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战争历史军事笔记评述 |
分类: 史海漫游 |
——古代战争的基本逻辑(三)
作者:王兆贵
晚唐诗人曹松,名气不大,但他创作的《已亥岁二首》却很有名,至今仍被世人所经常引用,诗云: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诗人以咏叹的语调倾诉,在血流成河的背景下,拜将封侯的代价异常惨重,因为这等荣耀是无数森森白骨垒砌而成的。这八句诗语言朴素,对比鲜明,很容易激发起世人是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在《前出塞九首》中,杜甫借征夫之口,先是抱怨“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然后反诘“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可是烽火一旦燃起,就免不了生灵涂炭,田园荒芜,受害的岂止是士兵?其实,在中国古代史上,从来都不乏反战的呼声,既有身居庙堂的贤臣良将,也有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其中,音量最大、音质最纯的反战旋律,是由心系苍生的侠之大者墨子奏响的。
墨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对战乱之苦体验尤深。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农民出身的哲学家,不仅创立了反战的系统理论,建构了反战的严密组织,而且身体力地投入到前沿阵地中去,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反战勇士。墨家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学说、有技艺的务实学派。墨学是显学,却主张积极入世,但又不止于呐喊,而是以付诸社会的实际行动,有效地阻遏战争。墨子本人就曾多次率弟子助人守城,“止楚攻宋”就是其中最著名的范例。据《墨子》卷十三记述,当墨子得知鲁班已帮楚国造好云梯、准备攻宋的消息后,预先安排禽滑厘等三百名弟子,携带守城器械聚集宋都,与宋国军民严阵以待,并立即从鲁国出发,经过十昼夜的长途跋涉到达郢都。他取譬设喻,晓以利害,先后从道义上说服了鲁班和楚王,并通过现场攻守演示,力克鲁班九次进攻,最终让楚王放弃了攻宋的计划。
墨子的理论可圈可点,墨家的实践难能可贵,但在历史的长河中还只是来自远山旷野的一股细流,难抵滔天浊浪,硝烟并未止息,战争仍在继续。消灭战争,永久和平,只是善良的愿望。武装夺取的政权,必须以武装来捍卫,唯有足以抗衡的综合国力以及强大的军备,才能有效地防范并制止战争。回看历史大势,古往今来那些穷兵黩武、杀伐无度的战争罪人,最终结局无一不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为了维护人类的持久和平,我们不仅要宣示“好战必亡”,更应谨记“忘战必危”,正因为如此,古罗马学者韦格蒂乌斯告诫我们:“如果你想要和平,那就准备打仗吧!”战争的威胁无时不在,制止战争离不开强大的军备,维护和平就必须准备打仗。就是说,用枪保不住的东西,不要指望用嘴来回护。战争与和平的逻辑,推导起来似乎是个怪圈,但这样的怪圈已经滚动了若许流年,好像还没有哪方神圣能够打破。
前一篇:齐鲁晚报发表:长生不老梦
后一篇:公关世界发表:闲话“关系”
< 前一篇齐鲁晚报发表:长生不老梦
后一篇 >公关世界发表:闲话“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