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名涛:何为“中国第一部写实奇幻小说”

(2011-07-01 01:24:34)
标签:

杂谈

 

 

        

  

            深在哪里?陷在何处?

                ————《越陷越深》的自我解剖,写在第二次再版修改之前

 

 《越陷越深》发表于《大家》杂志2004年第4期,出书时作者恢复了原貌,被删的一万多字显然加进去了。作者肯定不是在乎这一万多字的版税,而是出于自信。这是一部形式稀罕思想陌生的怪异之作。混乱中掩盖不了作者勃勃野心,相对于《北京往事》《蟋蟀》《开头》《学校》等,作者这部名为《越陷越深》的长篇小说从情节到人物均要晦涩复杂,可谓成功于驳杂,失败于混乱。我们先来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主人公焦影结婚五年后由一件偶然事件触发怀疑妻子当初撒了谎,本来焦影以为获得了妻子贞操,五年后却突然神经过敏。惟一能证实妻子当初是不是失身的就是亿万富翁郭大明,他是妻子在和焦影结婚之前的惟一恋人,被视为情敌的焦影要想从郭大明那儿取证无疑是玩火,郭大明由当年受到取笑的圆明园画家村的画家沦为毒枭,由此暴富,焦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对妻子的万般解释嗤之以鼻,故事若以此为主线索展开也是很有意思的,生性胆小的焦影和最后以自杀来昭示良心未眠的黑道人物郭大明之间是有极强的叙述张力和故事空间的,作者却偏偏让他俩的纠缠变成次要状态,落入俗套地让焦影遭到一阵毒打了事,转而让焦影在一个又一个女人身上寻找“贞操”,被骗、轻信、再被骗与轻信,焦影在发疯地寻找似乎是上帝公摊给人的一生必不可少的惟一一次“贞操体验”过程中,引出了所谓“中国第一本写实奇幻小说”的概念,因为在妻子真相大白之前,也就是在他始终怀疑当时妻子是不是处女的之际,焦影终于在一个“人”身上获得了贞操,焦影觉得所有的折磨都得到了回报,立马叫他死他也无憾了,因为作为完整生命一部分的“贞操”他终于获得了。给这个“人”打上了引号,因为从生命科学来讲,这是不是一个人还是问号,焦影获得不是一个普通人的贞操,是一个“克隆人”的贞操——这还是贞操吗?应该说,以“贞操”和“克隆人”入手,在伦理之争的底线上力求闯关,作者“极端写作”态度昭然若揭,首先广义上贞操观念是伦理道德上最为核心的观念,它当然包括“处女体验”,我国传统思想把它奉为圭皋。而“克隆人”的概念一经提出即引起世界哗然,意大利妇科医生安蒂诺里宣称正在进行的有500对夫妇参加的克隆人计划遭到全世界的指责,联合国去年九月在纽约召开首次克隆人大会,明确禁止克隆人,为什么克隆人会引起如此不安呢?道理很简单,克隆人不同于由金属制造的机器人,而是含有人自身基因血液由实验产生的另类灵长动物,假如有一天你在咖啡馆面对的是这样一个人,难道你还会像前一天晚上那样倾诉交流而不恐怖不安?人之所以是人,最重要的基点在于生育过程,而克隆人正是严重扭曲颠覆了这种生命基础,克隆人是不是人都是一个问题,假如克隆人真的诞生,由人类制定和形成的各种道德法律自然功亏一篑,而在《越陷越深》中,作者牵动了人类道德最为敏感的两根神经,并雪上加霜地叠加在一起,不仅写克隆人,而且写克隆人的贞操,使之拧在一起,崩至极限,从创作意图来说,可谓“深”。可以有限接受这样的评论:作者以人类的视角揭示了我们必需面临的医学的、法律的、道德的困惑,而且预示这种困惑的“深陷性”、“不能自拔性”。

  但是,所做的远没有能做的多,想写的但没有写好。“陷”在人物关系逻辑不明上。焦影浑身都是绷带,在黎明时分从天坛医院的病床上睁开眼,却发现神秘而高贵的韦小姐在看护他。在他遭到毒打时韦小姐就在郭大明的办公室,她是郭大明的文化秘书,却是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克隆贞操”事件是她一手制造。她同时也是犯罪心理学专家。悄悄潜入郭大明身边,以他为对象做一个代号为“冰激凌”的犯罪心理学实验,如果郭大明最终不堪承受自身恶行而自杀,她的这一计划就大获成功,反之则失败。她试图和焦影共同织一张置郭大明于死地的黑网,以期自己的试验成功。既然如此,她为什么要让焦影获得“贞操体验”,她难道不知道焦影的目的达到之后,对郭大明的憎恨就消逝,而多一份憎恨郭大明就多一份危险?这一全书中心事件,也就是“克隆人贞操”事件,从人物关系逻辑上来看,是极为强牵地塞进去的,作者在书中直接说道:“妄想中的韦小姐和血肉之躯中的韦小姐,你们研究犯罪,克隆贞操,这本来完全是另一个故事,另一种神话,却被我拉进了这篇散发着久远年代,八里庄煤烟味的现实小说中。很抱歉,也许我在扭曲你们,在任意克隆你们。”作者的自知之明也难以消解读者的别扭和反感。

  久违的传统叙述风格,心灵沉浸的写作态度令人起敬,但作者“陷”在他的创作理念当中,全然不顾人物的逻辑关系与叙述风格的统一,又是斯大林之死,又是美国“9•11”与“本•拉登”,又是伊拉克战争,企图形成的丰富庞杂的奇异境界由于生硬突兀而并未达到,经常凭空对国际时事作一些新闻式的幼稚评论,使人的阅读一次又一次受阻,。比如,焦影在寻找韦小姐时遇到一个疯子同学,这个同学是在疯人院采访时把自己也搭进去的,作者突然来一段八杆子也搭不上边的话:“偏僻险恶的阿富汗北部山区藏匿着奥萨马•本•拉登,在中国国泰民安之际,地球那一边正遭受这个恶魔史无前例的恐怖袭击。值得庆幸的是,世界终于公正地回报了美国,人类的正义和良心得到了验证。”由于法国没有支持伊拉克战争,小说中竟然出现大骂法国总统的话。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幸亏那时候《金色笔记》还没有中译本,否则作者会拿它来作佐证。

    至于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写实奇幻”,作者的解释是整体写实,局部奇幻。初版的书面上就赫然印着“中国第一部写实奇幻小说”。当然,克隆人尚未诞生,写克隆人的贞操只能“奇幻”,问题是你奇幻得捉襟见肘、不伦不类,根本就不像有的评论所说的“若隐若现的奇幻之光弥漫其间”,要我说,就是硬塞进去的。小说创新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任何创新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多线索、多角度、包括狄更斯式的横空议论,均是为了使小说题旨深厚广博,而不是故弄玄虚。当年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还在连载中就遭人指责,说列文的线索和安娜的线索毫无关系,应该是两部小说,托尔斯泰说:“我知道拱园的嵌入点在哪里。”小说完整出来之后,我们惊悟这两条线索的天造地设般不可分割。《越陷越深》是一部初稿,不应该这么匆忙面市,标榜为“中国第一部写实奇幻”更是有炒作跟风之嫌。当然,也许这是一部被我们全都低估了的书。作者施放的叙述烟幕有待于进一步撩开,试验结果尚无法预测。作者坚持用现在的书名,没有同意再版编辑改名的诉求。在现有的三十多万字的基础上,再版时将会扩充到四十多万字。让我们拭目以待经过作者认真梳理修改之后的全新的《越陷越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