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摄影知识 |
很旧以前就想知道人眼和镜头的关系了,今天从未名bbs上找到了这篇文章,那里也是转载的,我也转过来学习学习.
眼睛与照相机镜头的比较
-------------------------------------------------------------------------
十九世纪的眼睛构造与视觉原理权威Hermann Von Helmholtz曾谓人眼有粗制滥造之嫌。自从他下如此结论以来,百年间涉及此方面的其它学者也纷作类似的评断。他们的评断也是根据以眼睛与照相机镜头作直接比较的结果。他们的方法是将眼睛从刚被屠宰的动物身上取下,然后观测该眼睛所成之像。几乎所有这样的实验结果,都证明Helmholtz之所言不谬。做这类试验时,镜头设计还不甚好。后来因为计算器的应用,镜头的设计也大大进步了。如果当初他们能有今日的镜头,再用镜头所成之像与眼睛所成之像比较的话,其结果无疑将更为悬殊。
人们之所以作这样的比较,大约是导源于一般人习惯上常用眼睛来解释照相机的性能,或是反过来,借照相机来解释眼睛的构造。君不见,几乎所有有关照相机的入门书都至少有一幅眼睛与照相机的对照图,上面注明眼睑(Eyelid)相当于快门(Shutter),虹彩(Iris)相当于光圈(Diaphragm),眼睛晶体相当于镜头透镜,以及网膜(Retina)相当于照像底片等等(见图一)。
如果将来源不同的数据的平均值用来表示一只『正常眼』的话,若是我们仅就这范围比较眼睛与像机,则下列数据将有助我们的了解。则一只『正常眼』的镜头特性应该是:
焦距(Focal length):平均为22.7公厘。
最大光圈速度(Speed):f/2.8(注一)。
最小光圈(Min. aperture):在没有吗啡影响之下为f/11。
视界角:上下130度,左右200度。
明晰度(Resolving power):(注五)。
视轴正中(亦即黄斑):70线/公厘(详后述)
视轴外一度:56线/公厘。
视轴外5度:24线/公厘。
视轴外20度:7线/公厘。
轴外50度:1.8线/公厘。
最近有效距离大约为250公厘,此值随年龄而异。
保养与维护方面有自动清污设备,快门在连续使用16小时后会疲乏,稳定性则每小时不同。标准配件包括内附式紫外线滤光装置,自动光圈大小调节,自动对距(Focus)控制,自动目标追踪控制,以及一旦目标触及视界中心自动立即钉牢控制等等。
现在告诉我,你可能找出一种镜头在这些方面胜过眼睛?在你踏破铁鞋之前,让我再加上一点:由于大部份人均有两只眼睛,由两只眼合作则有立体透视之妙,合作视野广达130度。而且随目标的距离与相对位置的不同,能全自动收发(注二)调整,更妙的是某些部份还可以由意志控制,诸如『快门』,可单独操作制造一些特殊效果,像含情凝睇,秋波暗传之类的玩意儿。
再说没有人会把眼睛与镜头的比较看得太认真。任镜头再好,我是决不会拿眼睛去掉换任何镜头的,我想你也不会。因为眼睛不单只是一个镜头,所以不能单以属镜头特性方面数值来衡量,除上述传情方面功用外,眼睛还属于形象记忆,经验等系统的一单元。
与眼睛最类似的人造物品是一架双镜头的立体全彩色电视照相机;附有自动拍照控制,自动对距,自然曝光以及上面所开清单上所有属于Helmholtz所评为『低劣的眼睛』的一切。
镜头设计家在许多地方模仿眼睛。最令他们感奇怪的是;发现必须用几个折光率(Refractive index)不同的透镜组合起来才能克服某些光学偏差(Optical aberrations)。眼睛的晶体利用同样的原理,只是结构上更为精致。眼睛晶状体,并不是由好几大块折光率不同的单元组成,而是由许多维质的薄片叠成。外面包着一层透明而有韧性的薄膜。薄片层数虽逾二千,整个晶状体却不及一个小的扁豆大。相连接的每层薄片折光率都有些许不同,因此光线经过晶状体时,是渐渐地转向,而不像经过人造镜头那样突兀。
前一篇:我的神呀,该写些东西了吧
后一篇:眼睛与照相机镜头的比较(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