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傅光明
傅光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73,219
  • 关注人气:1,68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孩子“打磨”假期(郑实)

(2018-12-03 21:03:24)

     为孩子“打磨”假期

                            郑实 

为孩子“打磨”假期(郑实)
                                                       (《外企生活》2018年第11期)

我特别珍惜孩子的假期,从孩子上小学开始,为了给女儿安排假期活动,我花了很多心思。孩子的成长很迅速,每一年,甚至半年、几个月都可能有一个飞跃。因此他们成长的时间极为宝贵,少年时代的影响往往是决定性的。假期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学校教育是制式的,每个孩子的性情、趣味、能力差异极大,因此可以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他们未来的需求,利用假期给自己的孩子单独“配餐”。

为假期付出高成本 

我的出发点是尽可能扩大孩子的视野,让她多接触学校教育之外的领域,同时,也把假期看作为孩子增添业余爱好的机会。一个人有自己的爱好非常重要,不仅能交到志趣相同的朋友、提高生活品质,而且将来遇到人生低谷,有惦念有热爱,有可以放松和调整自己的方式,就有助于度过难关。

但是对孩子来说,好容易盼来了假期,意味着难得的慵懒和自在。我们中国人的一个特点是忙碌,无论孩子还是成人,好像总是在奔波。假期可能是孩子一生中很少有的闲暇时光。他们首先需要补充睡眠,然后是做平时没有时间干的事,当然主要是玩。而现在在城市中,孩子的“玩”,绝大部分就是商业消费文化提供的消遣:音乐、动画、游戏等。

这些东西唾手可得,无所不在。我和朋友聊孩子的教育,总是先谈到大众消费文化对孩子的影响。经营者是把所有孩子当作潜在的消费对象,而且为了延长他们的消费习惯,会动用各种手法。而我们每个人都有普通平庸的一面,对此确实都有需求,只是多少的问题。我们完全不可能阻挡汹涌的消费文化占据孩子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在假期。

所以,我觉得在为孩子安排假期时,要充分尊重他们“玩”的需求和权利。但是要力争控制在一定比例,把消磨假期,变成适度的“打磨”。在这个过程中,和孩子发生冲突是必然的,他们的天性是不希望受到约束。而家长的优势是生活经验、对自己孩子的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动用脑力和孩子“斗智斗勇”。最理想的状态是通过适度的“诱导”,让孩子愉快地接受家长的安排。

不过这也意味着家长为孩子的假期付出很高的成本,要花费很多精力关注孩子的心理和情绪,要尽可能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并且不断调整方式和策略。上一个假期还能奏效的方法,这次可能就不灵了,因为孩子的成长太快了。

当然,在孩子身上花费的精力回报率也是最高的。教育就像洒种子,继而认真浇灌,是一定会开花结果的。当然因为孩子的天资差异,成效不同。不过心血不会白费的。如果在他们的成长中完全顺其自然,也可能会有其他地方任意飘来的种子在他们身上发芽。但那就要看他们的运气了。

在大众消费文化之外,我当然是希望孩子多接触与之相对的“精文化”。大众消费文化随处可见,可能在一个社会中占有99%比重,但衡量一种文明的标准是看精英文化所能达到的高度。真正能充实一个人精神生活的也是精英文化。但对孩子来说,接受起来难度很大,人类几千年积累的文明精华,不可能依靠本能就领悟,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培养。而且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具备足够的智力、悟性和才能,因此也只能是不断尝试,无法强求。 

为健康生活做准备 

下面讲几个例子,在和孩子不断“周旋”中,我有成功有失败,供其他家长参考。

让孩子喜欢一项运动当然很重要,健康在成长中是首要因素。奥地利导演哈内克在一些影片中有意表现主人公参加运动,他认为这是角色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对此很认同。但如何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于她的运动

我家附近曾有一个运动馆。有一年我们带女儿去打羽毛球,听说那里有专业教练,可以教孩子从练习基本动作开始,让她一开始就采用正确的姿势。但是我女儿上了几节课后,不是很喜欢,我当然没有勉强。当作一个失败的尝试,只能放弃。

后来偶然听说有日本人开设的空手道俱乐部。我当时对空手道一无所知,我女儿也没有兴趣。但是,我觉得不管什么事,都可以去了解、尝试。所以那年寒假我带她去试练。一开始她有些自卑,无法掌握动作要领。我在一旁观摩课程时,发现道场的几位日本老师除了教授空手道,还很重视学员的礼仪培养,其中也可以看到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这其实是我非常看重的,我带孩子参加过一些运动的试炼,很注意观察教练,我是绝对不会把孩子交给谈吐粗鲁、举止没有修养或单纯以挣钱为目的的教练。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不可避免地会模仿他们的行为,一旦有负面影响,很难消除。

此外,我也希望孩子能够多了解世界,接触不同的文明,因此坚持带她去上了几次课。她也有了一点进步。

有一次我在女儿所在的初级班下课前悄悄溜出去。家长不在,她无法离开。中级班上课时,老师也让她一起练,她不好意思推辞。这正是我希望的,逼她一次,看看她是否有潜能。我承认,有时候,我会使一些小手段。人都有惰性或不自信的时候,利用对自己孩子的了解,诱导她向前迈一步,也未尝不可吧。

没想到那次下课后,她很高兴地告诉我,连上了两节课,虽然特别累,但是跟着高段位的学生练习,她觉得自己也可以达到那个程度。此后,女儿学空手道渐渐着了魔,不仅假期坚持,开学后也一定要让我们晚上送她去上课。我记得寒风刺骨的季节,我们晚上要轮流跑到学校接她,每周两三次。她当时在北京郊区一家中学住宿。等她上完空手道课,我把她送回学校,自己再回家,第二天我和丈夫还要上班。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几年后,她陆续参加了国内的一些比赛,还考取黑带一级

后来她到欧洲,特意去过德国和法国的几个道场练习,觉得当地的教练没有领会空手道的精髓,加上兴趣转移到其他方面,她最终放弃了空手道。从功利角度看,我们为此付出的努力都白费了,不过我觉得毕竟她度过了一段愉快时光,而且因此对日本文化和语言有了很强烈的兴趣,是很值得

此后的两个暑假,我安排女儿学了游泳。原本我丈夫想教她,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两人都很急躁。父女俩无所适从的时候,正好被一位教练看到了,建议给女儿上一对一的课程,虽然费用有点高,但是效果会好。我女儿学得很认真,学的过程也比较愉快,两个暑假学会了四种泳姿。此后她一直喜欢游泳,去留学后也没有间断,成为一种可以持续下去的运动项目。我觉得这是一次很成功的假期安排。

有一个暑假,我特意孩子学做饭。因为我觉得将来照顾好自己、保持健康,又能享受生活很重要。我自己不会做面食,就把她送到奶奶、舅奶奶家去学。两个老人看到晚辈愿意跟她们“学手艺”,很高兴,手把手地教她。虽然不过是中餐里的普通面食,但是能自己想吃的时候就可以做,我觉得还是有意义的。女儿也因此在做饭方面无师自通。后来女儿去留学,自己在网上查食谱,利用当地食材变着花样做吃的,不仅改善了自己的伙食,可以经常解馋,也受到当地朋友的欢迎。

为孩子“打磨”假期(郑实)
                                                                                 (女儿自制汤包儿)

为孩子“打磨”假期(郑实)
                                                                             (女儿自制口水鸡)

为孩子“打磨”假期(郑实)
                                                                 (女儿自制炸猪排)

语言是通向世界的窗户 

我一直非常看重孩子的语言学习。语言是窗户,能够运用的人,就可以通过语音看到世界;不懂对方语言,面对的就如同是一堵死墙。孩子是学语言的黄金时期,这一点是成年人望尘莫及的。在女儿的英语和法语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我让女儿利用两个暑假学了意大利语,一个暑假学了日语。

我带她去一家教授日语的机构,好像还是京城比较有实力的一所。那里主要教学员通过各种日语考试的技巧。女儿不愿意上这样的课,我觉得学语言也主要是为了交流、学习对方的文化。因此要求请一位老师单独授课。我要求这位老师的母语是日语、要有语言教学经验、要在日本生活多年,对日本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这个机构果然找到一位符合条件的老师。当时女儿通过自学有一点点基础,可以口语交流。于是师生两人决定不按照课本学,上课的主要内容就变成了聊天。听女儿回来复述他们谈的内容,真是天南地北,聊得很杂。那位老师显然很喜欢这种授课方式,有时谈得高兴,只顾自己说,女儿连插嘴的机会都没有。他不仅倾吐自己的人生感受,还谈了很多他对亚洲社会的看法。也许有人会觉得这种没有系统的学习,看不到孩子的进步。但我觉得孩子喜欢去上这样的课,又可以开拓她的视野,在假期能这样随心所欲地学习也是很难得的。

分辨“美”和“丑” 

此外,我觉得女儿在学校接受的审美教育比较少,因此尽量利用假期带她去旅行,参观了很多博物馆。后来在大学世界艺术史、文明史等课程,她发现自己她对西方文化、哲学、宗教等方面的了解,甚至比同班那些生长在欧洲的同学要深入。而且很多艺术史上的重要作品她都亲眼看到过。

其实我们带女儿参观博物馆时,我给她讲一些背景知识,她并不在意。因为当时年龄小,只当是“玩”,听完也就扔一边了但是多年积累起来,对她审美趣味的形成是有极大影响的。后来,她和同学去巴黎玩,因为不到18岁,可以免票,她便在卢浮宫里泡了3天,把所有展品认真看了一遍。她觉得自己真正能够从内心里感受到这些作品的美。 

为孩子“打磨”假期(郑实)
                                                                       (叶公摄于巴黎)

少年时期的审美教育很可能会决定他们一生的趣味。我觉得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让孩子分辨“美”和“丑”。不过因为我们这些家长在成长期普遍严重缺乏最基本的审美教育。从五零后开始、六零后到七零后、八零后,这种情况没有根本改善。这就要求有心的家长不断学习,尽力弥补自己成长中养分不足的问题。

此外,上文说到大量的大众消费文化只是提供了消遣,如果它们完全占据了孩子的头脑,孩子在成年后能否改变只能随缘。

在这方面,我其实一直把对孩子的教育看作一场“争夺战”,和无所不在的流行文化产业争夺自己的孩子,不让她被完全淹没掉。只有给孩子的内心保存一块空地,等他们日后逐渐成熟、具备选择识别能力时,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精神生活空间。 

“偏食”听之任之

孩子其实和我们一样,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有时没道理可讲,如果不是要特意发展成专业,就只能听凭他们的天性。有一段时期我女儿喜欢意大利歌剧,这当然也有助于她学习意大利语,看到她有兴趣,我就鼓励她在假期多看,只有能找到的,就提供给她,但从不做任何要求,她看什么、什么时间看都可以自己安排。后来她在这方面的兴趣减退了,最近又转向了肖斯塔科维奇这样的苏俄作曲家。仅仅作为业余爱好,我在这方面没有要求她系统地学习西方音乐史基本知识,让她依据她自身的兴趣随心所欲。西方古典音乐是一个无尽的宝藏,如果她的爱好能够持续下去,是她的幸运。不过这是无法强求的,只能顺其自然。

为孩子“打磨”假期(郑实)
              (肖斯塔科维奇纪念邮票)

我女儿有个假期喜欢看《三国演义》,因此有看了《三国志》,至今对这段历史和文学化的描述之间的关系津津乐道。但是我再想让她看《东周列国志》,她却一点都不感兴趣。

顺便说一句,我母亲在我女儿的成长过程中也花费了很多精力。她认为家长要尽力了解孩子的兴趣,要多和孩子交流。我女儿看《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虽然我母亲对这两本书并不很喜欢,但也和我女儿同步阅读。前几天,我母亲还找出她当年边看边记录的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了很多细节,看着真是让人感动。

有一次女儿意外看到叔本华的文字,很喜欢,有个假期就读了一些他的作品,成了叔本华的信徒。但是对尼采,她就很不喜欢,也许是觉得他过于极端吧。看歌剧也是一样,她喜欢威尔第,不喜欢瓦格纳。看了瓦格纳歌剧作品和一些北欧神话故事,对欧洲北方文化始终不喜欢。这也影响到语言学习和看电影。她喜欢意大利电影,愿意学意大利语,但是很不愿意看德国电影,也不想学德语。只是在我极力周旋诱导,甚至“威逼利诱”下才学了一点德语。对于女儿这方面的“偏食”,我也做了一些努力,但效果好像不明显,现在我也只能“败阵而归”,听之任之了。

为孩子“打磨”假期(郑实)
                                      (威尔第百年诞辰纪念币)

把消费文化当作敲门砖 

有时消费文化和高品质的精品并不矛盾。女儿对电影的爱好其实是从我引导她看商业影片开始的。假期是一个可以集中看电影的好机会。美国商业片门槛低,容易理解、易于被打动,我觉得可以作为孩子接触电影的开端。当然要精心选择电影类型和作品。我在给孩子看一部电影之前,不仅要提前看一遍,而且要掂量她的接受度。记得我很喜欢日本电影《裸岛》,那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但是当时女儿太小,完全没有理解。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为孩子“打磨”假期(郑实)
                                (被女儿亲切戏称为“黑泽兄”的日本电影导演黑泽明)

在孩子对电影有了一点概念之后,我开始让她看黑泽明的电影。因为黑泽巅峰时期的作品不仅具有很强正义感、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绝对没有负面的东西,而且他的电影故事性强,使用的电影语言比较通俗,也适合全家一起观看。从热爱黑泽明开始,我女儿对日本文化和欧洲艺术片越来越有兴趣。后来她上大学学习电影,写的第一篇关于电影的文章,便是关于黑泽明的《七武士》,发表在《书城》杂志。我觉得这方面的引导还算成功,因此向其他好友也推荐了黑泽明的电影给他们的孩子。 

我们家长出于自己的意愿,往往希望把孩子的假期安排得尽量充实,但是假期的本意其实是休息,让孩子能放松一段时间,调整身体和心理,为下一个学期的学习做好准备。我在为孩子做假期计划时常常忽略这一点,有时弄得孩子不高兴,自己也疲惫。现在想来,这是我自身性格造成的,我们这一代人少年时期的成长环境相对闭塞,因此现在看到有机会学习就想拼命利用。但是这种想法不应该强求孩子接受。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命运轨迹,是不同时代环境的产物。我们无法代替孩子安排未来的生活,要尊重他们的意愿。这算是我的一点经验教训吧,希望对各位家长有帮助。

                            【本文部分发表于《外企生活》杂志201811月号】

 为孩子“打磨”假期(郑实)

                                                                        (女儿自制花生酥)
为孩子“打磨”假期(郑实)
                                                                (女儿自制巧克力点心)
为孩子“打磨”假期(郑实)
                                                          (女儿自制维也纳烤猪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