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单循环学习、双循环学习和再学习
(2009-03-31 10:15:42)
标签:
杂谈 |
分类: 理论积累 |
阿基里斯和徐恩把组织学习分为三个层次,即单循环学习、双循环学习和再学习。
(一)单循环学习(Single loop learning)
个体是组织学习的载体,他在一个由集体实践性知识定义好的框架里行动。这个框架同时也描述了组织的理想状态。单循环学习是发现与理想状态的偏差,并减小这些偏差的过程,目的是保证组织达到自己所设定的目标。因此,单循环学习是提高工作效率的过程。个体学习是组织学习的必要,但不是充分条件。
在单循环学习中,只有在个体学习成就(如发现和改正错误)对组织产生影响并在集体学习的基础上发生组织行为变化时,才发生组织学习行为。但是,单循环学习的内容还涉及不到“实践性知识”。
单循环学习是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的机械学习方式,其标准是企业现有规范,是回避外界变化或程式化的被动学习过程。学习要想超越改正错误而达到创新的层次,必须建立针对“实践性知识”的学习模式,即双循环学习。
(二)双循环学习(Double loop learning)
进入数字化时代,许多经典而固定的标准和价值观已经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技术和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要求企业员工都必须重新以批判性的眼光来分析、审视和修改现今的实践性知识。为了解决“实践性知识”问题,人们提出了双循环学习模式。
职业教育实践中,在是否要对现有实践性知识进行重新评价修改的问题上,常常有不同的意见。只有多数成员都同意对现有实践性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优化时,才能发生有效的双循环学习。
双循环学习之所以处于比单循环学习更高的层次,是因为双循环学习改变了下一步单循环学习的认知基础,但它仍然是一个被动的适应过程。而创新能力是不能仅靠外部环境来左右的。因此,在双循环学习模式的基础上,还必须发展更高层次的学习模式,即由巴特森(G.Bateson)首先提出的“再学习模式”。
(三)再学习(Deutro learning)
“再学习”就是“学习学习能力”,即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学习成为学习的对象,因此它对低层次的学习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按照再学习理论,要想获得学习能力,在单循环学习中,必须建立能够快速有效改正错误的学习环境;而在双循环学习中,则必须优化和强化认知过程中的“反省”,保证形成大家能够接受的实践性知识。在此,应当逐步建立组织和团队中的“讨论和斗争文化”。
再学习模式不仅可以改变职业教育知识体系(标准)的发展目标、战略和结构,而且可以获得对企业来说最为宝贵的实践性知识。更重要的是,再学习人们对认知结构的基本反馈和优化过程,是人们产生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