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史遇春之尘境心影
史遇春之尘境心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196,624
  • 关注人气:7,27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董伦忧郁,王景和顺: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在永乐时期仕途如何?

(2020-09-10 09:34:50)
标签:

历史笔记

朱允炆

朱棣

董伦

王景

分类: 读书心得————收获的喜悦

作者:史遇春

接着说那些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在永乐时期的职位升降与宦海沉浮。

董伦——八十有余致仕出京,忧郁成疾未几去世

董伦,字安常,恩县(今属山东)人。

董氏世居燕地之宛平。

早年,董伦自处山林之间,布褐藜藿,胸怀忧世之志。很多向学的人都跟从他,与他交游。

因董伦所居之地为贝州,因而,他也被称作“贝州先生”。

元朝末年,朝廷征辟董伦,他不出仕,时人都很敬重他的高行。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洪武十五年(公元1383年),因张以宁荐举,朝廷授予董伦授赞善大夫之职。

朱元璋安排董伦侍从佐助懿文太子(朱标)。期间,董伦对太子恳切规谏,多用恭谨宽厚之语。朱元璋对董伦很是赞许,于是,他又从右春坊右赞善被进职为左春坊大学士;并获赐文绮六匹;钞五十锭。

懿文太子薨逝之后,董伦出朝,前往河南担任左参议之职。

左参议,官名,布政使司职官;洪武十四年 (公元1381年)设置,有左参议、右参议各一人,秩正四品;后改为从四品,无定员,皆因事添设,分司督粮道、分守道。

担任左参议之时,董伦尽心民事,他还把自己退食思政的厅堂命名为“后乐”(盖取范仲淹“后天下之乐而乐”意。)。

当日,有一肇州吏目,名叫诸葛伯衡。

吏目,明朝地方各州设置,为本州官署之属官;秩从九品;执掌刑狱及官署内部事务;若本州无同知、判官,则分理本州事务。另外,太常寺牺牲所、五城兵马司、市舶提举司、盐课提举司、中都留守司、兴都留守司、都指挥使司、千户所等亦有设置,为各衙门之属官,秩从九品或未入流;执掌出纳公文之事。

话说,诸葛伯衡乃兰溪人,他为官清廉。

董伦向朝廷举荐诸葛伯衡之后,朱元璋立即擢升诸葛伯衡为陕西参议。

董伦还曾建议:应当予儒学训导以官方服制,这样才可以有别于普通士子。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董伦因事获罪,被贬谪为云南教官。其时,云南初设学校,董伦言传身教,当地人都从他专意学问。

董伦忧郁,王景和顺: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在永乐时期仕途如何?

 建文帝初期,朝廷召拜董伦为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与方孝孺一起,主持御前讲席。董伦曾负责给朱允炆讲授经、史、鉴等书,还曾主持编纂了《太祖实录》。

朱允炆还曾钦书“怡老堂”匾额赐给董伦,以示荣宠;另外,还曾御赐髹几、玉鸠杖等物。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董伦主持会试,取中名士胡广、吴溥、杨荣、杨溥、胡濙等人,一时号称得人。

解缙被贬谪到河州,他曾予董伦书,祈请哀告。经董伦言于皇帝,解缙又被召还,并被用作翰林待诏。

董伦质直敦厚,还曾规劝皇帝友睦亲籓。

朱允炆削藩,朱棣起事。燕兵攻入南京,董伦为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之一。

朱棣即位,其时,董伦年已八十余岁。朱棣命董伦致仕出京,董伦忧郁成疾,几天便去世了。 

关于董伦,参见《明史》卷一百五十二·列传第四十《董伦传》、明人项笃寿《今献备遗》卷五等

董伦忧郁,王景和顺: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在永乐时期仕途如何?

王景——朱棣询问建文之葬,顿首建言当用天子之礼

王景,字景彰,松阳(今属浙江)人。

朱元璋洪武初期,王景任职怀远教谕。

因博学而接受朝廷诏命。

入朝受命,创作皇帝祭祀宗庙的乐章(即祭祀宗庙时配乐的诗词),制定籓王朝觐皇帝的礼仪。

王景累官至山西参政。

参政,明各布政使司置,秩从三品,位在布政使之下;分左参政、右参政,没有定员,随事进行增减;执掌分守各道,及派管粮储、屯田、驿传、水利、抚民等事。

后因事获罪,王景与董伦先后被贬谪至云南。

建文帝时,王景被召入翰林,参与编修《太祖实录》。

因吏部尚书张紞[dǎn]举荐,朝廷除授王景为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讲。

朱允炆欲削除燕藩,朱棣起兵对抗。南京城破之后,王景为迎附朱棣的文臣之一。

朱棣即位之后,擢升王景为翰林学士。

其时,朱棣询问安葬建文帝的礼制。

对此,王景顿首言道:

“宜用天子礼。”

朱棣予以采纳。

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王景逝于任上。 

关于王景,可参看《明史》卷一百五十二·列传第四十《王景传》。

(本篇结束)

董伦忧郁,王景和顺:迎附朱棣的建文文臣在永乐时期仕途如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