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为幸福的人
为幸福的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27,123
  • 关注人气:1,10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影像中的教育学:从电影中体悟教育与人生》(序)

(2018-01-15 06:32:37)

(谢谢您的阅读,欢迎您转发)

数年磨一剑,观影悟人生

——《影像中的教育学:从电影中体悟教育与人生》

曾经有朋友问我主要研究方向是什么,这引发了我对自己的审视。中师毕业后,我辗转与不同的学校和岗位,自觉定心不足、又不算勤奋,我不敢大言不惭地说在什么方向很有建树,但涉猎过的问题却不少:校本研修、教师幸福、教育科研、教育案例、观课议课、教师职业道德、有效教学、理想课堂建设、班主任工作……

为什么会这样?我到底在研究什么?思考后我得到这样的答案:我只是在研究中小学的教育实践问题,在思考中小学教师遇到的麻烦。中小学教师需要什么我就尽心研究什么,中小学教师喜欢什么我就尽力去研究和提供什么。

多年的教师教育实践让我体会到:中小学教师需要教育案例,喜欢基于案例的学习和交流。那么,什么是案例?我认为,就其结构和意义,它犹如“寓言”。“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人生道理,“寓言”就是寄托着人生道理的故事;而案例则是蕴含着问题、困惑和启示的故事。寓言需要我们思考和理解,案例需要我们解读和分析。在案例研究中,案例选取是基础,案例解读是关键。

我对教育案例下过的一些功夫,都凝结在《教育案例写作与研究》一书中。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电影中的教育案例既源于现实,又经过了艺术的提炼,更具吸引力,对教师的影响也更深远。用案例研究的方法观看影视作品,使我常有新的感触和发现。分享这样的感触和发现,也常给参与老师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和收获。例如,在一次培训活动结束后,一位穿着背心、趿拉着拖鞋和的老师走过来,深有感触地对我说:“我的年龄大了,打算最近就写退休申请,本来也没有想参加什么培训,可今天看了你推荐的一些电影片段,听了你解读的教师生活,我想再工作几年,还要为生命留下一些痕迹。”还有老师在听过我的电影解读以后,在博客里抒发自己对电影案例的喜爱和感悟:“相信岁月会让我享受到教育的幸福。我也许不能成名成家,但《生命因你而动听》这部电影告诉我,我的努力会改变很多人的命运,让他们走向更幸福的人生,所以我期待看到每个学生的成功,替他们高兴,也为自己自豪。”在“‘黄浦杯’长三角征文十周年纪念活动暨黄浦论坛”上,我借助电影案例做了主题报告,《上海教育科研》有这样的评价:“陈大伟教授借助电影,用感性的语言表达了在观课、议课中从经验上升到理性的思考,生动地诠释了教师日常观课议、课中的智慧分享。”

电影案例对教育的启示作用以及教育同行们对我解读教育电影的肯定和鼓励,使我产生了收集、观看、研究和解读教育电影案例的自觉。2014年春节,我就观看《蒙娜丽莎的微笑》《生命因你而动听》《地球上的星星》《浪潮》写过六篇电影案例解析,这些文字先后刊发在《教师月刊》上。编辑朋友建议我继续研究下去,写一本专著。于是从2014年开始,我有了这样的目标和任务,开始了自觉、系统的素材收集与持续思考,理出以下几个问题并进行了回答。

一、电影中片段可否做为教育案例来解读?一般来说,案例除了故事性和主题性外,还应该有真实性的要求。那么,影视故事的虚构性、影视演员的表演性是否背离了案例真实性的要求呢?我认为,如果影视故事有现实生活的基础,是对现实经验的总结与升华,那么影视中的表演就是一种艺术的“真”,可以满足案例研究的真实性要求。和其他形式的案例比较,电影作品中的教育案例具有主题鲜明、焦点集中、形象性强、不涉及当事人隐私等特点,值得开发和利用。

二、什么样的电影片段可以选为教育案例?一是具有真实性的片段。电影有艺术的逻辑和结构,教育有实践的逻辑和结构,案例选取要符合教育实践的逻辑,即优先选择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故事,比如《自由作家》《叫我第一名》《热血教师》《弦动我心》等。对于虚构的电影,则要选择更切近现实的片段。二是典型性的片段,典型性主要表现为普遍性,要尽量避免选择教育实践中的小概率现象。三是能引起关切性的片段。避免讨论一线教师已懂的问题,围绕教师认同、教师幸福、教育观念、儿童理解、课程开发、生命教育等具有当下教师困惑的问题选材

三、解读电影案例应基于怎样的前提和立场?一应基于教师的实际情况。曾有朋友问我:“教师会花时间看这些教育电影吗?”在工作和生活十分忙碌的情况下,我不能奢望老师们都愿意花时间去看这些电影,因此,我没有将本书定位为电影推荐,而是定位为用借电影素材讨论教育与人生问题。这就需要完整地陈述剧情、具体分析案例,以便没看过电影的读者也能读懂。二应基于满足一线教师的需要。一方面,教师生活是完整的,教师出需处理师生关系外,还需处理还与亲人、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也要面对人生选择、人生信念、人生幸福等问题。另一方面,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是一线教师的迫切需要,因此,案例解读一定要紧扣实践的理论、策略、方法和效果,提供变革实践的指南。三是相关解读要致力引导读者思考自己的发展,思考自己的变革

四、依据主题选择电影片段,还是依据电影解读相关主题?电影解读有两等方式:一是以剧情发展为线索,逐步解读各情节所展开的问题和启示;二是先研究和提炼出同类电影蕴含的问题与启示,发现有讨论价值的主题,然后据此组织和重构多个电影片段,进行介绍、分析和对比。我的解读倾向于后者。这种方式有助于把握教育案例的精髓,也方便尚未观看影片的读者理解。但一部电影又可能涉及多个主题,为了兼顾影片的完整性、充分挖掘其中的意蕴,也为了展示多角度审视、多立场理解的案例研究方法,在行文中我会穿插使用两种方式进行解读。在讨论形式上,也会根据案例和主题的不同而灵活选择,以期给读者以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五、怎样把读一本书做成一次学习活动在写作生活中,我一直在做着让读者把读一本书变成一次学习活动的努力,这次也不例外。具体而言:一是整个写作过程中形成一种“我期望和你讨论相关问题”召唤,二是尝试将自己的角色从思想的提供者变为思考的促进者,把阅读活动打造成对话活动。我建议读者朋友们先看电影,提出自己的问题、形成自己的思考,然后再读本书,在与自我的对话和与笔者的对话中理解案例、解决问题;三是尝试提供思考平台,引导后续讨论,引发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这也是我设置“观影讨论区”这一板块的原因。

弄清楚明白这些问题后,我开始动笔写作,其间一波三折,几易其稿,才有了现在的模样。可能眼高手低,也可能顾此失彼,但我想把我的心唱给您听。希望这本书能给您的教育生活和现实人生带来一些启发。欢迎您分享自己的问题和收获,也欢迎您的真诚批评(QQ群名:“电影与教育人生”,群号:461056739)!

在写作过程中,邹红老师的《中外影视作品赏析》、夏昆老师的《教室里的电影院》、邓志伟老师的《教师一定要看的15部电影》、张荣伟老师的《电影教你当老师——60部中外电影的教育意蕴》为我提供了观影指南和写作启示;网友为国外电影提供的字幕翻译和豆瓣电影上的剧情介绍、电影评论为我提供了独特视角和对比参考。在这里,我要对这些知名和不知名的朋友表示真挚的感谢

还要感谢支持、鼓励我用教育案例实施教学的老师们和我的学生!感谢给我以倾力指点的师友、四川省教育厅的周雪峰先生!感谢费心为我寻找电影资源的上海立吾教育投资有限公司的余超博士!感谢刊发相关案例给我以信心的《教师月刊》的编辑朋友!感谢源创图书的吴法源先生对我的信赖和帮助!感谢编辑郭晓娜老师为本书出版付出的智慧和心血!

源创图书网购地址  https://h5.youzan.com/v2/goods/1yhichyrowaiw?step=2

当当网购书网址:http://product.dangdang.com/25209634.html

最后要特别感谢我的家人,你们的关怀和支持是我完成本书的有力保障!

祝大家在本书的阅读的过程中、在电影世界的遨游中发现和实现新的教育人生!祝福您!

 陈大伟于2017年10月

 

《影像中的教育学:从电影中体悟教育与人生》(序)

目录:

辑一  教育信念与教师幸福
1.点亮教育信念之光
  基于《美丽的大脚》《一个都不能少》
    教育信念的形成
    教育信念的内涵
    教育信念的理想性
    教育信念的实践性
    人生为一大事来
2.教育的初心与实践
  基于《叫我第一名》
    勿忘教育初心
    追寻教育初心的必备品质
    教师要回答好的几个问题
3.教师的理想与变革的实践
  基于电影《自由作家》
    “拯救青少年的战斗在课堂上”
    热爱教育的理由
    做敢于跳出“井口”的“青蛙”
    把“盐”放进“汤”里
    怎样对待同事的成功
4.幸福是一种能力
  基于《蒙娜丽莎的微笑》《凤凰琴》《烛光里的微笑》
    教育仪式的意义
    幸福是一种能力
    像了解自己一样了解学生
    教育可以“当头棒喝”
5.为生命留下痕迹
  基于《生命因你而动听》
    和当下的工作谈场恋爱
    教育的产品是课程
    让“一粒尘埃”化为“整个宇宙”

辑二  教育目的与理解学生
6.坏教育与好教育
  基于《爆裂鼓手》《卡特教练》
    教育应避免极端与偏执
    从弗莱彻身上发现教师禁忌
    为“成人”,而不是为“成功”
    教育观与观教育
7.教“学生”而不是教“考生”
  基于《三傻大闹宝莱坞》
    从理解“学生”开始
    从教“考生”到教“学生”:转识成智
    人生选择的问和答
8.如何对学生因材施教
  基于《孩子那些事儿》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理解学生
    因材施教的登山课程
    学习如何去爱
9.研究与理解孩子
  基于《看上去很美》《音乐之声》
    孩子怎样看待“小红花”
    孩子的表现不是“差”而是“异”
    让孩子远离恐惧
    教育要学会询问和倾听
10.教育需要保护孩子
   基于《美丽人生》《当幸福来敲门》
     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
     保护孩子的兴趣与爱好
11.做专业的教育
   基于《摔跤吧!爸爸》
     关注生命的自我觉醒
     以专业的方式做教育
     教师的10000小时

辑三  春风化雨的教育课程
12.“星星”的启示
   基于《地球上的星星》
     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师怎样向学生学习
     与家长沟通的艺术
13.发现和开发孩子的潜能
   基于《跳出我天地》
     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课程角色
14.教师既不能无所作为也不能任性胡为
   基于《摇滚校园》
     教师不能无所作为
     教师不能任性胡为
15.课程改革的论证和家校沟通
   基于《小猪教室》
     课程改革的准备与论证
     课程改革遇到阻力怎么办
16.课程内容的合理性追求
   基于《浪潮》
     “杨朱泣歧路,墨子悲染丝”
     兼谈怎样对待同事的批评
17.对死亡的讨论与引导
   基于《拉扎老师》《美好的世界》
     什么样的死亡事件适合与孩子讨论
     直面死亡,升华生命
     不要让死亡成为新的暴力
     如何应对暴力和欺凌
18.体验、选择与教育平衡
   基于《死亡诗社》
     重视身体参与的教学
     怎样把经历转化为经验
     教育需要中庸和平衡
     尼尔之死的原因

辑四  教育活动中的管理与引导
19.实施教学与管理的条件
   基于《热血教师》
     教师的自觉与热情
     教师的信心和勇气
     规则的建立与执行
     要和学生成为“一伙的”
20.教育立场与教育公正
    基于《放牛班的春天》
     马修的学生立场
    哈森的自我立场
    教育惩戒的公正
    莫昂治与马修的较量
    对问题学生蒙东的教育反思
21.应对挑衅的策略
  基于《超脱》
    如何应对学生的挑衅
    怎样让学生愿意学习
    进行“向死存在”的教育
    用好价值澄清的教育方法
22.走进对方心灵的艺术
   基于《心灵捕手》《弦动我心》
     挫折以后要选择坚持
     生命需要感受和体验
     期待和倾听是一种关怀
     自身经历是最好的教育资源
     发现真实的自我
     教育者的自我完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