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设计研究进展 |
我的设计美学观
设计美学概论这门课结课了,老师更多的是从设计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讲解设计美学,通过对中外艺术史的梳理来帮助大家回顾设计美学这门课程。学设计做设计已经有些年头了,不过从来没有考虑过从设计美学的视角来反思自己的设计观。正好,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来反思一下自己的设计美学观,通过这样的方式一定会对自己的设计有所帮助。
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谈谈设计美学的问题:第一个是我对设计美学的认识,通过这一个月的学习,我有什么新的认识,对设计美学是否有个整体的概念,我认为的设计美学的内容是什么等将在这部分完成;第二个是我的设计美学观的形成,通过对自己这些年学设计学做人的回顾来引出我的现在的设计美学观;第三个是我对“中”的设计美学观的理解,包括这种设计观的内涵与外延。
(一)
首先,我想通过这一部分对美、美学、设计美学有一个自己的认识。在这段时间我看了很多关于美学的书,其实在相关命题上面有很多不同的认识,很多观点是不一样的甚至有些观点是相对立的。有些时候是不能说对错的,每种流派都有自己的一套体系,有时候这个流派的思想占主流,有时候另一个流派占主流。不过对于个人来说,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要有自己固定的立场。也许随着时间的变化你的想法有所改变,但是在现在一定要固定自己的立场,只有这样才能在设计实践当中有所创新、有所突破,而不至于迷失自己的方向。
谈到美,首先自己反思一下,究竟什么叫美,怎样的东西算作美?回想一下自己看到一样东西有赏心悦目的感觉;在壮观的风景面前有震撼的感觉;完成的设计得到别人的承认时那种兴奋的感觉。这时候都有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可以叫做“美”,我一直觉得美是无法用其他语言表达的,难以形容的,所以我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表达方法,更觉得无法解释。
究竟什么叫美,其实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我国美学界围绕美的本质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在这场讨论中,主要形成了三种观点:以 蔡仪先生为代表的典型说、以李泽厚先生为代表的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说以及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说。
我比较倾向接受李泽厚先生的观点,我觉得美应该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但所不同的是我不认为“它不在于事物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事物的社会属性”。比如本身一束花就是美的,它有那种自然美,这是本身固有的。但同时它是一个男生送给她的恋人的,这样的话对于那个女孩,这种美也包含了它的社会属性。这两种属性是同时具有的,并且没有主次高低之分。这是我对美的看法。
对美有个确定的认识似乎对于美学这个概念就好定义了。可其实问题才刚刚开始,在学科划分上美学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内容也很庞杂。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流派对于美学的定义都有所不同。在中国最流行的主要有三种:(一)美学史研究美的学科;(二)美学是研究艺术一般原理的艺术哲学;(三)美学是研究审美关系的科学。李泽厚先生对这三种观点都不赞同,主张用多元化的方法来认识美学。不过对于我们学习设计艺术的学生来说,我觉得把美学理解成“研究有关审美活动规律的学科”就可以了。
美学是个开放型的学科,下面的很多分支都是跨学科研究的,我们学习的设计美学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属于科技美学的一个分支,具体来探讨设计活动过程中的审美现象与规律。设计美学以审美规律在设计中的应用为目标,旨在为设计活动提供相关美学的理论支持。
我看过关于设计美学的书籍,有的书籍将设计美学的范围仅限在研究形式美的规律上来;而有的书籍将设计美学写成了工艺美术史。我觉得这都是片面的,曲解了、缩小了设计美学的含义与范围。研究设计美学是要研究历史,可这只是手段与途径。设计美学的关键是把工业美术史与设计史中的美学规律抽象出来,形成独立的讲述方式,否则的话,这个学科就没有它存在的意义了。设计美学也不仅仅是一些形式美的法则(这等同于讲设计原理,这只是美的自然属性的一部分),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它的社会属性。就比如一件设计作品的功能性,文化性与语义,这都应该是设计美学研究的范畴。
我认为徐恒醇老师在《设计美学》当中的分类方法比较合理,他将设计美学分成六大块,分别为:形态构成论、功能转化论、文化整合论、审美范畴论、符号表现论、风格变迁论。设计美学的学科范围应该包括很多的内容,但大部分图书的介绍得不全面。粗读过一边这本书,这本书好的就在通过这六个部分对设计美学可能要涉及到的内容作了系统的讲解。在以后的学习当中相信会有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