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落苍龙见水中--安澜索桥纪行

(2007-09-15 18:50:51)
标签:

我记录

我的校园

旅行/见闻

高考

美图

科学

文化

感悟随笔

休闲

分类: 我的实践

 

在都江堰,可能没有任何一座建筑能像安澜索桥那样如此亲近地与一江水保持着长逾千年的守望——那是一种鱼对水,枫叶对深秋,大地对春天的情形。

 

安澜索桥古名“珠浦桥”,而珠浦则是因与宝瓶口、金灌口、玉垒山等配合而被赐以嘉名。

 

岁月的风霜轻盈而又凝重,不知不觉间,一座桥就已古老地忘了自己的年龄,只到今天,它的初建时代依旧是一个谜。

 

但至少在唐代,它就已经在都江堰像唐诗的韵律一样诗意地摇荡了。杜甫寓居成都时就曾经欣赏多这座桥,它在<<陪李七司马皂江上观造竹桥>>一诗中抒情地写道:

 

伐竹为桥结构同,蹇裳不涉往来通。

 

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苍龙见水中。

 

我甚至愿意相信,索桥就修建于唐朝那个富有诗意的时代。

 

因为唐代另一位相当优秀的诗人独孤及在他游历都江堰的诗歌作品《笮桥赞》中,同样记载了这座创意新颖,构建巧妙的竹制桥梁:

 

笮桥横空,相引一索。

 

人缀其上,如猱之缚。

 

转贴入渊,如鸟之落。

 

寻樟而上,如鱼之跃。

 

顷刻不成,陨无底壑。

 

我们可以想象,当身着唐装的诗人,像灵敏的猿猴一样缀桥而上,颤颤而过。而脚下的竹桥则像柳枝一样在风中荡漾,时而向下跌落,彷佛下落之纸鸢;时而向上荡起,恍若鱼儿跃出水面。诗人最担心的莫过于戒备放松,一不小心,就会掉入无底深渊,一腔诗魂化作滚滚秦水。

 

也许人们最感兴趣的时,古代的安澜索桥时一个什么样子的建筑,历史太遥远了,远得就像一片失忆的沙漠。在没有相机的年代,安澜索桥没有留下它丝毫的尊容,即使是当时在都江堰做过大量壁画的唐末大画家孙太古,也没有用他的残笔剩墨为今天的我们留下索桥的一根柱子、两条竹索。

 

幸好,我们还有文字,还有善于驾驭文字的宋代大诗人范成大。他诗兴大发,题诗一首《戏题索桥》,至今读来,仍可想象当时索桥之壮景。

 

织簟匀铺面,排绳疆架空。

 

染人高晒帛,猎户远张墨。

 

薄薄难承雨,翻翻不受风。

 

何时将蜀客,东下看垂虹。

 

在变幻莫测的历史长河中,大多数桥都会经历郭数次变迁,几番毁建。安澜索桥也不例外,在这里,他的几番修建我不想做过多细述,但是有次修复却不得不提,这在中国桥梁史和文化史上都是一段可圈可点的佳话。

 

明朝末年,安澜索桥毁于战火,由于安澜索桥是当时连通岷江南北两岸的交通枢纽,两岸的人们只能隔河兴叹了。知道清嘉庆八年,才站出来一个修桥的——他的名字叫何先德。或许当时人们并不欢迎他,因为他是当地一个乡绅。但他还是站了出来——我认为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胆识,对于一个乡绅来说,这是一件义举,甚至会被其他乡绅嘲笑。问题是,桥修完后,曾经豪富的乡绅已经囊空如洗,变成了一介平名,这已经不是义举所能形容的了,我认为,这简直是壮举!桥成之后,何先德夫妇将之命名为安澜桥,意为安渡波澜之意。但是民间一直没有使用这个桥名,他们为了纪念何先德夫妇的造桥功劳,将之称为“夫妻桥”。

 

后来有一个民间故事叫《夫妻桥》,说的是何先德夫妇修桥的故事。再后来有一个川剧,也叫《夫妇桥》,说的还是这段故事。顺便提一句,今天游览都江堰,过安澜索桥时,桥头还有何先德夫妇的介绍。

 

站在玉垒山上,我们可以俯视安澜索桥,像俯视自己灵魂深处的一段小路。

 

加入正好时斜风细雨的春天,假如其时正好有一柄油纸伞,假如走过你身边的正是你心仪的佳人,假如走在安澜索桥上,桥身悠悠,佳人盈怀,吐气如兰,那时多名浪漫的事啊!而更妙,更添意境的时,桥名又曰“夫妻桥”……

 

正如都江堰“有余则灌溉”,你如果斜风细雨偎佳人尚有余情的话,还可以领略到索桥悠悠摇晃的刺激,更可在桥上一览都江堰工程之全貌,望浩荡奔流之江水,奔涌而下,直到穿越宝瓶口,消失在茫茫烟雨之中。

 

我的心事开始悠悠摇动了……

 

此时,我们有必要一起来分享一下三个文人笔下的安澜索桥。

 

著名作家老舍在游记散文《青蓉略记》中记道——

 

竹索桥最有趣。两排木柱,柱上有四五道竹索子,形成一条窄胡同儿。下面再用竹索把木板编在一处,便成了一座悬空的,随风摇动的,大桥。我在桥上走了走,虽然桥身有点动摇,虽然木板没有编紧,还看得到下面的急流,──看久了当然发晕──可是绝无危险,并不十分难走。
    

治水和修构竹索桥的方法,我想,不定是经过多少年代的试验与失败,而后才得到成功的。而所谓文明者,我想,也不过就是能用尽心智去解决切身的问题而已。假若不去下一番功夫,而任着水去泛滥,或任着某种自然势力兴灾作祸,则人类必始终是穴居野处,自生自灭,以至灭亡。看到都江堰的水利与竹索桥,我们知道我们的祖先确有不甘屈服而苦心焦虑的去克服困难的精神。

(原载《大公报》)

 

当代作家余秋雨先生曾多次游历都江堰,我隐约记得他在《都江堰》中写道——

 

继续往前走,看到了一条横江索桥。桥很高,桥索由麻绳、竹篾编成。跨上去,桥身就猛烈晃动,越犹豫进退,摆动就越大。在这样高的地方偷看桥下会神志慌乱,但这是索桥,到处漏空,由不得你不看。一看之下,先是惊吓,后是惊叹。

(选自散文集《文化苦旅》)

 

(附安澜索桥图片)

http://s.sinaimg.cn/middle/4b44a7a3439c638490268

(烟雨迷朦古索桥)

 

http://s.sinaimg.cn/middle/4b44a7a3439c6382a70f0

(古桥意境)

 

http://s.sinaimg.cn/middle/4b44a7a3439c6381b32d5

(古桥风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