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艾禾
黄艾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58,427
  • 关注人气:26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阳古城

(2019-10-24 10:11:50)
标签:

文化

杂谈

历史

分类: 历史

 这两天大家都在谈甲骨文发现120年。想起若干年前为杂志写的一篇文章,重看了一下,大致还没有错。与大家共享一下。

 

 

打开中国地图,顺着京津地区往下看,视线穿过整个河北省,刚一进河南,就可以找到安阳市了。安阳,位于我国的河南省最北部,地处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汇处,西面倚着太行山,东面则连接着广袤的华北平原,一条洹河萦绕其间。

这座城市只是一座地级市,市区人口不过110万人,跟北京、上海这样的动辄数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没法相比。然而,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却是独一无二的:她是中国有据可查的最早的古都。

我们学过中国历史,都知道:中国最早的文明史,是上溯到夏、商、周的。其中,上古史中的夏朝,距今应有四千多年。但是现在人们还未找到一致公认的夏朝人建都的确凿地址和其他可以考证的文字。而安阳,因为有甲骨文的出土,被确认证实是商朝的首都,其历史距今已有三千多年。今天,人们把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等八座城市称为“八大古都”,而安阳,就是中国文明史的真正开端。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一种刻在乌龟甲或是兽骨上的文字。正是因为甲骨文的被发现,中国商代的历史才被揭开,被证实。但是直到距今一百多年前,这些甲骨片还被人们当成治病的中药材,被称为“龙骨”。

到了清末年间,有一位京城负责文化的高官名叫王懿荣,他注意到了这种“龙骨”,开始出钱收购这些甲骨片。王懿荣当时任“国子监祭酒”,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长。以他的深厚古文字功底,他觉得甲骨上的这些道道大有来历,与他正在研究的铜器铭文十分相通。消息传开,一些古董商人开始从河南收集这些甲骨,再到京城来出售,将价钱抬得很高。

王懿荣去世后,他手里的甲骨片被卖给了他的好友,曾写过《老残游记》的刘鹗。刘鹗深感甲骨片稀少令古文字研究者窘迫,在好友罗振玉的鼓励下,于是把手里的一千多片甲骨拓印后出版了。这就是大家见到的关于甲骨文的第一本著作《铁云藏龟》。而罗振玉,后来终于辗转找到了这些甲骨的真正出产地:安阳的小屯村。实际上,这里正是大家所说的“殷墟”。

破译这些甲骨文非常艰难。与罗振玉一道进行这项辨识“天书”工作的,还有一位后来成为学术界一代宗师的人:王国维。在研究几乎陷于绝境的时候,他们发现,有一些文字并不复杂,它们经常出现,很像是中国古老的纪年方式——天干中的“乙、丙、丁”等。顺着这个思路看下去,他们发现,这片甲骨上刻的正是中国的纪年历天干表。在这些甲骨中,有许多名字,都带有天干表上的字,比如太乙、大丁、外丙……再继续考证,他们发现,这些正是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商代各王的名字——这一切,都证实了商代这个曾经存在又消失的古老王朝的存在。

迄今为止,人们在殷墟发现的甲骨片约有15万片,刻在上面的甲骨文是我们今天见到所能识别的最古老的汉字。世界上存在过三种古老文字体系: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和甲骨文,前两种都已经灭亡,只有甲骨文经过三千多年的发展,它的后代至今仍然被十几亿人使用着。

 

王陵

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殷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历史沧桑后,殷商王朝变成了一片废墟。在一代代的考古学家和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它的真实面目又开始一点点向今人展现出来。今天的殷墟位于安阳市西北小屯村周围,主要由殷墟王陵遗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三部分构成。

宫殿宗庙遗址,位于洹河南岸的小屯村、花园庄一带,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650米,总面积71.5公顷,是商王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场所,也是殷墟最重要的遗址和组成部分,包括宫殿、宗庙等建筑基址80余座。

洹北商城,发现得比较晚,是在1999年1月发现的,位于洹河北岸花园庄,城址大体呈方形,东西宽2.15公里,南北长2.2公里,总面积约4.7平方公里。四周有夯筑的城墙基槽。这座城的年代略早于作为商王朝晚期都邑的传统概念上的“殷墟”,分布上与旧的“殷墟”范围略有重叠,但整体在洹河北岸,学术界将其命名为“洹北商城”。

王陵遗址,位于洹河北岸侯家庄与武官村北高地,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约11.3公顷。自1934年以来,在这里累计发现大墓13座,陪葬墓、祭祀坑与车马坑2000余处,并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等。这些大墓气势恢宏,最大的可达1803平方米,深入地下13米,从下向上看,如同一个倒置的金字塔。商王的棺椁在其中,两边为殉葬者。

说到商王陵中的殉葬者,这些殉人的数量与墓葬的等级有关,墓葬越大,说明墓主人身份越高,殉人数量就越多。高级贵族的墓通常用数十名殉人,王陵中的殉人数在上百名甚至数百名。这些殉人通常是战俘或奴隶。这些血腥的事实,历经三千年后重新暴露在光天化日下,揭示着人类社会所经历过的蒙昧与残忍。

 

妇好

在过去的三千年里,殷墟的王陵大都被盗墓者洗劫过,可以说所有的大墓无一幸免,有的甚至被盗挖过好几回。虽然说现代的考古学家们仍然能从被盗过的墓穴中找到不少随葬器物,但是还有可能,我们能在今天发现一个完整无损的殷商大墓吗?

1976年,考古队员在小屯村西北钻探时,发现了地下的很厚的夯土层,打到5米深仍没探到什么东西。许多人认为这只是房基土下面不会有什么东西了,所以想放弃。而现场的考古专家郑振香坚持再钻探一次。5月16日这天,钻杆下探到6米、7米深……突然探杆下陷了约70厘米,又下沉约50厘米,探到硬底。工人慢慢向上拔铲,探铲提上来了,满铲都是鲜红的漆皮,还带了一件玉坠——一座墓葬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从墓葬中找到的甲骨和文物上,人们得知,这就是殷王武丁的配偶妇好的墓。而且,这是一座唯一没被盗过的保存完好的殷商王族墓。

妇好的名字,在甲骨文中出现过多次,大约有二百多块甲骨记载了她的事迹。她不仅是武丁的配偶,而且能征善战,曾领着三千兵马加入了国王万人的军队去出征,先后征战二十余个方国,立下赫赫战功。她是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女将军,她也是女祭司,协助武丁主持过祭祀,还常常陪伴武丁外出狩猎,生前深受武丁的宠爱。所以在她死后,武丁为她在王宫旁建墓,随葬了大批的珍宝。三千年后,这些精美的随葬品重见天日,堪称国之瑰宝。这里包括青铜器468件,玉器755件,骨器564件。特别能代表妇好的身份的,是四件青铜大钺兵器,其中的一件重达9公斤。

 

司母戊鼎

中国从商代到周代,进入“青铜时代”。世界上的各古老文明,大都经历过这个时代。这时青铜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祭祀的礼器是青铜制的,打仗的兵器是青铜制的,煮饭的釜鼎也是青铜制的。在殷墟中出土的大量精美的青铜器,也充分展示了这个时代古朴的青铜文化。

在中国出土的青铜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就是“司母戊鼎”(当今的考古学家们建议应该把它称为“后母戊鼎”)。它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

司母戊鼎的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饕餮是传说中喜欢吃各种食物的神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像被虎所吞噬。

铸造这样大型的青铜器,首先要分别铸出部件,然后再合铸成为一个整体,工艺十分复杂,铸造时需要二三百个工匠同时操作,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司母戊鼎是中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标志着古代中国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而它正是出土于殷墟。它的被发现过程也相当曲折。

1939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殷墟附近的武官村村民吴培文的兄弟在自家坟地用探杆探到了坚硬的东西,并且发现有铜锈,猜测地下可能有铜器。当时日本军队已经占领了安阳,吴培文想,如果自己不挖,只怕别人也会挖,而且如果被日本人知道了后果会更糟糕。于是他们决定连夜干,先挖出来看看。

大鼎实在太大太重了,以至起重的绳子都断了,他们换了新绳子继续干,终于在第四个晚上把大鼎挖了出来,运到了吴家院子里,又埋进地下。

消息还是让当地的古董商听说了。他们开口20万现洋要买这个大鼎,条件是先得把大鼎分割装箱。

吴家兄弟决定用锯条把大鼎锯开。不料锯断了几根锯条,只划开了一条浅浅的锯痕。后来他们索性用大锤砸,一锤下去,大鼎的哀鸣声震耳欲聋,足足能传出几里远。吴家兄弟又慌忙用两床棉被捂住大鼎,继续砸下去,终于,大鼎的一只耳被砸落到地上。大鼎的哀鸣震撼着在场的所有的人。他们惊呆了,也都害怕了:我们不是在造孽吗?

大鼎再次被埋了起来。消息还是传到了日本人那里。日本兵前来搜了好几次,为保护住大鼎,吴培文后来用事先埋藏的一只小鼎才把日军对付过去。

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鼎重新被当地政府挖了出来,作为给蒋介石的生日礼物送到了南京。蒋介石下令把大鼎拨交给了当时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典藏。在蒋介石败走台湾时,因为这大鼎实在太大太重,只得留在了中国大陆,它最终成为了新中国的历史博物馆(即今天的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