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风流过眼
风流过眼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70,701
  • 关注人气:55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衡阳日报:原生态民歌表达艺术的生命张力

(2022-04-18 12:56:12)
标签:

民歌

语言

人生

情感

解读

分类: 文苑漫笔

  陕北民歌新曲《泪蛋蛋掉在酒杯杯里》,一度在微信朋友圈中疯传,至今热度不减。我仔细听过男声和女声两个版本,感觉上同《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差不多,充溢着苦恋的哀伤,只是在情感的表达上,多了一点现代元素。
  我从北地来南国五十余年,吴侬软语听多了,对大西北传来的高腔颇为好奇。在西安上学的那几年,大西北民歌尚未流行开来,除了《南泥湾》《绣金匾》等歌曲外,也没听过原汁原味的信天游。直到一曲《黄土高坡》唱响全国,激越高亢的旋律荡气回肠,这才留意起信天游来。直觉上,信天游就像是一坛陈年老酒,浓香四溢,酣畅淋漓,浑厚中不乏绵柔,嘶哑中凸显苍凉。特别是歌词中双声叠韵、连绵比兴、衬字拖腔等手法的运用,使得信天游“言有尽而意无穷”“曲已终而情未了”。
  黄河中上游地区,特别是陕西、山西一带,通常把信天游叫作“山曲”或“酸曲”。“山曲”好懂,即山歌。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乡间小调、山歌民谣,也都充满着喜怒哀乐的生活气息,只是旋律和风格不同罢了。“酸曲”即情歌,不过是在男女恋情表达上有点凄婉、哀怨、缠绵,听着酸溜溜的。
  央视青歌赛曾尝试推出原生态唱法,业界有褒有贬。窃以为,原生态不是唱法问题,而是鲁迅提到的“杭育杭育”派,是泉源。《诗经》中有不少情歌,表白也很大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情歌流行,所谓“桑间濮上”“郑卫之音”。说的是卫国的濮水之畔,土地平阔,气候温润,桑树遍野,很适合男女幽会,相邀唱和。与之相提并论的郑国溱洧之滨,是郑声的发源地,也是古代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代表性场所。这两个掌故在正规典籍和志书均有记载。
  “山曲”也好,“酸曲”也好,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共情的,一类是私情的。共情的往往是坦荡荡的高腔,粗犷而又悲怆,能拿到台面上公演;私情的往往是热辣辣的心曲,赤诚而又滚烫,只能在私下里吟唱。后一类小曲,经过词曲作家加工整理后,也能登上大雅之堂,由擅长抒情的歌星演唱,往往能产生轰动效应,很快在民间流行开来。诸如《走西口》《赶牲灵》《脚夫调》《圪梁梁》《蓝花花》《五哥放羊》《三十里铺》《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东山上点灯西山上明》《见面容易拉话难》等,都是人们比较熟络的曲目。你到网上随便找几段有歌词字幕的视频来听听,就能领悟到信天游在表达情感方面的独到之处。还有些压箱底的原生态小调,须得像王洛宾那样,深入到偏僻的山乡中去采风,才能收集得到。
  据马未都自述,他第一次听信天游是在陕北。当时出版社组织作家班到延安体验生活,时不时地听见老乡哼小曲,随口也跟着哼。当地作家就问他想不想听原始的信天游,马未都表示出极大的兴趣。于是,就拉他去了延安大礼堂。中午礼堂没人,当地作家不知从哪唤来一个半大老汉,让他扯着嗓子唱了几句。马未都听得血脉偾张,泪流满面。多年后什么都忘了,唯独这几句信天游忘不掉。
  马未都的感受之所以如此震撼,是因为歌词率性,直抒胸臆,换句话说就是心无挂碍,而这一成语,源于禅宗智慧,出自《五灯会元》中雪峰与玄机的对话,是一种大彻大悟、超然洒脱的境界,所谓“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里,贾府为宝钗过生日,看戏过程中,贾母让宝钗点戏,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素来不喜欢咋咋呼呼的闹剧,宝钗对他说,你白听了这几年戏,哪里知道这出戏的妙处?戏中有一支《寄生草》的曲词,填得极好,你可曾知道?于是,宝玉就央求宝钗念给他听。宝钗念道:“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当然,上述禅机旨在昭示内在参悟,并非外在行迹。其实呢,信天游就是用来道情的,词儿俗了些,村了些,心声却是真挚的,质朴的,抒发出来的情感并不黄,可以称之为黄土高坡上的咏叹调。“酸曲”的酸,也可以理解为内心酸楚,只有唱出来心里才透亮,才舒服。
  马未都认为,信天游表达情感的能力堪称第一,比如,“墙头上跑马还嫌低,面对面坐下还想你”。思念到这个份上就无路可走了,只有唱出来才能更深一步。又如,“对面面圪梁梁上那是一个谁,那就是要命的二妹妹”。眷恋到要命的地步也算到头了,这么看,现在的城里人还不会传情。再如,用白个生生、水个灵灵比拟鲜活体态,坦裎反问“这么好的地方咋就留不住你”。如果讲文学的比兴手法,这一句算是骨灰级的,无法超越,白描,双关,反问,发自肺腑地渲泄,听一次就会记住一辈子。马未都感慨地说,不懂中文就不能领略中国文学的魅力,翻译作品不行,信天游不论译成哪国语言都不会比中文优美。(文/王兆贵)
  附注:本文发表在《衡阳日报》2022年4月17日文苑,责任编辑胡建军。
衡阳日报:原生态民歌表达艺术的生命张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