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踪侠影清华园——朝朝暮暮九年大事记

标签:
清华园学堂大礼堂水木清华理学院云南北京爱情婚姻 |
分类: 就在朝朝暮暮 |
朝朝暮暮带着小黑豆重返清华学堂,找寻往昔时光中留下的青春梦想(2009年2月)
。
。
。
:图书馆自习室里并排学习到深夜的双双身影,骑着自行车登记注册结婚的蓝天白云绿草茵茵,辗转住遍清华东西南北中的各类农家四合院,秋日阳光下两辆小破车在校园主干道上比赛用车筐接落叶,14食堂里打牙祭的干煸牛肉丝和牛肉豆花,月黑风高的夜晚躺在理科楼前绿草茵茵的大草坪上浅吟低唱,还有那次,阵雪后泥泞不堪的回家路上,在暮暮温暖的背上,看雪地里留下串串脚印,听一路风雪一路歌
。
。
。
。这一路走来,我们很努力很认真地坚持着,用文字用照片,记下属于我们的难忘时光。也许,有一天我们的脸上会悄然爬上缕缕皱纹,我们的步履会开始摇摆蹒跚,我们的头发会逐渐稀疏花白。希望那时候,这些文字,这些照片,这些美丽的回忆,还能让我们的思想充满青春而美好的力量。
。
。
。
不管是“学堂”,还是“荷塘”,笑容就像吃了“蜜糖”(2004年7月朝朝毕业-清华学堂&荷塘长椅)
执子之手,大书其妙(2005年7月暮暮毕业-学堂旁)
闭关九年,终成正果(2005年7月暮暮毕业-大礼堂&理科楼)
冬日阳光,孕育希望(2009年2月-工字厅&二教旁)
古有挑灯苦战,今有雪地乐(阅)读(2009年2月-学堂旁)
狮子语白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009年2月-清华图书老馆)
黑豆爸的人生理想: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工字厅&图书老馆)
水木湛清华
夫妻双双+小黑豆齐齐把家还~~~黑豆爸奋斗了九年的理科楼前
冰水荷塘,树影婆娑
黑豆全家集体亮相,感谢大家收看“小黑豆历险之 II 萍踪侠影清华园”,后续更新敬请期待。
清华园风貌简介
清华园:清华大学主体所在地——清华园,地处北京西北郊名胜风景园林区,明朝时为一私家花园,清朝康熙年间成为圆明园一部分,称熙春园,道光年间分为熙春园和近春园,咸丰年间改名为清华园。
大礼堂:大礼堂坐落于校园西区的中心地带,庄严雄伟,一直被清华师生视为自己坚定、朴实、不屈不挠性格的象征。大礼堂始建于1917年9月,与图书馆、科学馆和体育馆合称“四大建筑”,建筑面积约1840平方米,座位1200个。
图书馆:图书馆由新馆和旧馆组成。旧馆始建于1916年4月,建成于1919年3月。新馆又叫逸夫馆。新馆与旧馆风格基本一致,浑然一体,是建筑工程中的杰作之一。
原二校门:二校门是原清华园大宫门。清华园原是康熙皇帝的行宫,初建时有两道宫门,其大宫门大殿曰永恩寺,即二校门。原二校门毁于文革。
理学院:清华大学理学院成立于1929年,
当今我国众多知名科学家、院士、专家和学者都出自清华大学理学院。1952年清华理学院各系被调整到外校,此后清华理科建设停滞了相当长的一个时期。1978年后,根据国家建设和科学发展的需要,
清华大学先后成立了应用数学、现代应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科学与技术等四个理科系。经国家教委批准, 1985年正式恢复重建清华大学理学院,
聘请中科院院长周光召院士兼任理学院院长,
标志着清华大学理科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97年6月成立了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教授为名誉主任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为创建国际知名的学术研究中心,造就杰出的理科人才和学术大师,迈出了新的步伐。
学堂:清华学堂在大礼堂大草坪的东南方,属于德国古典风格,是建校初期新建的首批校舍的主体建筑。总面积4650平方米。1925年,学校在此设立“国学研究院”,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曾在此任教。
工字厅:原称工字殿,建于18世纪,是当年清华园的主体建筑。园内有前后两个大殿,两殿中间以短廊相接,俯视便是一个“工”字。工字厅大门正额悬有清朝咸丰皇帝亲书“清华园”匾额,是清华园初建(建园时间与圆明园同)时的第二道宫门。事实上,工字厅后来泛指以工字殿为主体的整座古式院落。有记载说,园内共有房屋135间,游廊69条,遍布奇花异石,“曲廊迂回,树木扶疏,青竹成荫”。工字厅见证了清华大学近百年的校史。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正式开学,即是在工字厅举行的开学仪式。无论在“清华学堂”、“清华学校”还是“清华大学”,工字厅都是学校的行政管理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
水木清华:水木清华是清华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胜景,地处工字厅后门外。四时变幻的林山,环珑着一泓秀水,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正额“水木清华”四字,庄美挺秀。“水木清华”四字,出自晋人谢混诗:“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正中朱柱上悬有清道光进士,咸、同、光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撰书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相关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