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人画太湖石

标签:
太湖石艺术文化 |

《绣羽鸣春图》页(见图),宋,绢本,设色,纵25.7厘米,横24.1厘米。
本幅无款识,钤鉴藏印“宋犖审定”,裱边题签:“宋人画绣羽鸣春”。
图中画一只美丽的山鸟,单足立于太湖石上,神情凄楚,啼鸣不止,右爪不安地刨动。细观乃知其被一细绳系于石上,失去自由。作者用心至为深婉。宋欧阳修有句云:“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亦即此意。
太湖石的皴染较为粗疏,与小鸟翎毛之精细形成对比,主次分明。周围不设衬景,更显鸟之孤独。禽类本无表情,画家借鉴人类眼睛的画法表现其心理,堪称妙笔。
存《宋人集绘》册中,《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故宫网站供图

明 陳洪綬 梅花山鳥
陈洪绶(1599-1652),浙江诸暨人。字章侯,自号老莲。明亡後,又号悔迟、勿迟、云门僧。擅长书画。在绘画方面,他专工人物,旁及花鸟、草虫、山水,无所不能。他所画的人物,躯干伟岸,衣纹细劲,兼有李公麟(1049-1106)和赵孟頫(1254-1322)之妙,不过他喜欢用夸张手法来作画,是晚明变形主义画风的大家。此外,他又参与版画的制作,对晚明版画艺术的提升贡献匪浅。
巨大的太湖石後,有一棵树榦盘曲的老梅,枝桠上满布著含苞待放和盛开的梅花。一只山鸟伫立枝上,侧头而望。这只山鸟的鸟喙平伸,表情极富趣味性。陈洪绶以古籀法写梅榦,笔力雄健。花以钩勒填彩法画成,轮廓线条细如游丝,遒劲稳定。花瓣和花蕊都用白粉点染,瓣瓣丰厚,朵朵圆实。石的皴纹扭动,笔墨圆润而含蓄。

关思 卞文瑜等 明末清初年作 袖里奇峰 手卷

真赏斋图 文徵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