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钟鼓楼北京钟鼓楼北京后海烟袋斜街李双喜的博客文化 |
分类: 行行走走 |
相对于钟楼的素朴,红色墙体的鼓楼就显得鲜亮许多。二层楼上现有今人仿制的更鼓25面,其中大鼓1面,小鼓24面(代表一年二十四节气)。随着世事沧桑更鼓大部分遗失,前朝的更鼓早已消逝殆尽,现仅存大鼓一面,鼓高2.22米,腰径1.71米,鼓面直径1.4米,用整张特大牛皮蒙制而成,鼓面上刀痕多处,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者的罪证。曾经辉煌的盛世洪鸣,现如今只留下一只无声的鼓面。
月上鼓楼
钟鼓楼附近的烟袋斜街
前海
鼓楼通高46.7米,三重檐,歇山顶上覆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是一座以木结构为主的古代建筑。
鼓楼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初名“齐政楼”,后毁于火。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又毁于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重建宫室的同时,又重建了鼓楼。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鼓楼遭雷击被毁后重修。后又分别于清嘉庆五年、清光绪二十年、新中国成立后,对鼓楼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
上鼓楼的楼梯
鼓楼有击鼓表演,只是我们去的不是时候,正好是中午休息时间,看不见击鼓,只看见安静的鼓。。。
更鼓,古代报时器具。鼓楼内原有更鼓25面,1面主鼓,24面群鼓(因中国农历二十四节令而设置),现仅残存主鼓1面。鼓面有多处刀痕,是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留下的罪证。
铜刻漏计时牌
鼓楼上远观皇城,由于当天天气不好,云雾缭绕,只能隐约看见景山
雾中的什刹海
钟楼高49米,重檐歇山顶,上覆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是全砖石结构的大型单体古代建筑。
钟楼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后毁于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重建,又毁于火。清乾隆十年(1745年)奉旨再次重建,两年后竣工。重建时为了防止火灾,整个建筑采用砖石梁拱券式结构。钟楼南门正中矗立着“乾隆御制碑”详细记载了当时修建钟楼的情况。
钟楼局部
报时用的钟,当年皇帝的闹钟可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