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巢湖晨刊方华 |
分类: 泥人随笔 |
舌尖留香话烔炀
方华
烔炀镇,古称桐杨,取名得于桐河、杨河两水在此汇合。桐河发源于肥东县桐山南麓,杨河发源于镇西的杨子山,两河交汇于镇南,形成桐杨河,注入巢湖。因旧日地方经常遭受水灾,百姓为避水患,意以火来克水,故将桐杨河的“桐”、“杨”二字的木字旁改为火字旁,形成“烔炀”。新华字典中的“烔”字,即注释为安徽巢县烔炀河镇专用字。
据传,巢州古城陷落后,即有幸存百姓择烔炀河口而居,生息繁衍。志史记载,古镇建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迄今已近千年。古镇至清代,繁华一时。商贾如云,街景繁荣,为当时巢县西乡重镇,重要的商贸流通集散地。
古镇曾有四街六巷,即南北主街、东街、桥东小街、南头小街和查家巷、李家巷、刘家巷、金家巷、巴家巷、罗家巷、徐家巷等,街道皆为青石板铺成,房屋为砖木结构,青砖青瓦槽门,前店后坊,大部分建筑为二层楼阁。到晚清和民国时期,镇上有京、广、杂、山等各色商店,织、砻、磨、糖、糟等多种作坊,竹木商行、旅栈戏园、工场匠铺、宗祠当铺等300多家,旗幡猎猎,人头攒动,盛极一时。即便时代变迁,现存烔炀镇南的老街,也南北长约200多米,东西长近150米,古民居和店铺几百间,风貌依旧,古色古香。
商贸繁华之地,自然多茶馆酒楼,也自然多饮食,多美味。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张治中先生第一次回乡探亲,即选择在烔炀镇乐陶轩酒楼办了五桌酒席宴请乡亲。
烔炀最有名的两道菜是大碟干丝和酱肉卷子,大碟干丝是用干子、千张、花生米配上香椿和红辣椒,酱肉卷子是豆腐皮包肉和千张,炸熟后用小碟子蘸醋吃,令人食后回味无穷。
烔炀镇上的传统美食早点是油炸狮子头,它和平常所吃的狮子头不一样,是将面团压成面饼,用刀切成一段段,再用手捏成花卷,将花卷蒸熟后冷却,以温油下锅炸,呈浅黄色后再用文火炸,里面全部炸透,吃起来十分可口。
说烔炀美食,不能不说烔炀糕点。
烔炀古镇历史厚重,文化丰富、风光秀丽,但在民间,烔炀糕点的名声似乎更加响亮。
烔炀盛产糕点,且历史悠久。具体从何时开始就有了糕点的制作,已无从考证。
烔炀糕点种类很多,适合不同口味的选择,有名的有玉带糕、方片糕、寸金、麻仁糕、麻饼、烘糕、白切、酥糖、菊花糖等十几个品种。
烔炀方片糕,糕点既有点粘性又片片不粘。随手一抹,糕片会片片散开。在烔炀乃至巢湖境内,方片糕被赋予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因为糕与高谐音,婚嫁乔迁、添丁升任,或者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总有方片糕的身影。
寸金,是烔炀的特色糕点,形似笔杆粗细,长约一寸,故名寸金。表层脆、心酥软、甜味醇, 具有橘饼、桂花的特有香气,软不粘牙,入口香甜,回味悠长。
烔炀的烘糕和麻烘糕,特别的脆香,据说具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它能够久放不变味,不减焦酥,便于贮存携带,因而成为旅者及深居宅中之人的喜爱。
白切用糖稀和白芝麻制成,特点是乳白透明,片薄甜脆,因拌有芝麻,故香、甜、脆三味俱佳,成为烔炀名点之一。
烔炀糕点中最有名的当数“一品玉带糕”。 “一品玉带糕”原名四镶桃仁糕,距今有几百年的历史。是以糯米为基料,用桃仁、青梅、桂花、金桂、白糖、麻油等为配料料,用“四镶法”精制而成。
关于烔炀一品玉带糕,有一个曾被两朝皇帝御封的传说。
明朝,巢湖人俞通海为开国重臣之一,被朱元璋封为“俞国公”。俞通海因战时受箭伤复发,早早死去,遗下一女被朱元璋收为义女,敕封“金花公主”。“金花公主”婚后即携夫回到故乡巢湖烔炀西乡居住。等到那年春节,金花公主要前往金陵给朱元璋拜年,考虑要带些什么礼物。思来想去,觉得皇宫里啥都不缺,就带一些烔炀的食品糕点给义父尝尝吧。礼物虽轻,却是义女一片心。于是朱元璋一一品尝了金花带来的烔炀糕点。等品尝到桃仁糕,朱元璋被其色、香、味、形所陶醉,龙颜大悦。因桃仁糕酷似朝中文武官员佩戴的玉带,朱元璋当场赐名为“玉带糕”,并传旨江南巡府,封“玉带糕”为朝廷贡品。自此,玉带糕享誉四方。
光阴如梭,岁月更迭。时光走到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第三次下江南,巡视途中,龙舟某日在安徽停泊,地方大小官员赶到江边接驾,并呈上玉带糕让万岁爷品尝。乾隆品尝后连连叫好,问道:“此物何名,产于哪方?”州官禀报,“此物叫‘玉带糕’,产自巢县烔炀河镇,是前朝朱元璋赐名,曾封为朝廷贡品。”乾隆听后点头称赞:“玉带也,糕中一品也!”从此,烔炀桃仁糕又有了“一品玉带糕”之称,传名至今。被两朝皇帝所封的烔炀河的一品玉带糕,更是名声远播。
几百年来,烔炀“一品玉带糕”一直沿用传统手工制作,工艺、风味、品质代代传承。1988年全国食品博览会在北京召开,烔炀“一品玉带糕”送展,荣获铜奖。“一品玉带糕”成为国家传统名点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图发2021.3.29《巢湖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