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傅光明
傅光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73,219
  • 关注人气:1,68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历史之眼看犹太人与放高利贷者

(2015-05-22 08:31:24)
标签:

文化

历史

教育

                                                          以历史之眼看犹太人与放高利贷者

        《威尼斯商人》自问世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可能是莎士比亚全部剧作中,上演次数最多的一部,并被视为其最著名的一部经典喜剧。但应如何全景、深入而又艺术地理解、剖析、诠释夏洛克这个文学人物,始终是一道颇为难解的题。正因为此,不同时代、不同演员、不同版本、不同形式的改编、表演,也构成了一部宏富的诠释夏洛克的“演出史”。第一次有记录的演出,是1605210日的“忏悔星期日”,由“国王剧团”在白厅(White Hall)举行宫廷演出,并在紧接着的一个忏悔日,再次演出。即便从这一天算起,迄今为止,《威尼斯商人》的演出也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如前述,为“挑战”马洛,莎士比亚从一开始就为《威尼斯商人》同时写下另一个剧名——“威尼斯的犹太人”。顾名思义,这表明他写的是一部关于一个“威尼斯的犹太人”的戏。只是这个叫夏洛克的商人非同一般,他既是传统的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又是靠放高利贷获取利息的商人。换言之,正因为这合二为一的身份,才使他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独一无二的莎士比亚的夏洛克。

       尽管在《威尼斯商人》400多年的演出史中,曾有过剧团或演员将波西亚作为第一主角,亦有将安东尼奥和巴萨尼奥的友谊作为最重的戏份,但总的来说,不论何时,每当人们提及或想起《威尼斯商人》,最先闪现脑海的,还是那个活生生的夏洛克。我印象中的夏洛克,很长时间都是来自中学老师的灌输,按照教学大纲教课的老师认为,夏洛克是个没有一点慈悲心肠的大奸商、大恶棍,残忍嗜血、贪财如命,同莫里哀(Moliere, 1622-1673)《悭吝人》中的阿巴贡,巴尔扎克(Balzac, 1799-1850)《欧也妮与葛朗台》的葛朗台,果戈理(Gogol, 1809-1852)《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一起,并列为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世界文学名着里的“四大吝啬鬼”。现在回想起来,至少夏洛克被浮浅地脸谱化了。

       2005年,美国好莱坞电影公司(Hollywood Pictures)把《威尼斯商人》改编成电影,在全球放映,两大著名老戏骨阿尔·帕西诺(Al Pacino)和杰瑞米·艾恩斯(Jeremy Irons)分别饰演两位威尼斯商人——夏洛克和安东尼奥。不知好莱坞此举是否要刻意巧合,因为从1605年第一次有记录的演出到2005年,时间跨度刚好整整400年。

正片开始前的画面,是以片花形式播出演员表,其中不时闪现的一些镜头,实际是在将“戏剧冲突”的“伏线”预示出来,最具特色的一个镜头莫过于,当头戴红帽子的夏洛克在人头攒动的交易所看到安东尼奥的身影,面带微笑,主动上前打招呼。安东尼奥却对他怒目而视,充满鄙夷地把一口痰吐到他颇为讲究的犹太礼服上。

        电影导演的良苦用心在此可见一斑,其要旨在于揭示,夏洛克最后之所以执意要报复安东尼奥,因他签约立据的欠债逾期,非要诉诸法律,履行契约,从他身上割下一磅肉不可,自然也有着夏洛克作为一个犹太人,要藉此极端方式找回做人尊严、并力图讨个公道的初衷;当然,最后他被由波西亚化装的律师一顿痛扁,落得“自取其辱”,实在出乎他只想着“一磅肉”却忘了“一滴血”的精明算计之外。

毋容讳言,好莱坞电影的商业元素,使《威尼斯商人》戏剧文本里的精致、细腻、幽微减色许多。这也是文学作为心灵艺术和电影作为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区别。不过,电影正片开始时,屏幕上交代故事发生的历史大背景的字幕,倒为解读文本提供了一个好的线索、视角:

 

                 十六世纪,在欧洲最强大最自由的威尼斯,对犹太人的偏见、压迫随处可见。法律

          规定,犹太人只能居住在叫“Geto”的旧城里,日落,城门被锁(the gate was locked),

          由基督徒把守。白天,任何离开旧城的犹太人都必须戴上红色的帽子,以表明其犹太人

          身份。犹太人被禁止拥有财产,所以他们从事放贷的生意,借钱给人并收取利息,有违

          基督教的法律。精明的威尼斯商人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对那些宗教狂热分子来说,

          却是另外一回事。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犹太人的命运始终是一幅异常独特、复杂,极为丰富、精彩,又难道其详、言说不尽的画卷。放贷取息在人类的商业行为中,也是古已有之的主要行为之一。虽然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B.C)不赞成高利贷的借款方式,认为借钱赚利息是“不自然的”(unnatural)。他提出一种“钱不能生钱”的货币理论。然而,即使在古罗马时代,按严厉的《罗马法》规定,放贷取息并不违法,只是限定最高年息不能超过12%。但在漫长的中世纪,放贷取息,尤其放高利贷,不仅违法,而且成为罗马教会谴责和惩罚的对象。单凭这一点,就已经把《威尼斯商人》中借钱给别人从不收利息的基督徒商人安东尼奥,同放高利贷谋取利钱的犹太商人夏洛克之间的天然对立,昭示出来。

       因此,我们不妨先透过历史的长镜头,对与《威尼斯商人》有内在关联的,犹太教、基督教、“高利贷禁令”的历史大背景,哪怕只是掠影式地做一番清晰的透视,对于深刻阐释这一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对立”,对多元剖析夏洛克这个人物形象,以及丰富领悟《威尼斯商人》的艺术奥妙,无疑都十分有益。(待续)

   

                               【原载《文学》(2014秋冬卷),陈思和、王德威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年2月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