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古尼音布
古尼音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9,027
  • 关注人气:23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根之旅(一):从宁古塔到“渤海国上京龙泉府”

(2009-02-15 15:44:37)
标签:

寻根

满族

靺鞨

渤海国

宁古塔

文化

分类: 乡原情怀

    黑龙江的冬天,像传说中一样寒冷。车窗外是茫茫无际的林海雪原,好远好远看不到什么人烟。如此寒冷,如此空旷,如此荒凉,三百年前如此,今天依然如此。

    三百年来,曾有过不少人,在这片遥远荒凉的雪原上留下过足印。这些人中,有江南才子,有饱学鸿儒,有皇亲国戚,有朝廷大员。之所以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朝廷重犯,是因为这里有一个听起来令人毛骨悚然的地名——宁古塔,现在的名字叫宁安县。

    稍微熟悉明清史的人都应该清楚,“宁古塔”对于当时的官员和文人们意味着什么。这个满语词汇的本意是“六个”,传说历史上有六位女真部落酋长在这里立寨建城,因此可以说也是满族的一个发祥地。但明清两代,这个地方成为了包括所有满人在内的全国官员和文士心底最不祥、最恐怖的字眼。因为如果犯了重罪,仅次于死刑的惩罚就是流放;而在所有流放地中,最可怕的就是流放宁古塔。

    当时的宁古塔什么样呢?根据清初史料《研堂见闻杂记》的记载,三百年前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世界。流放者在这里,经常会被虎豹豺狼吃掉,甚至被饿极了的当地土人分而食之,能活下来的不多。当时另一个著名的流放地叫尚阳堡(今辽宁开原,赵本山的家乡),也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但尚阳堡还有房子可住,有田地可耕,还能活得下来。与宁古塔一比,简直好到天上去了。

    宁古塔的北面不远处就是牡丹江,南面不远处就是镜泊湖,都是特别美丽的名字。而在那个时候,因为有了一个“宁古塔”,一切美丽,也都变成了恐怖的符咒。任何人只要被送往了这个地方,就意味着,所有的财产、功名、荣誉、学识,乃至全家老小的性命,都会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几乎不可能再有出头之日。

    其实,这是一种比死刑残酷得多的刑罚。因为对于受刑者来说,死刑再残酷,杀得再漫长,也拖延不了几天。而流放却是一种经年累月的可怖折磨。死了倒也罢了,问题是人还活着,种种不幸都要用心灵一点点消受,而且这种消受是完全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最终的结果就是孤独凄惨地死去,这就比死痛苦多了。

    当时的流放,常常株连全家、祸及九族,几十人、几百人的队伍向着流放地进发。须知这些人几天前还是锦衣玉食,一转眼间,一切都化为了尘土,每天可能都得眼睁睁地看着某些亲人痛苦地死去而束手无策。根据明代史料的一条记载,宣德年间,有一次有一百七十名犯人流放到这里,死在路上的居然有三分之二,到了目的地只剩下五十人。而且,即使熬到了目的地,等待他们的又是什么呢?“给披甲人为奴”!这样看似普通的几个字意味着什么?意味这从此这个家族,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任人宰割的奴隶。主人看见美貌的女性就随意糟蹋,嫌丈夫碍手碍脚就先把丈夫杀了。用不了那么多奴隶,就选出一些女人卖给附近州县的妓院,选出一些男人去换马。最好的待遇,就是在所谓的“官庄”里做苦力,每天捡马粪、烧石灰,随时面临累死饿死。

    看到这里,我想每个人都会赞同,“流放宁古塔”比死刑残酷得多、恐怖得多。清初诗人丁介曾写过两句诗: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这样极度残酷的精神肉体双重折磨,偏偏又强加在了无数“佳人”和“名士”身上,无疑是悲剧中的悲剧。

 

    宁古塔尽管让我浮想联翩,但不是我的目的地。我此行的真正目标,是宁古塔以南不远处,一个叫“渤海”的小镇。现在这个小镇,可能没几个人听说过。但如果沿着历史长河逆流而上,回到一千二百年前,这里却是一座妇孺皆知、名扬海外的繁华都市,名字叫“上京龙泉府”,是被誉为“海东盛国”的渤海国的都城。

    我之所以把这里作为寻根之旅的第一站,是因为建立渤海国的靺鞨人,是满族人的直系祖先;这个繁华强盛的“海东盛国”是满族先人历史上第一次建立真正的国家政权。

    满族人的祖先源于何处、来自何方?学术界较为一致的观点是,远古时期的东北大地,生活着三大族系:最西边的东胡族系,中部和南部的秽貊族系和东、北部地区的肃慎族系。东胡人是后来鲜卑人、蒙古人的祖先,秽貊人是后来高丽人、朝鲜人的祖先,而肃慎人,就是后来女真人、满洲人的祖先。肃慎人生活在先秦时代,在长白山无边无际的林海雪原之中以狩猎采集为生。到了秦汉时代,肃慎人被中原人称为“挹娄”人,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称为“勿吉”人,隋唐时期被称为“靺鞨人”,宋代开始被称为女真人,直到后来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辛亥革命后又简称为“满族”,代代繁衍,绵延数千年。从地方到全国,满族祖先曾经三次建立政权,这里的“渤海国”是第一次,建立者就是隋唐时期的靺鞨人。

    靺鞨是当时东北的强大民族,分为众多部落。其中最强大的是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公元698年,即武则天圣历元年,粟末靺鞨部杰出的首领大祚荣,统一了靺鞨各部,建立起了地跨白山黑水的地方民族国家。15年后,即唐玄宗开元元年,唐玄宗李隆基正式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从此该国以“渤海”为号。渤海国最初定都“敖东城”,即今吉林敦化,后来迁都“上京龙泉府”,也就是我这次去的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镇。经过大祚荣、大武艺、大倾茂等几代渤海王的努力,到了8世纪中后期,渤海国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知名度很高的繁华大国。疆域辽阔、百业兴旺、物广民稠、国力强盛,渤海国的繁华富饶,甚至连大唐王朝都深感叹服,尊称其为“海东盛国”。而渤海国首都上京龙泉府,成为了整个亚洲仅次于长安的繁华都市。

    而且,渤海国还成为了沟通唐朝与朝鲜、日本的枢纽桥梁,成为各族文化的汇聚交融之所。每天都有人数众多的各国官员、学者、商人和普通民众,从这里经过,在这里驻跸,为这里赞叹,将这里铭记。

    直到公元926年被契丹国兼并,渤海国绵延了229年。时间之长,在当时中国周边的非汉族国家中首屈一指。即使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能过超过这个年数的,也只有唐、明、清三个朝代。

    然而,渤海国的强盛,龙泉府的繁华,今天都早已不见了踪影。

    今天的渤海镇,和东北任何一个普通乡镇都没有什么区别。今天的渤海镇居民,极少有人知道“海东盛国”是何物,大祚荣是何人。上京龙泉府的华丽宫阙,只剩下几个毫不起眼的土堆。如果不是近年来考古学家的勘测,恐怕不会有任何人,把这些土堆和历史上那个绵延了二百多年、连大唐王朝都为之惊叹的强盛国家联系在一起。

    站在这些土堆上极目望去,一片雪野,几处荒林。猎猎寒风中,我渴望眼前能浮现出一些渤海国的画面。一千二百年前,这里接踵摩肩、熙来攘往。在这个属于靺鞨人的都市里,有人说着朝鲜语言,有人穿着日本服饰,有人叫卖着唐朝瓷器,有人乘骑着契丹马匹。雄伟的城墙、宏大的宫殿、喧嚣的集市、辐辏的民居,亭台楼阁,寺观碑塔,池苑水榭,奇珍瑰宝,难道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吗?难道都只能在史书和故事中找寻了吗?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消逝,个人如此,民族如此,国家亦是如此。

    那天晚餐时,一个朝鲜族的朋友说,渤海国是朝鲜族的祖先高丽人建立的,在场的人大都点头赞同。我微笑着纠正了他,告诉大家,那个强盛的海东盛国,是满族祖先的杰作,是满族人的光荣与骄傲,大家听我说得有理有据,接受了我的说法。我很高兴,但也感到一些忧伤。因为,很多本不该被遗忘的,都已经被遗忘。

    我祈祷,有一些名字,能成为永恒的记忆,留在一辈辈后人的心底。比如渤海国,比如龙泉府,比如大祚荣。

 

渤海国的疆域达到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右图为上京龙泉府的王宫平面图

寻根之旅(一):从宁古塔到“渤海国上京龙泉府”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下面的土丘一千二百年前是高大的古城墙

寻根之旅(一):从宁古塔到“渤海国上京龙泉府”

 

复原后的上京龙泉府城墙

寻根之旅(一):从宁古塔到“渤海国上京龙泉府”

 

当年繁华都市,如今一片雪原

寻根之旅(一):从宁古塔到“渤海国上京龙泉府”

 

渤海国留下的重要遗物——石灯幢,是全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石制灯塔

寻根之旅(一):从宁古塔到“渤海国上京龙泉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