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艺,山东寿张县(今寿张为镇,属阳谷县)人,生于北齐承光二年(公元 578 年)。张公艺一生正德修身,重礼重义,忍让齐家,自北齐至隋朝九代未曾分家,阖家九百馀人,家道和睦仁善,被世人誉称「九世同居」。
唐麟德二年,唐高宗去泰山封禅,路经寿张县,听说张公艺一家九世同居,每朝都对其表彰,因此慕名造访张公艺家。唐高宗问张公艺为何能九世同居。当时已经八十八岁的张公艺答道:“老夫自幼接受家训,慈爱宽仁,无殊能,仅诚意待人,一‘忍’字而已。”随即请纸笔,书写了一百个“忍”字呈给皇上,并讲述了“百”的具体内容:“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姑娌不忍闹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 …… ”
有若干个张公艺的故事。据说,当时张公艺还对高宗说:“我家不光人义气,我家的狗也与别家不同。”他又领着高宗参观了喂狗的情形。全家一百只狗,有一只狗不到,这九十九只都等着不吃食,直等到齐了才吃,高宗也很惊奇。后来,有句俗语“张公艺的狗缺一个也不吃食”便源于此。据说,唐王想试一试张公艺这个“当家”的本领,就送给他两个梨,看他怎样处理,张公艺就让家人用石臼把梨捣碎放在水缸里,叫全家人来喝。
唐高宗听后连连称好,赐给他缣帛以示表彰,当即封张公艺为“醉乡侯”,封张公艺的长子张希达为司仪大夫,并敕修百忍义门。唐高宗亲书“百忍义门”四个大字。
张公艺高寿九十九岁,于唐仪凤元年(公元 676 年)去世。后来,张家后裔在阳谷县寿张镇东街(也有说张氏为今河南省台前县人),修建了一座祠堂,叫百忍堂,正中供奉着张公艺,墙上还描绘着这些感人的故事。张氏的后人也以“百忍”作堂号,以相互勉励。
光绪《寿张县志》载:
影唐:相传因唐高宗幸张公艺居得名,去城十里。
唐张公艺墓:在县南十里,明正德六年,参政史公立石志之。
张公艺:九世同居,北齐东安王永乐、隋大使梁子恭慰抚表其门。高宗有事泰山,临幸其居,问本末,书忍字百余以对。天了为流涕,赐缣帛而去。今祀于乡贤祠。
光绪《寿张县志》还收录了6个资料:
1、《唐先贤张公祠堂记》 李仰
此文记载了建祠堂的情况:
时间:明代万历年间,1614年。
资金:捐俸。
大小:三楹。
2、《唐先贤张公像赞》 李仰
3、《祭唐贤张公文》 李仰
4、《书张公碑阴》 李仰
5、《新建唐先贤张公祠记》 黄体仁
《书张公碑阴》记载了地位:旧寿张离县东北20多里,与张故里烟树相望。
6、《百忍歌》 武全文
附一:公艺百忍
湖州 蔡振绅
【原文】:唐张公艺,九世同居。高宗问其睦族之道,公艺请纸笔以对,乃书忍字百余以进。其意以为宗族所以不睦,由尊长衣食或有不均,卑幼礼节或有不备,更相责望,遂为乖争。苟能相与忍之,则家道雍睦矣。
附二:百忍歌
百忍歌,歌百忍;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之根本;
能忍夏不热,能忍冬不冷;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
贵不忍则倾,富不忍则损;
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
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妇不忍多争竞;
刘伶败了名,只为酒不忍;陈灵灭了国,只为色不忍;
石崇破了家,只为财不忍;项羽送了命,只为气不忍;
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古来创业人,谁个不是忍。
百忍歌,歌百忍;仁者忍人所难忍,智者忍人所不忍。
思前想后忍之方,装聋作哑忍之准;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结邻近;
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余积,忍得荒淫无疾病;
忍得骨肉存人伦,忍得口腹全物命;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憾;
忍得人骂不回口,他的恶口自安靖;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没劲;
须知忍让真君子,莫说忍让是愚蠢;忍时人只笑痴呆,忍过人自知修省;
就是人笑也要忍,莫听人言便不忍;世间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
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事来之时最要忍,事过之后又要忍;
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万祸皆灰烬。
附三:史书评价
《旧唐书·张公艺传》(五代后晋张昭远、贾维等撰修,赵莹、刘昀监修):
“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居,北齐时东安王高永乐诣宅慰抚旌表焉。隋开皇中大使邵阳公梁子恭亦亲慰抚,重表其门。贞观中特勒吏加旌表。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高宗为之流涕。”
《资治通鉴·唐纪一七》(宋司马光撰):
“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居,齐、隋、唐旌表其门。上过寿张,幸其宅,问所以能共居之故,公艺书忍字百余以上,上善之,赐以缣帛。”
元吴亮《忍经》:
“张公艺九世同居,唐高宗亲临幸其家,问本末,书忍字以对。天子流涕。遂赐缣帛。”牛山木评注:“张公艺寿张人,唐初名士,以治家有方著称。”
明代清虚子:
“能其忍者,唯唐时张公一人而已。公自幼及老,事无论大小,人无论贤愚,莫不处之以从容,过之以乐易。在人见之为险阻者,公视之,皆坦夷也,在人见之为艰难者,公视之,若平易也。”
明李贽《史纲评要·唐纪》:
“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居,齐隋唐旌表其门。上过寿张,幸其宅,问所以能共居之故,公艺书忍字百余以上,上善之,赐以缣帛。”
明末清初王夫之《读通鉴论》:
“张公艺以百忍字献高宗。论者谓其无当于高宗之失,而增其柔懦。亦恶知忍之为道乎!《书》曰:必有忍,乃克有济。忍者,至刚至用,以自强而持天下者也。忍可以观物情之变,忍可以挫奸邪之机,忍可以持刑赏之公,忍可以蓄威德之固。公艺之忍而保九世之宗,唯闻言不信而制以心也,威行其中矣。不然,子孙仆妾X沓背憎以激人于不可忍,目盈于耳,尺布斗栗,可操戈戟于天伦,而能伤九世以齐堂乎。”
《山东通志·孝友传·人物志》:
“张公艺郓州寿张人,九世同居。北齐东安王永乐,隋大使梁子恭皆旌表其门。麟德中高宗封泰山幸其宅,问公艺所以能睦族之道。公艺乃大书忍字百余以进,高宗感其意,为流涕,赐缣帛”
《纲鉴易知录》(清吴乘权):
“张公艺九世同居,北齐、隋、唐皆旌表其门。上幸其宅,问所以能之故,公艺书忍字百余以上,上善之,赐以缣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