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英语词汇学习中的石化现象

(2008-01-10 16:15:54)
标签:

杂谈

 Linguistics. (of a linguistic form, feature, rule, etc.) to become permanently established in the interlanguage of a second-language learner in a form that is deviant from the target-language norm and that continues to appear in performance regardless of further exposure to the target language.

 

英语词汇学习中的石化现象

 

摘  要: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表示意义的最小单位,因此词汇学习在整个语言学习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英语词义的石化现象对学生正确理解和得体运用词汇带来了许多影响。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掌握一定的原则,尽可能减少和避免词义石化现象对学生英语词汇学习产生的负迁移。

关键词:石化现象;词汇学习 ;教学原则

中图分类号:H313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连接文章的最小单位,是语言体系中结构和意义的统一体,没有词汇就无法交际,因此,词汇教学在整个语言教学中显得极为重要。一般说来词汇教学的基本套路是发音、拼法、词性、意义。特别是词义,一般教材都配有一个或几个汉语意义的英语词汇表,倘若教师在授课时只是领读而没有加以确切说明与解释,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错误地认为它们是全等关系,“石化现象”便由此产生。

“石化现象”(petrifaction)这一术语用以指一个词条的约定俗成的意义发生变异,从而使之形成习惯用法的固态化。[1](p275)语言学家利奇(G. Leech)在他的著名的《语义学》一书中,用石化现象来说明英民族使用英语词时常使之外延意义缩小的现象。其实,这种石化现象在英汉词语互译中尤为突出,英语词汇在汉译和运用过程中其外延可能会缩小、扩大或发生偏差。如果中国学生不了解这些,他们在词汇学习中就无法透彻地理解和掌握英语单词的确切意义与文化内涵,从而导致理解上的困难,以及交际上的失误。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我们不可忽视“石化现象”对学生英语词汇学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石化现象的表现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而文化,它制约着语言的形式,它不断将自己的精髓注入到语言之中,成为语言的文化内涵。汉英民族因操不同的语言,认识世界与思维的方法必有很多不同之处,加之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的差异,因此,语言文字必有径庭之别,英汉两种语言中完全同义的词语更是微乎其微,除一些科技术语及事物外,几乎找不到完全的等同词语。

中国学生在记忆英语单词时,往往是把它们对应的汉语对号入座,印入脑海,以后,再遇到这些单词时就条件反射地去想其对等的汉义;在汉译英时,一旦用到那个汉义,就非取那个英语词入号不可,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石化现象。按照其程度,词义石化可分为以下几种现象:

(一)完全误等的石化现象

这种现象主要是指学生们在与英美人士交际或翻译时,依照汉义来选择英语词汇,在对方感到莫名其妙时,才知道发生了风马牛不相及的误会。实际上这种现象在词典中词条翻译时就埋下了错误的根源。例如lettuce一般词典上都译为“莴苣”,实际上它与我们所说的带茎的植物是完全不同的。英国的lettuce指的是类似于小卷心菜样的植物,无茎、其叶可作色拉。又如lover一词在英语中指的是情夫或情妇,它与husband或wife的意义完全不同,而汉语中的“爱人”一词一般指自己的配偶,lover和“爱人”二词有着不同的含义,在学习英语时,有的人错误地把lover理解成了“爱人”,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配偶时说:“He is my lover.”就会引起对方的误解。英语中的“black tea”在汉语中就是“红茶”;中国人口中的“红太阳”译成英语则成了“yellow sun”。而“brown sugar”在汉语中的意义则是“红糖”。凡此种种,往往存在着一些使用和理解上的不同和差异。

至于一些事物名称上的误用,由于中国学生没有在国外生活的经历,对国外的东西缺乏了解,仅仅靠词汇表提供的汉语译义而记住的词汇与实物往往难以“对号入座”。例如,“单人沙发”不是sofa,而应是armchair,“饭铲子”不用cooking spade,而用slice。象这样的石化现象,在汉英语言翻译与使用中是普遍存在的,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部分等同的石化现象

英汉语中很多词语的概念外延仅是部分等同的关系,一个英语词可有几个汉译;一个汉语词也有可能对应几个英语词。如get一词,就有购买,获得,生病,学会,了解等十几条汉义;而汉语中的“宴会”,英语可译为banquet,feast,dinner或party。

在汉语中一些概念并未细分,而在英语中却分得较细,可用不同的词语来表示。例如,英语的wine 常被误视为“酒”,实际上wine仅指葡萄酒,OLD释义为alcoholic drink made from the fermented juice of grapes。而汉语的酒是一个概括词,包括白酒、甜酒、葡萄酒、啤酒、药酒、米酒、黄酒等等。汉语的“酒”实际上大致相当于英语中的alcoholic drink,这又可进一步分为:

 

                              spirits: whiskey, rum, gin, vodka

                                       dry: hock, claret

           alcoholic drink       wine     medium: champagne

                                       sweet wine: port, sherry

                              beer: ale, lager, shandy,…

 

又如汉语中的“笔”在英语中是找不到一个对等词的,它是钢笔,毛笔,铅笔,圆珠笔,蜡笔等的概括词,大致相当于英语中的“writing instrument”;若译为“pen”则是很不确切的,pen在英语中是指蘸水笔,OLD上的释义为:quill-feather, pointed and split at the end, for writing with ink;(modern use) instrument with a pointed piece of split metal。

有些概念在汉语中却要细分,这主要是因为现实生活中交际的需要,如:叔叔,伯父,舅舅,姑父,姨夫,而英语中仅以uncle一词来表示;英语中的cousin可译为汉语的十二个等同词: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姨兄弟姐妹。汉语中的“酸”与“痛”是两种不同的感觉,而英语合用一个词ache,“腰”与“背”合用back,那么,backache就有四种译法:腰痛、腰酸、背痛、背酸。这类概念部分等同现象常使我们应用时发生以偏盖全的错误,从而导致交际上的失误与误解。

(三)情感差异的石化现象

语言除了传递信息以外,还要表达说话人或作者对所讲事物与听者、读者的态度,也就是表达感情。词汇表中的有些词语在翻译时虽然已将其主要概念表达了出来,却忽视了其内在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涵,使不明实情的中国学生白受其苦。例如:英语的propaganda在英汉词典上被译为“宣传”,实际上它们的内涵意义是不同的。英语中propaganda带有贬义,是指把自己的偏见强使别人信服的意思,而汉语的“宣传”一词则通常用作褒义。因此在使用propaganda时应特别小心,据此,我国的“宣传部”不可译为the Ministry of Propaganda。又如,汉语中的“狗”一词常带有“令人讨厌、卑鄙”等不好的内涵意义,这种内涵意义在许多词语中都有所反映,如“走狗”、“狗胆包天”、“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而dog一词在英语里则完全没有任何不好的内涵意义,而常常用来表示“忠实”、“友好”、“可爱”等内涵意义。所以在英语中有这样的谚语:

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人皆有得意时。)

You are a lucky dog. (你真幸运。)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另外,英语中的ornament一词译为“装饰”,有时也有不妥之感。汉语用“装饰”指学识往往含贬义,而英语则不然。该词在OLD的释义为:sth. designed or used to add beauty to sth. else。据此Bacon在他的《论学习》一文中开首句: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汉译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这里ornament译作“博采”是十分贴切的。可见词句的情感意义与内涵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是有差别的,在翻译时不能简单地一一对应。

三、英语词汇教学原则

词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正确、准确地使用词汇这一语言基本要素,从而成功地进行交际, 因此,在词汇教学中只讲授单词的词性和中文释义是远远不够的。即使学生们已经掌握了系统的语法知识,在具体使用词汇时,依然会不由自主地犯一些中文式的英文错误,从而加深了词义的石化现象。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词汇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一)结合情景的词汇教学

传统的外语词汇教学将单词作为一个孤立的语言单位来进行教学。通常的做法是先拼读词的发音,再解释词的构成及其语法范畴,然后罗列词的各种意义,最后进行造句练习。实践证明,这种孤立教授词汇的方法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的单词。

众所周知,语言的运用单位是句子。在语言交际中,人们表达思想通常都是以句子为单位来进行的,词汇只不过是句子的组成部分。因此,词汇教学只有结合句型教学,才能使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来理解词义,掌握词的用法。例如,在教授consist一词典时,可引出词组consist of 和consist in,再进而引出句子:

1. A week consists of seven days.

2. Water consists of hydrogen and oxygen.

3. The casting process consists in pouring molten metal into moulds.

词汇教学还应结合语言情景来进行, 因为在语境中教授呈现出来的新的词汇能使理解变得容易、准确,印象深刻,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会的词义能使他们学会在什么场合下使用什么词汇,进行得体有效的交流。例如,time一词的意义随着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它的意义也有很大的变化:

1. I’ve no time to go dancing.

2. What’s the time?

3. The times are different.

4. She is near her time.

5. I’ve been there several times.

6. His singing was out of time with music.

(二)结合文化背景的词汇教学

语言学家哈莫利认为:不同的文化之间词汇的差异主要在于词汇的文化内涵。[2](P132)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注重结合所教语言的文化背景因素来教授词汇。众所周知,语言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词汇作为语言的基石是受文化影响最为敏捷的一个层面。如果想透彻地理解词汇的含义,就必须学习有关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风俗习惯,在不同的语言中,莫说由于文化背景、思维、价值观不同造成了一种语言中的词汇或概念难以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或概念,就连两种文化中在词义上有完全对应的词汇也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词的内涵不尽相同。例如,“知识分子”与intellectual,在各自文化背景下的涵义是不同的。在中国,“知识分子”一般包括大学教师、大学生以及医生、工程师、翻译人员等一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中国农村许多地方,连中学生也被认为是“知识分子”。但在美国和欧洲,intellectual仅指大学教授和在学术上具有同等地位或取得相同学术成就的人,并不包括大学生。所以这个词的所指范围要小得多。另外,在美国,intellectual并不总是褒义,有时指“戴眼镜的书呆子”,具有明显的贬义。

这类词语英语中还有许多,例如,gay的本意为cheerful,merry和happy,但在今日谈艾滋病色变的美国,gay很容易使他们联想到“同性恋”。这种词义在不谙美国文化的中国人的心目中是难以引起共鸣的。诸如此类的词汇,在外语教学中若不结合目的语的文化背景来进行传授,是很难达到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和恰当地使用这些词汇的目的的。

(三)运用联想的词汇教学

人的大脑极易产生联想,处于同一概念域或相关概念域之内的意义,比较容易被激活,因为词汇是以联想网储存和记住的。[3](p201)所以我们应当很好地利用这一认知规律,来提高语言的学习效果。在词汇教学中须尽力帮助和引导学生将所学词汇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有规律的概念域,并建立其间的有机联系。

教师在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以后,便可以采用单词联想的词汇教学方法,帮助他们分类整理已学的词汇。教师可列出各种专题,如人体各部分的名称,机械运动,日常生活用品,学校,水果蔬菜等等,让学生写出与专题有关的词,多者为佳。如在“computers in our daily life”栏下可写出:car, bus, train, electric fan, washing machine, plane, refrigerator, micro-wave等。

另外,在词汇教学中,当学生了解一个词的意义后,教师应教一些与这个词 有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如在教到immense时,还应让学生联想一下以前学过的与“大”有关的近义词,如big, large, vast, huge, enormous, tremendous等。

联想法还可用于词缀联想,即找到一个词根,联想到它的同根词,如care, careful, carefulness, carefully, careless, carelessness等,联想法还适宜于联想具有上下文联系的词。如social science一词能使人联想到law, sociology, pedagogic, psychology, economics, linguistics等。通过此种方法也有利于对英语的全面理解和使用,有利于英语思维的发展。

各民族的语义系统在语言形式的空框结构中呈发散型结构,从而导致了在两种语言系统中词义对应的可能性和非对应的必然性,词义部分对等或交叉对等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要掌握一定的原则,尽可能减少和避免词义石化现象对学生英语词汇学习产生的负迁移影响,努力提高学生准确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同时要不断地学习和借鉴当今语义学和语用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探索英语词汇教学的新途径。

 

文章作者:杨金秋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 英语系, 山东青岛(拜读非剽窃)

 

参考文献:

[1]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Carter, R.A., and McCarthy, M.J. Vocabulary and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 Longman, 1988

[3]Clce-Murcia, MaZrianne. Teaching Vocabulary in the ESL Classroom[M]. Newbury House, 197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