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走中国名街(2)海口骑楼风景线

(2010-04-15 10:27:27)
标签:

名街

骑楼建筑

海口

博爱

旅游

分类: 沿途采撷

行走中国名街(2)海口骑楼风景线

 

得悉海口骑楼老街入选十大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那一刻,我有点欣喜,也有点惊奇。因为,那条街我不只是熟悉,还刻有10多年生活的印迹。但是太过熟悉,就容易产生看轻,那条街也能算中国名街?与北京国子监街相比,似乎无论历史,还是文化,她都显得单薄,毕竟她只有100多岁,站在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国子监跟前,简直就是小不点辈。但任何一座城市都有她自身的故事。骑楼建筑是岭南沿海城市变迁的见证和记载,海口骑楼又是现今国内骑楼建筑保留规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极富中西特色的历史文化街,所以,这条老街从200多个候选者中脱颖而出也就不奇怪了。

 

行走在海口骑楼街,与行走在国子监大街的感受截然不同。你不用带着膜拜的心情去仰视,去朝圣,你就是在逛街,在漫步。假如将行走看作是读书的话,海口骑楼老街是一本风趣的生活书,从头翻到尾,实用而又轻松,书中的主角是邻家小妹,熟悉而又亲切;而国子监大街却是一本厚重的理论书,不敢说一下就看懂了,只能慢慢琢磨细细体会,领衔的是位敬重的长者,景仰中带着几分陌生。

 

此时此刻,我就是以放松的心情,打开海口骑楼这本书,欣赏海口骑楼独特的风景线。

 

行走中国名街(2)海口骑楼风景线                                      上图:博爱北路骑楼街口

 

海口这个城市是从硕长的岁月里漂泊过来的。据史书记载,骑楼起源于东南亚一带的国家和地区。上世纪初,一批批早年去南洋谋生的海南华侨,在外面闯荡经商做生意挣钱后又陆续回到海南,建立自己的家园,借鉴了当时的南洋建筑风格。所以,骑楼建筑依托着南洋的思潮、风气以及物质资源,既有南洋风情又区别于外国建筑,自成一格,别有特色。可见,从一开始,骑楼就散发着开放与竞争意识。

 

海口骑楼老街位于市区中山路、新华南路、解放东路、博爱路及得胜沙路一带。位于博爱北路的骑楼街,最具代表性。街道两侧的骑楼充满了海口最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也是海口当年最繁华的街道。

 

海口骑楼一般是2至5层的建筑,下段为骑楼列柱、中段为楼层、上段为檐口或山花,一幢幢房子好像长了脚,被柱子架在半空。底层房子往里掏空两米左右。这样,街道两旁突兀出楼舍的半截身子和两条长腿,罩出一条古风犹存、市声喧嚣的人行走廊,沿着街道两侧绵垣相连。这样一种建筑形式,无论远看还是近观,都酷似“骑”在街道上的楼房,故而有了骑楼之说。

 

行走中国名街(2)海口骑楼风景线

 

骑楼作为一种特色建筑形式,非常适合华南热带气候,一楼过道既可遮蔽阳光,又可躲避风雨。岭南地区濒临海洋,气候炎热,夏季多雷雨,秋季多台风,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一会儿酷日炽晒,一会儿大雨如注。于是人们便琢磨出了建造骑楼的办法,使行人在骑楼下穿行购物,悠闲自得,免受日晒雨淋之苦。可见这种建筑形式遍及闽、粤、台,传承普及,绝非偶然。海南岛被海洋所环抱,气候长夏无冬,多雨潮湿。一年中夏季长达200多天。每年的6月到10月是台风季节,其中7月至9月台风活动最为频繁。故而这种骑楼给海口居民带来的实惠也就非同一般。

 

当然,仅从气候方面寻找骑楼存在的原因,并非全面。众所周知香港紧临广州,也属岭南,商贸金融街道密织,沿街建筑鳞次栉比,但是很少看到并联成群的的大片骑楼,为何,因为文化背景的偏差。一百多年前,香港成了英国殖民地,建筑文化深受西欧影响。我国岭南建筑文化虽也受西化影响,却难为主流。仅此让我们顿生感悟,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同根同源,才能一脉相传。香港由于特殊的原因而成了例外。

 

说到文化,就不能不提到骑楼无处不在的那些装饰纹样或浅浮雕。它们经常出现在沿街立面的各层窗台以下的墙面或檐口窗楣等处,所有的装饰与纹样自下而上逐渐丰富,与周边建筑融为一体。其中很多承继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凤吉祥等图饰,使得骑楼具有浓郁的欧亚混合文化特征,建筑风格多元化——既能看到中国古代传统的建筑文化,又可感受到西方的建筑艺术,还能品出或淡或浓的南洋味。

 

行走中国名街(2)海口骑楼风景线

 

上图1:历经一个世纪的沧桑,当年的样子依稀存在!

上图2:被重新涂装过的古宅,感觉就像老妪被浓妆艳抹了一般,依然能够带我们回到那曾经的岁月。

上图3:中式图案附带英文的老房子,中西合璧,它的主人曾经有过怎样的辉煌?

上图4:带有五角星的老宅一定有着它自身的故事,如今谁能知晓? 

 

行走中国名街(2)海口骑楼风景线

 

容颜苍老的骑楼街,与海口新兴的金融街、西海岸等新城区比起来,显得陈旧而又衰落。但人们还是喜欢老街骑楼风情。譬如我,只要回海口,都要到这里来漫步,有时为购物,这里有东门市场,买海鲜干货最好的地方,干鲜鱼虾、鲜活禽类、果蔬肉蛋,品种繁多,应有尽有。一米多长的干鱼悬挂在摊点上,散发着咸鱼的香气。各式各样的鳖龟、螃蟹在桶盆内蠢蠢欲动,很是壮观。有时就是毫无目的的漫步,流连在老街的骑楼下,用心去感受那份繁华都市里久违的宁静和悠然,去享受一种别具韵味的休闲和消遣。

 

海口漫步离不开骑楼,离不开骑楼下的小店。骑楼下包容着大大小小的商家酒肆。经常在这里漫步,就会发现,骑楼不仅是卖者与买者的商品交易所在,也不仅是出行人遮阳避雨的坦道通衢,而且还是古典和现代交杂的一幅沧桑风景线。翻开一个旧笔记本,那里记录了漫步骑楼街的当年感受,摘录一段,以结束本篇。

                                        1993年10月2日    晴天

闲暇时逛骑楼街是一种视觉享受。10月,海口还是盛夏,暑热流火,骑楼走廊迎来了盛大的节日,茶楼坐不虚席,店铺人群聚集,一改平日的冷清和清寂,显示着骑楼走廊原始的生机和活力。骑楼的荫影里,一位老妇人身着黑色唐装,守着两米见方的小铺面,铺面上摆着纽扣、针线和牙签、指甲剪,一百钱两百钱地和顾客讨价还价。海口人一百钱就是一分钱的说法究竟始于哪朝哪代,恐怕只有骑楼知道了。一家“卡拉OK”大白天依然门洞大开,歌潮起伏,一对情侣探头窥视着那门洞里延伸的风景线。一直以来感觉骑楼街这个地方与海口市繁华的景象有些格格不入。但今天突然发现,这条古老而又沧桑的街道却承载着一个光阴的雕刻,是一种文化的延续。

行走中国名街(2)海口骑楼风景线


行走中国名街(2)海口骑楼风景线

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首条修缮老街中山路31日开街,60多家老商号再现,其中多家为清末民初逾百年历史的老商号,它们的老主人多为海南知名华人华侨。
 

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共有12条老街组成,骑楼建筑374余座,融合了欧亚混交文艺复兴式、欧亚混交巴洛克式和海口南洋式三种风格。2009年6月,它以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南洋骑楼风格获“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称号。海口于2010年8月至2018年底拟投入逾5.5亿元人民币对街区进行保护与综合整治。
 

据项目业主单位海口旅游文化投资控股集团总工程师刘涛介绍,中山路是海口骑楼历史街区的核心的街道,通过查阅史料、走访乡贤、现场发掘等方式发现了60多个老字号。
 

在中山路看到,海口总商会、广惠药行、梁安记、尚易、中央银行、大亚酒店等老式牌匾修旧如旧、历久弥新,它们多是建于清末民初的老建筑,是当时海口知名商号。
 

位于中山路57号的南强药房为越南华侨吴坤茂产业。在中山路西段北侧的泰昌隆旅店是新加坡文昌籍华侨合股共建,大亚酒店则为新加坡琼海籍华侨兴建,是当时海口最有名的两家旅店。
 

老商号外,中山街知名历史建筑颇多。海口天后宫始建于元朝,距今有700多年的历史,至今香火甚旺。建于咸丰七年1857年的邱家老宅仍有五六户后人居住。
 

据悉,中山街将引进新的业态,建成集旅游观光、特色购物和城市历史展示的旅游景点。
 

位于中山街81号的“炭画世家”颇为引人注目。今年50多岁的韩翠琼一家三代先后在老街从事手工艺炭画,她希望中山街修缮开街后能吸引更多市民和游客前来游览,在展示炭画工艺之美的同时将它传承下去。

                        

                              消息摘自《中国新闻网》2013年1月3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