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史遇春之尘境心影
史遇春之尘境心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196,624
  • 关注人气:7,27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节可议,迎附朱棣:身系诏狱,勤苦读书;大明内阁首辅杨溥旧事

(2020-10-15 14:36:43)
标签:

历史笔记

人物

读书

首辅

杨溥

分类: 读书心得————收获的喜悦

作者:史遇春

这里,就来说一说古人读书的一段历史。

关于这段历史,还是要秉持我在《读书论》里所述的读书精神,即公正、客观地去看待、去评判,学其可学、弃其当弃。

那么,这位古人是谁呢?

他就是大明内阁首辅、“三杨”之一的杨溥。

杨溥既然是“三杨”之一,那么,就先说一下“三杨”。

所谓“三杨”,是指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这三人均历仕明成祖(朱棣)永乐、明仁宗(朱高炽)洪熙、明宣宗(朱瞻基)宣德、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四朝;而且这三人先后均位至台阁重臣;正统时期,他们都被加以大学士衔辅政。

关于“三杨”,可以看一看关于他们评论:

明朝勋戚、大臣、安国公孙忠之子、孝恭章皇后(明宣宗第二任皇后,明英宗生母)孙氏之兄孙继宗云:

“三人者各有所长,士奇有学行,荣有才识,溥有雅操,天下引领望焉。”

明代方志史学家何乔远云:

“西杨(杨士奇)玉质金相,通达国体;东杨(杨荣)挥斤游刃,遇事立断;而溥(即南杨杨溥)安贞履节,酿醴调羹……”

明代著名学者焦竑《玉堂丛语》云:

“正统间,文贞(杨士奇)为西杨,文敏(杨荣)为东杨,因居第别之。文定(杨溥)郡望,每书南郡,世遂称南杨。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

明末史学家、文学家张岱云:

“士奇似李文靖(或即北宋名相李沆)、范文正(北宋名相范仲淹),而识稍泥。荣似裴晋公(唐名相裴度),而才小逊之。溥似司马君实(北宋名相司马光)、陆宣公(唐名相陆贽),而文采不及。又有言文贞(杨士奇)之雅差近名,文定(杨溥)之敦差近实,文敏(杨荣)之练差近术。”

“三杨”还是明代“台阁体”诗文的代表人物。 

说完“三杨”,再简单介绍一下杨溥其人。

杨溥(公元1372年~公元1446年),字弘济,号澹庵,湖广石首(今湖北石首)人。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庚辰科殿试,杨溥考中第二甲进士,他与杨荣同科,被授职为翰林院编修官。

明成祖永乐初年,杨溥担任太子洗马,侍奉皇太子朱高炽。

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因太子迎驾迟缓,当日又有汉王朱高煦朱棣次子,母仁孝文皇后徐氏的谮毁,朱棣震怒,结果导致东宫属官全都受到牵连,被朝廷问罪。

其时,杨溥被关押诏狱,长达十年之久。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棣崩逝,明仁宗即位,此时,杨溥才获释出狱,被授官为翰林学士。

明仁宗设立弘文阁,任命杨溥执掌阁事;很快,他又升任杨溥为太常寺卿。

明宣宗即位,杨溥进入内阁,与杨士奇、杨荣等人共同典理枢机事务;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杨溥升任礼部尚书。

明英宗即位,杨溥与杨士奇、杨荣等同心辅佐;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杨溥被晋升为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学士。

杨溥在内阁共十六年,于杨士奇去世后接任首辅(公元1444年~公元1446年),时人谓其有“相度”,他为人谨慎。

杨溥晚年,眼见宦官王振权势逐渐坐大,却无能为力。

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杨溥去世,年七十五,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曰文定。

关于杨溥的详细情况,可参看《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杨溥传》、彭韶《荣禄大夫少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赠太师谥文定杨公溥传》等。 

大节可议,迎附朱棣:身系诏狱,勤苦读书;大明内阁首辅杨溥旧事

下面,就来说杨溥身系诏狱、勤苦读书的事情。 

上文已经提及,根据《明史·杨溥传》可知:

杨溥与杨荣同在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进士及第,并被授予翰林编修。 

从进士及第、被授予朝职,到所谓 “靖难之役”朱允炆大败、朱棣登位,杨溥在朱允炆一朝奉职,首尾共计三年。

既然如此,按照当日奉行的“君君臣臣”观念,三年之中,杨溥受的是建文帝的职,食的是建文帝的禄,那么,他就应该忠建文帝的事。 

但是,所谓的“靖难之役”后,杨溥作为建文旧朝的文臣,他既没有死节、也没有受到牵连打击而遭关押、被处斩,而是被朱棣任用。 

这么说,并不是要苛责杨溥。

这么说,仅是从当时的社会伦理观念出发,来观察此事,并可由此得出结论: 

建文、永乐变革之际,无论怎么说,杨溥都没有表现出读书人应有的风骨与气节!

关于这一点,还可以用史料来进行佐证。 

明人姜清[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辛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84名进士出身]在其所著的《姜氏秘史》卷二中,曾记述程本立的事迹。这其中,姜清对相关事体,就已经有所表达。 

据述,程本立因文学优长、守身廉洁而被举荐,朝廷征召他进入翰林,参与纂修《高庙(朱元璋)实录》。后来,他被升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位阶为中顺大夫,支予四品俸禄。辛巳年[即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因为失误陪祀,他被调除左佥都御史,仍留翰林纂修之职。明年[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高庙实录》完成,他被调为江西按察司副使。还未赴任,朱棣兵起渡江,等燕兵入京之后,程本立自尽身亡,时为壬午年(建文四年)农历六月十三日。

程本立死后,朱棣命令追讨他在建文时期所受的朝廷恩典,结果发现,程本立家无遗赀。时人称扬程本立,言其清廉正直。程本立生前著有《异隐集》十卷;后来,由佥事吴昂(生于成化时期、弘治末年进士、嘉靖时期仍健在)在闽地刊行;参政林延昴(不详)还为其书作序,称颂其为“今之夷齐”。 

在姜氏的记述中,关于对程本立的评价,他虽然只是引述了林延昴书序中的内容,但是,也可推知,这其中,大约就暗含姜清本人对程本立的一种认同。

“夷齐”是何等人物? 

“夷齐”是被传颂了千百年的有气节的人物。 

既然把程本立比作“夷齐”,那么,当日站在程本立对照面的人物,应该如何评价,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记述程本立死节的高行之时,作者姜清还特别记了一笔:

“时同纂修者学士董伦、礼部郎中夏正善,史官钱塘高让、庐陵吴勤、赵友士、端孝思,同郡张秉彝、唐耕,侍讲王景、修撰李贯,编修吴溥、杨溥、杨子荣(即杨荣)、刘觐,侍书刘彦铭,皆不能死节,或见用新朝焉。”

虽然,姜清没有直接指斥这些不能死节的建文文臣、也没有明确谴责其中见用新朝的人物;但是,从作者对程本立的褒扬之中,多少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须知,这些不能死节、其中还见用新朝的人物之中,就有杨溥。 

大节可议,迎附朱棣:身系诏狱,勤苦读书;大明内阁首辅杨溥旧事

再者,关于建文文臣对朱棣的迎附一事,明人黄佐(公元1490年~公元1566年)在其所撰的《革除遗事》二中,也曾着墨,其内容与《姜氏秘史》所述相同,未知其间有无摘录、引述关系。 

另外,明末清初谷应泰(公元1620年~公元1690年)所著《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中,关于建文文臣对朱棣的迎附,亦有记载: 

“帝左右唯数人,遂尽闭诸后妃宫内,纵火焚之,挈三子变服出走,仓皇复弃三子于宫门,被燕军执置师中,帝遂逊国去。是日,茹瑺先群臣叩头劝进,文臣迎附知名者:吏部右侍郎蹇义,户部右侍郎夏原吉,兵部侍郎刘俊,右侍郎古朴、刘季篪,大理寺少卿薛岩,翰林学士董伦,侍讲王景,修譔胡靖、李贯,编修吴溥、杨荣、杨溥,书黄淮、芮善,待诏解缙,给事中金幼孜、胡濙,吏部郎中方宾,礼部员外宋礼,国子助教王达、邹缉,吴府审理副杨士奇,桐城知县胡俨。” 

据此,也可以知晓当日朱允炆失国时的仓惶、悲惨: 

其时,面对皇权倾覆,作为皇帝的朱允炆,身边只有几个人而已;猜想,大家都各自逃命去了吧!

其时,后妃被关闭在宫内,纵火焚烧;猜想,这些无辜的女性,应该全都葬身火海了吧!

其时,朱允炆改换衣服,带着三个皇子出逃,但情急之下,为了保命,他连亲子都丢弃宫门,结果,三个皇子被燕兵抓走;大概,生死之间,父子都不能相顾、无法相保了吧!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建文帝的一拨文臣,向对抗朝廷的朱棣叩头劝进、屈膝迎附。

需要再次指出:

这些人当中,就有“三杨”之翰林编修杨荣、杨溥,吴府审理副杨士奇。

关于此事,后来文字的写作者或者记述者,为什么要在历史的文档中记下这一笔,点出这些建文文臣呢?

想来,他们自然是有其用意的。 

关于这一点,上文已多少有所提及,此处不再展开。

(本篇结束)

大节可议,迎附朱棣:身系诏狱,勤苦读书;大明内阁首辅杨溥旧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