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误读误译,是也非也?

(2007-09-18 18:09:34)
标签:

知识/探索

江枫

好的文学翻译

信、达、雅

滥翻滥译

    江枫先生是诗歌翻译家,他翻译雪莱,翻译狄金森,等等,并因此获得了“彩虹翻译奖”终身成就奖。我们通常说,好的文学翻译要信、达、雅,第一要义就是信,无信则不立。这话说着容易做起来难。不容否认,在文学作品的翻译出版上,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滥翻滥译的现象。江枫先生的演讲《雪莱、狄金森与解构主义——译诗,形似而后神似》,对此现身说法。

 

    查良铮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九叶派”诗人“九叶”中的“一叶”,他以穆旦的笔名,写过很多优秀的诗作。正因为此,当我们看到他译的雪莱,很自然就会先入为主地觉得好;余光中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台湾诗人、翻译家,他翻译的诗作,我们自然也会不打折扣地认为必定是优秀的译作。江枫先生以“江译”和“查译”雪莱的对照,以“江译”和“余译”狄金森的比对,展现出“江译”的译笔译风和他对翻译理论的认知,即形似而后神似。同时,江先生不无火气地对中国翻译界他认为“异化”了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提出了批评,还不客气地点了《文学翻译报》和《中国翻译》的名。

 

    江先生的翻译理论其实非常朴素,用他自己的一句话说就是“正确的理解是正确的翻译之本”。连正确的理解都做不到,翻译的好坏又从何谈起呢。这也难怪江先生会那么自信地借别人对他的赞语说出:“我的雪莱是世界上最好的汉语译本”。

 

    江先生在演讲中谈到误读误译的现象,引人深思。借用张爱玲的比喻,误读误译好比是披着件华丽的袍子,不明就里的人不仅看不到袍子里面爬满了虱子,而且还趋之若骛。这种误读误译不仅反映在文学翻译界,对中国古代典籍同样存在着误读误译的现象,甚至对于经典的误读还能独领风骚。该如何辩识呢?这得需要能读并领会原文和原典。而现在,“大众”似乎对原典失了兴趣,而独独对“心得”类上瘾。

 

    我们已经太缺乏浪漫的诗的情怀,在人们的生活中,几乎看不到诗的气质,没有了诗的高贵,有的只是近在眼前唯钱是举的现实利益。

 

    If  winter coming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如果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的这句名诗其实可以辐射出许多意涵,比如,我们目前的文化生态还有缺欠,便也是一个冬天,便可一起期待春天的到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