主张。
其三,提倡"雅正"的格调,表现为其词风的"清虚骚雅"(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清雅派词人的词作,大都雅韵高格、别具情致,读来令人倍觉韵味无穷。(具体的分析将在下文提到。)有关的创作情况,我们可以从沈义父的《乐府指迷》中略知一二:"吾辈只以古雅为主,如有嘌唱之腔不必作。""盖音律欲其协,……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这都说明了清雅派词人对"雅正"格调的苦苦追求。
其四,就是创作上以思力取胜,精心安排词作的内容,喜化用前人句,多用书卷语和典故。清雅派词人这种讲究词的艺术技巧的精神,使得他们的词作无不精美雅致、富于文采。
以上就是我们对清雅词派词作的艺术特色所作的一个总体概括,下面就让我们结合清雅词派的作品,对其较有代表性的几位词人进行一番评价和探讨。
评价清雅派词人,不得不先提姜夔。他上承周邦彦的精审格律,下开吴文英、张炎的典雅和谐,而又别具清空峭拔、潇洒高雅的风格,艺术上有独特的成就,是南宋清雅词派当之无愧的魁首。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皤阳(今江西波阳)人。他少有文名,诗、词、骈文皆为时所称,且兼善书法,通晓音律。其词名最著,连辛弃疾都为之折服。其词风以清空骚雅标格,时人喻之曰:"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张炎《词源》卷下)词集名《白石道人歌曲》。
点绛唇
丁未冬过吴松作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此词为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冬天,姜夔路经吴凇江至苏州见范成大时所作。全词以冬季日暮、寒山欲雨为背景,委婉曲折地抒写出作者意欲归隐的微妙复杂心态。上片皆写眼前景物。起二句意在"无心"二字,所以笔下水云映照、云雁共飞之境,都极其悠然闲适,令人神往。但这里作者的意绪尚未及展开,笔势即转开。移目数峰,则悠然尽失而清苦之感毕现,全因燕雁可以无心随云而飞,数峰有意追逐而根柢却巍然不动,一自由一羁绊,其苦乐对照昭然若揭。而待到黄昏之时,山气骤升,烟雾迷蒙,数峰聚首雾中,宛然是在酝酿下雨之事,这样一来不但不能随云而飞,而且还要经受风雨的摧残了。奔竞入世之清苦与隐逸出世之闲适,经此对照无不尽展笔下。下片,因为亲眼目睹了燕雁无心与数峰清苦的明显反差,作者在此便直言心志,希望能够像晚唐诗人陆龟年(天随子)一样,抛却红尘,在吴江城外的第四桥边安度余生。"今何许"一句又顿住,受煞逸意,引出凭栏怀古之情。但其所谓"怀古",也只是揭出话头而已,真正明晰的怀古之情其实并未写出。所以结句不写怀古,却写凭栏所见之景,"捉住残柳一点言之,已见古今沧桑之异。"(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无穷哀怨,都在虚处,令读者吊古伤今,不能自止,询推绝调。"(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这都是符合姜夔托物起兴、意境清空的创作特点的。
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扬州慢》词调是姜夔自己创制的。万树《词律》云:"《扬州慢》,白石因游扬州而作,创为新调,即以词意名题,其所言即扬州之事。"扬州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唐朝时极为繁盛,但南宋年间金兵数度南侵,扬州饱遭蹂躏,繁华尽消。姜夔于淳熙丙申(1176)年冬至日,从汗阳沿江东下经过扬州,满目萧条,词人感慨今昔,因赋作此词,寄托其"《黍离》之悲"。作者上片意在描述当时扬州的萧条景况,但起首八字却重笔渲染昔日扬州之繁盛,为的是以盛观衰,使感慨加倍深沉。"解鞍"句写到自身当前,接以"春风十里,荠麦青青"之语,极状其田园荒芜之貌。接下三句转写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无情之物尚且如此,有情之人的厌战之感就更为强烈了。陈廷焯说:"'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白雨斋词话》)是深中肯綮之言。最后三句极状空城之孤寂清冷,使人有灼心之痛。其对金兵残暴的控诉,因其沉郁而倍感激越。下片则是侧重对扬州史事的虚拟。词人多处化用杜牧歌咏扬州的诗句,构成历史意象,用这类诗中意象所蕴涵的风月繁华来衬写今日扬州的见闻感受,又设想杜牧重到后的惊讶以及"难赋深情",意思在设想中深化。收尾两句,以年年盛开之红药无人知赏,极写人情之颓废,伤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观此词,姜夔在今昔对照中寄寓了深沉的爱国情感,虽然他的意象是惨淡的,感情是隐晦的,但却一点也无伤于其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这首词充分体现了清雅派词"清空骚雅"的艺术特色,是清雅派词的经典之作。
吴文英(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号觉翁,四明(今浙江省宁波市)人。今存词三百五十多首,是个多产词人。著有《梦窗词》甲乙丙丁四稿。吴文英曾论词云:"盖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沈义父《乐府指迷》引)故其作词,字句公丽,音律和谐,喜用典故,虽有时意旨晦涩,却能于姜夔的清空之外,别开质实密丽一格。虽被张炎贬为"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词源》),但也无损其独特魅力。而在南宋词坛,时人更以稼轩、白石与梦窗鼎足三分,以疏快俊朗属稼轩、白石,以沉博密丽属梦窗,足见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此选其《风入松》说明之。
风入松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作者上片以暮春风雨引出别情,起句点明季节与天气特征。作者虽对暮春残景颇感叹惋,但此处语言略显幽微,并不直言惜春心迹。次句方以一"愁"字带出伤春之情,而"草"字尤见其心绪零乱之形。但词人愁草瘗花铭,却并非真有葬花作铭之事,只是以此衬写一时之心情而已。接下转写别情,兼怀今昔。楼前柳阴之路既见证了往日的种种柔情,也目睹了今日的黯然分手。柳一丝、情一寸,词人悱恻缠绵之意并非稍减,其惜别之情也因此倍增悲色。歇拍接写春寒逼人,词人借酒驱寒,醉而卧,卧而梦,梦而醒。短短十四字写出了一系列动作和复杂心态,其独居故地之无聊凄清宛然眼前。换头风雨已止。词人由静观而行览,林亭、秋千、幽阶,皆当年之物,而今物是人非,何其伤痛!"日日扫"、"依旧赏"表明其生活情形依旧,但赏侣已去,虽有"依旧"的动作,心情早已大不一样。"黄蜂"二句,心思极为细密。杨铁夫说:"不从去时写去,偏于去后写去,加倍缠绵。"(《吴梦窗词笔笺释》)颇有见地。词人因触目秋千而忆及当年纤手执索之情景,又因今日黄蜂频扑秋千索而思及或有当日纤手之余香,真是语痴而情深。结尾以"惆怅"二字,点明词人虽遍寻芳踪,终究是"双鸳不到",满怀希冀遂化为一腔愁情。就算在幽阶静候也是枉然,"一夜苔生",踪迹全无,往事也已不可复睹,只能长存记忆了。词人的情感至此已由惆怅而近乎绝望了,而这最终的绝望又是以此前种种的期盼作为铺垫,故而特有一种催心裂肺的悲凉意味。
张炎(1248-1320?),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先世凤翔(今属陕西省)人,寓居临安(今杭州市)。其词作多身世之感,长于咏物,重视音律,与姜夔并称"姜张",为南宋末年清雅词派的重要代表。词集名《山中白云词》,又题《玉田词》,存词三百余首。更著有论词专著《词源》二卷,上卷论音律,下卷论作法,倡雅正、清空之说,为世所重。请看这首为其带来"张孤雁"雅号的咏物代表作《解连环·孤雁》--
解连环
孤雁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谈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漫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