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形式美:(六)节奏与韵律

(2015-06-26 20:56:58)
标签:

股票

      (六)节奏与韵律―――眼球的舞蹈

      美国的著名美学家社会学家苏珊.朗格(1895-1982)关于形式美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概括,颇有见地,她认为:

“艺术作品看上去应当像是一种生命的形式”

“第一,它必须是一种动力的形式,在持续稳定中保持多样的变化”;

“第二,它的结构必须是有机的结构,各个部分通过一个中心互相联结和相互依存”;

“第三,整个结构都是由有节奏的活动结合在一起的”;

“第四,它自身每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有其生长活动和消亡活动的辩证发展的规律”。

    (引自《艺术哲学》352页

         苏珊.朗格将艺术审美形式的内涵与外延,可以说讲得相当清楚了。所谓“有机的结构”“动力的形式”“有节奏的活动” 三大要素是营造形式美的核心。

     “场效应”也好“心理力的同构”也好,并不能保证画面就很“美”。“赏心悦目”需要通过“悦目”,才能达到“赏心”的效果。

       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节奏感与韵律感,是大自然植入人类心理的基本审美感受。

 

http://s3/mw690/001npjFVzy6TnaThShQ12&690
http://s11/mw690/001npjFVzy6To1sRMrUfa&690

        勿论成人,孩子,一听到“你是我的小苹果”的歌曲,都会不自觉地跳起来,这就是节奏的力量。

      “节奏”,在画面中的,一般表现为跳跃式的形态转化。

     “韵律”则是起伏连绵的节奏。

       有时“节奏”本身通过整体的变化与组合,构成“节韵律”的特点。如下图:

 http://s10/mw690/001npjFVzy6Tnb9vf6N59&690

 

http://s15/mw690/001npjFVzy6Tnbj4Lvg3e&690


       “万隆(E.Veron)从线的形式谈到中国建筑上的表现,谓中国建筑的向上弯的曲线,是表现中国人喜悦的性格。我们最可注意的,是谈到曲线时,可谓为‘美与生之线’。与曲线相对应的,便是直线,直线是静的、和平的、均衡永续的表现。魏晋六朝以至唐代,在绘画中的线,多系曲线的表现。”(林风眠《艺术随笔》)

 

        建筑师对节奏与韵律的应用:图例x为梁思成先生给我们上课时,以北京的天宁寺塔的造型与乐谱上的“音符”节奏相对应,说明为什么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中国建筑之美,是通过什么形式表现出来的。

 

http://s5/mw690/001npjFVzy6TnbpLNs084&690

http://s10/mw690/001npjFVzy6TnbvJUfv09&690

        也就是说:在画面的形态中,应当有曲,有直,有点,有面才更完美。

 

 

       艺术家的创作,就是以造化为师,中发心源,通过节奏与韵律编织成美好的画面,给人以视觉的享受。

 http://s2/mw690/001npjFVzy6TnbCQ9ih31&690
http://s4/mw690/001npjFVzy6TnbIvmV5d3&690


 

        著名的版画家和水彩画家古元,其水彩画:善于使用节奏与韵律的手法和简洁的素材,构成生动的画面。

 

http://s9/mw690/001npjFVzy6TnbNEgbea8&690
        著名水彩画家阳太阳,寥寥数笔的乡村小景,运用鲜明的节奏与起伏韵律,构成一幅恬静的“田园交响曲”,大师的手笔。


http://s3/mw690/001npjFVzy6TnbV0OQ2d2&690

        艺术家对节韵律的运用:齐白石的《萝卜与荸荠》,两个萝卜与一个荸荠既有强烈的节奏感,而萝卜缨和萝卜根,打破了直线画成了韵律感。但两个萝卜与左边的小图章感觉底线太平,下面的那个大图章,则引起视觉的跳动。如果没有那个大图章,两个“萝卜”下面便是一条直线,加了那个大,画面明显的形成了韵律感。显示了中国画图章的又个“妙用”!

 http://s15/mw690/001npjFVzy6Tnc9nrMWde&690

         在素描中,巧妙的利用四周环境的大胆有取有舍,使整体画面富有流动性与韵律感,既省“力”又出“效果”。

 

http://s14/mw690/001npjFVzy6TncfLhlb9d&690

 

http://s16/mw690/001npjFVzy6To1BonkH4f&690

http://s8/mw690/001npjFVzy6To1DIKDJc7&690
    本人《圆明秋色》这张水彩写生,原来的树木景色,大约如右上的图片(因为这是几十年后补拍的照片),如何使树干既有节奏感,又避免太单调;又如何使单调的树叶构成韵律,在写生时,是需要进行重新“修剪”和“添枝加叶”,画出来才有意思。这是绘画优于摄影的地方之一。

 

http://s15/mw690/001npjFVzy6TncowoFg9e&690

 

http://s10/mw690/001npjFVzy6To1Kb5Pj69&690

        下面的每个作品都是一部书,尤其是艾生的作品很值得我们反复玩味,那些苍松翠柏,通过棵棵节奏的强烈摆动,充满了生命的张力;而大树的枝头与根部,又游动出鲜明的韵律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

 

http://s1/mw690/001npjFVzy6Tncv6lH240&690

http://s10/mw690/001npjFVzy6Tncy9SaJ09&690

        上述两幅作品,构思异曲同工,是对苏珊.朗格讲的“有生命的形式”和“有节奏的活动”,很好的 诠释。

关于“节奏”,我觉得国画大师钱松岩有一段论述,讲得比较透彻:

 

http://s3/mw690/001npjFVzy6TncC1OL042&690

        钱松岩大师把“节奏”的内涵阔而广之,使之成为章法布局的要义所在,值得我们深入领会。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