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任何孩子都能成才!”

(2008-05-10 18:42:39)
标签:

教育

小提琴

铃木镇一

日本

学习成绩

优秀

中学

测验

孩子

成才

才能教育法

育儿

分类: 幼儿早期教育
“任何孩子都能成才!”
       ——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才能教育法”介绍
中耀

  铃木镇一先生是日本“才能教育会” 的创始人。
  1898年,铃木镇一生于日本名古屋市。青年时代学小提琴,20岁时赴德国留学,师从卡尔"库林勒。归国后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他根据自己的音乐教学实践及一次“顿悟”,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方法——“才能教育法” 。用这一方法,他培育出了大量音乐人才,光在日本就有几十万人,其中高手如林:
  奉天耕儿:世界著名小提琴手,柏林无线电广播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手。
  江藤俊哉:美国费城寇蒂斯音乐学院教授。
  有松洋子:布鲁塞尔音乐学院交响乐队队员。
  小林武志:捷克某乐队首席小提琴手。
  铃木秀太郎:加拿大魁北科交响乐队首席小提琴手。
  铃木镇一的“才能教育法” 赢得国内外各界的热烈称赞,“才能教育协会” 会员遍及各国,有几十万之众。并逐步由音乐教育范畴推广到普遍的教育领域,同样也取得了巨大的教育效果,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重视。
  “才能教育法”因其有新的教育思想方法和内容,并且,教育实践效果良好,因此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最初的“才能教育法”火花
  早在三十年代初,铃木镇一当时任日本帝国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教师。一天,一位父亲领他4岁的孩子——江藤俊哉,来求他教孩子拉小提琴。当时他根本不知道应当怎样教这样的小孩子,于是铃木镇一开始时时想这个问题。
  当时,他正和三个弟弟组成一个“四重奏组”,经常在一起练习演奏。一天,铃木镇一思想上忽然闪了一下火花:“嗨!所有的日本孩子都会说日语?这里一定有足够探索的奥秘!我一定要研究一下。
  日本孩子会说日本话,其它各国的孩子也都会说他本民族的语言。大阪的孩子能说很不容易发音的大阪方言;而一般人很难模仿的日本东北方言,东北地区的孩子却说得那么好……这不是一种了不起的才能吗?他们用什么办法做到这一点的呢?这个问题有力的冲击着他。从这天起,他立志要探寻个明白,从中找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他和有关人探讨这个问题,有的人听后目瞪口呆;有的人则认为这简直是一种荒谬。但他坚持不放弃自己的探寻。
  思索和实践使他终于明白并深信:所有的孩子,只要是能运用本民族语言的,都是有能力、有才能的人。因为任何孩子经过学习、训练,都可以表现出很好的才能。人的才能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他认为那种“人的才能是天生的”说法,或者对没表现出才能的人就说是“先天就素质差……”的观点都是十分错误的。
  他的结论是:“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教育好,千万不要抛弃那些在学习上落在后面的人。我把我的教育方法叫做‘才能教育’。”
  二、人类才能的发生与环境
  才能是怎样发生的呢?他认为人的才能不是先天带来的,也不是由遗传来的所谓“素质”之类的东西。人生下来像“一张白纸”,但有着旺盛的、强烈的生命力。为了生存,他要千方百计地、挣扎着以适应生存环境,就在这一过程中,人有了最初的能力。用他的话说:“能力就是生命机能的别名……人渴望生存,这种欲望会根据环境条件而发挥出巨大力量,将其加以训练便产生了能力。”
  孩子都能熟练到精巧的使用本民族语言,这和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有什么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他说:“假设爱因斯坦、高斯和贝多芬,生在石器时代,他们不是照样也只能有石器时代的文化、能力和教养吗?反过来说也同样:假设我们收留一个石器时代的婴儿并且教育他,不要好久,他也会拿起小提琴演奏贝多芬的《奏鸣曲》。”
  铃木镇一用很多生动有趣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他在名古屋执教时,曾有人请他帮助听听孩子的琴技。那孩子18岁,正在学莫扎特第五协奏曲《欢乐》。一个月后,那年轻人单独来拜见铃木镇一。
  让他惊奇的是:这小伙子跟他父亲的形象惟妙惟肖,他的名古屋方言、说话的声调、风格,以及问候对方时他把两手放在身前的姿势、笑态……一切都和他父亲一模一样。甚至让铃木镇一产生了错觉,好像是在和他父亲谈话。当那孩子把琴从琴盒子拿出来,一面调音一面弄弓,其动作之快也无异于他的父亲。当他拉琴时,他的姿态、指法和运弓,又都酷似他的父亲。此外,他演奏上和乐感上的缺点,有时联系到音程、音质和其它各种微小的细节……都完全像他父亲。这虽然是个特殊的案例,但他认为:这充分说明那个年轻人在他18年的家庭生活中,无论在行为举止、意识和情感上都已深深地刻下了父亲的印记。
  他还用小鸟学话为例,说明才能的产生:
  宫泽校长夫妻买回一只长尾鹦鹉,想教会它说话。于是每天教它:“我是宫泽皮哥!我是宫泽皮哥!”可无论怎么教,它也不会说。他们有些心灰意冷,但又想不能白费劲,就坚持又教下去,每天大约要重复教它说五十遍。结果,两个月后小鸟终于学会了说“皮哥!”“皮哥!”。如果宫泽夫妻中间放弃教小鸟学话,那么就必定前功尽弃,小鸟也就没有会说话的“才能”了。后来,这只小鸟陆续又学会了许多话。
  一次,宫泽校长患了感冒,连续咳嗽了几天。结果小鸟说完“我是宫泽皮哥!”后,又学他咳嗽的声音。这只小鸟所以能学会“说话”,就是因为有宫泽夫妻不断培养训练的环境,否则,这只小鸟可能终生也不会说话的。
  他还用贝多芬、莫扎特这些杰出的音乐大家做例子说:“他们所以被认为是‘伟大的音乐天才’,实际是从小就生活在音乐环境中,并不断学习、锻炼的结果;相反,如果从小就用跑调的催眠曲唱片放给孩子听,他们一定会有成为音痴的可能。”他这些话讲得确有道理,不容人们不信服。
  他肯定“人是环境之子” ,人的才能是学习、训练得来的。一切事物都有前因后果,因此他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作用,要求当父母的和谐相处,在思想品德、言行举止各方面,要为孩子做出好的表率。并且,还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好的环境会产生高超的能力” 他还认为:“成为一无所能的人,是受到一无所长教育的结果”,拙劣和不良的人也是受着拙劣和不良教育而来。因此,孩子发展不好,受责备的人不应是孩子,而应当是教育者本人。”
  三、“祖国语言教育法” 与“加算式训练法”
  既然任何孩子都可以熟练、精巧掌握本民族的语言,那么,我们也就应当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教育法”天天教孩子说眼前的几句话,经过一段时间孩子学会了三四句,再开始增加新的词汇。开始会说五六句,如此天天学下去,掌握的词汇日渐增多,讲话能力也逐步提高,逐渐达到流畅的讲三四千个词汇的程度,这就是“加算式训练法”。
  既然是“祖国语文教育法”“加算式训练法”就不能盲目地赶进度,更不能象某些学校那样,不管学生会不会,总按学习计划一直教下去。这种教育方法是不好的,不是学生“没跟上”,而是教育者“没让学生跟上” 对这种教育方式一定要加以改革。
  他教学生拉提琴或弹钢琴就是这样的:不管是什么样天赋的孩子,也不管有没有音乐气质,哪怕有残疾,只要是可以拿起琴弓的孩子他都接收。开始时,他只让孩子们生活在音乐的环境中,直到孩子也想拉琴才开始教。就这样,让孩子不知不觉地入了门。如果学习了五个曲子,他就叫孩子们在家和合着录音带反复练习。因为都是熟悉的曲子,孩子们都拉得很开心。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就把卓越的演技学到手了。一个阶段结束后,又让孩子们开始了新乐曲的练习。事实证明:他的教育方法反慢为快,成功地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音乐人才。
  如果将这种方法用在学校的教育行不行呢?铃木镇一在征得松本校长和上条茂先生的赞同后,在他们所在的学校进行了试验。
  他们从当年入学的一年级四个组中,随机选出40名学生组成第五组(其中一个孩子连3个数都数不准,但铃木看他说话不错,认为没问题),班主任是田中树茂(他的孩子正在接受“才能教育法”学小提琴),他理解和支持“才能教育实验”。
  田中树茂采取“加算式训练法”,让学生把“能做的事做得更好些”充分注意培养全班孩子的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得满分,天天得满分,然后再增加新的学习内容。
  因为是一年级的小孩子,开始进步比较缓慢,但孩子们总是轻松愉快的学着,到后来进度就加快了。
  对小学生的国语教育,开始是让孩子们读读写写,以后背诵、默写,学生们都能合上书本清晰地背诵课文;写得也不错。实践证明:这些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很适应、很愉快。
  学算数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开始就注意全班得满分训练,逐步加深学习内容,大家养成了习惯,认为每个人都应当得满分。
  二年级时,铃木去参观。学生算两位数加法,老师出了60道题。一声“开始!”,学生们个个认真演算,仅十分钟左右,学生都交了卷。
  两个月后,老师说孩子们能力提高了,铃木又去了。结果这次只用了一分二十秒,全班学生都相差无几的拿着答卷交给老师。连那个三个数也数不准的学生也很快地交了卷。检查结果:40名学生答案无一错误,字迹也写得很工整。
  四年级时,铃木又去看了一次关于学生注意力的测验。田中老师给学生出了大量算题,测试需要两个小时,孩子们都能聚精会神,认真地完成。
  在学习、测验过程中,孩子们都天天满分,快快乐乐的学习着。除了要求学生们每天写日记外,老师并不给学生留课外作业,所有孩子的学习成绩都相当优秀。
  可惜因为上条茂校长后来逝世,新任校长不支持这种创新而中止了教育实验。
  后来,这些孩子又分散到各班,学习成绩仍都不错。那个入学时连3个数都数不准的孩子,后来也考上了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中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