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 |
分类: 子女教育 |
去年年中我又开始教我们自组的中文班大班的课,孩子们都上初中了,只学课本上的内容有点单调,我就想找点课外读物作为补充。
台湾近年来“儿童读经”很火,在所读经文中,儿童首先学的是《弟子规》,它像《三字经》一样朗朗上口,教孩子做人的道理,是我们现代教育比较缺乏的。把它作为孩子们学中文的课外读物很合适,孩子既学了中文,又学了为人处事的规矩。
我就去和家长们商量,问他们是否同意给孩子们上《弟子规》。台湾来的妈妈一听,眼睛瞪得比灯笼大,高兴得连说:“求之不得,求之不得,快教快教。”大陆来的父母不置可否,因为以前谁都没有接触过,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我说是教孩子孝顺有礼貌讲信用还有怎么交朋友搞好人际关系还讲学习方法,父母们一听,也都觉得学这个挺好。
它的总序,出自《论语》的“学而篇”,短短几句话,已把做人的基本规范说得清清楚楚。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有余力 则学文
“《弟子规》是依据圣人孔子的教诲编成的。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要言行谨慎,说话做事要讲信用;和别人交往时要平等仁爱,时常亲近德行好的人,向他们学习 。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必学必做之事,如果这些事情都做好了之后还有剩余的时间精力,那么要去学习礼、乐、射、御、书、术等六艺,以及其它有益的学问。 ”
这个总序,已使人感慨不已,孔子和现代人的观念大不同啊!我们如今都是将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学习上,放在钢琴数学舞蹈体育这些才艺上,虽然也会去培养孩子的品德,但是不会将之凌驾于文化知识的学习之上。古圣贤却认为“文”是最不重要的东西,是有了余力之后再去学的,对于孩子,最重要的是人品和道德的建设,这才是培养人的根本。
在教孩子《弟子规》之初,我有点担心这些在美国长大的孩子,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会很有限,只怕理解不了。只要能给他们一点启蒙就好,即使现在不明白,但是将来遇到事情,他们能想起来曾学过的一些基本做人的规则,也会有所助益。所以我没有要求孩子们去背诵去翻译去理解,只要他们肯学就行,不给他们没有丝毫压力,上课时他们大声跟着念,因为押韵,朗朗上口,几次课下来,总论自然而然就给背下来了。
更加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孩子们的领悟力极强,对于文中的思想和教诲,孩子们也能够明白和接受。
比如总论中讲到要“泛爱众 而亲仁”,泛爱众他们都能理解,因为美国文化中就有博爱的观念,“而亲仁”就有点迷惑,我解释说这个可以理解成交朋友,一定要交品德高尚的朋友,不能交有恶习的朋友,比如一个孩子偷偷吸毒,和他来往多了,你有一天也会想试试,就可能发生很严重的后果。他们听了觉得有道理。
又比如在讲第一节“入则孝”的时候,头几句是“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有个孩子就问:“如果父母讲的不对怎么办?他们做错了事难道我们也要听吗?”
马上找出这一节靠后面的一句话给他们看:“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对这个问题回答得很清楚,父母也是人,也会做错事,这时候,孩子要去“谏”,告诉父母他们做的不对了,态度上要诚恳,要和颜悦色。
另一个孩子接着问:“可是我说了他们根本不听怎么办?”
答案在这里:“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这时要耐心等待合适的机会,比如父母情绪好的时候,再继续劝导。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气打骂,此时我们虽然难过得痛哭流涕,还是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被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将来铸成大错。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讲的“孝”并不是愚孝。文中有理有节,将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都讲到了,有了疑问在里面都能找到解答,所以孩子们能够欣然接受。
“出则弟”讲的是兄弟之间的相处,“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兄弟姐妹之间相处不去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之间能够包容忍让,冲突抱怨自然消失不生。
在“谨”的一节里,主要说的是日常起居的规则,“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看了这四句忍不住会心一笑,“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等等,这些都是在家里在外面行为准则,仔细想想,每一句都有深刻的道理在里面。
“信”一节里讲到“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让孩子明了言而有信的重要以及人生应该看重的东西。
“泛爱众”里说道:“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就是“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的理念啊!“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等等讲的都是为人处事:人家忙的时候不要去打扰,不要去说别人的短处和隐私。最绝的是最后连怎么和佣人相处都提到了“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既要“端”,又要“宽”,以理服人,不以势压人。
若是孩子们从小就学会了这些道理,哪里会有处不好的人际关系?
在“余力学文”一节中,讲到了许多学习方法,比如“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在订定读书计划的时候,不妨宽松一些,而到实际执行时,就要加紧用功,严格执行,不可以懈怠偷懒,日积月累功夫深了,困扰疑惑的地方自当迎刃而解。当心里有疑问的时候,要随时把问题记下来,一有机会,就向良师益友请教,明白其义。
《弟子规》最后的四句话是:“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鼓励我们当人生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不要自暴自弃,也不必愤世嫉俗,要发愤上进,圣贤们的境界虽高,只要肯循序渐进地努力,普通人也是可以达到的。
在中文班教其他小孩的同时,我在家里也试着教女儿凯丽,晚上吃完饭就学几分钟,断断续续地已经讲完了一遍。凯丽很喜欢读,至于道理,不知道她理解了多少。但是,功夫没白下,不管凯丽是否受教,已经有人受益了,那就是在一旁“旁听”的老公。一直以为他在电脑跟前忙自己的事情呢,谁知道他竖着耳朵在听我们上课。那天我给凯丽讲完了,他在一旁感慨地说:“这些道理太好了,我觉得我都该好好学一学。为什么小时候没人教我们这些道理呢?”
中国大陆整整两三代人,都缺少了中国经典文化的熏陶,缺少了做人根本的教育, 现在一定要让孩子们从小学到这一课,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品德高尚的有中国文化底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