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静水墨——雨中游古镇枫泾
初一,初二,初三,过年就像放鞭炮,转眼即逝,当想借假期远行的人们大都上了路,初四我来到了枫泾,一个属于上海郊区,一个不被上海人宠幸的古镇。
长廊
其实要说古镇枫泾也有1500年的历史,我知道枫泾,那是因为枫泾蹄膀很出名,但上海人偏好朱家角,而地处上海金山县的枫泾尽管历史悠久却少有人问津。
初四,一个阴雨绵绵的天气,伴着淅淅沥沥的雨丝,我坐上一号地铁,在到锦江乐园站转枫梅线,一个小时不到就到了枫泾。

路边石凳很有意趣
从热闹的市区突然走进一个偏僻幽静的江南古镇顿感空气清新,心旷神怡,这种感觉一点不比2008年最后一天去苏州木渎的差。本想先去造访金山农民画的发源地中洪村,因1路车久等没来,在当地阿婆的指点下,我沿着新开的水泥路向枫泾老街走去。

北大街,一条枫泾保存最完整的老街。我沿石板路走,两旁那古老发绿发灰,有着古老木格门窗的老房子让我觉得这里真的历史悠久。据说过去北大街也是江南商业中心,有铁、木、竹、农具,纺织等老店,当年200多家土布庄生意兴隆,行销全国,而盛产的黄酒也十分的著名。可如今走在北大街,感受不到曾经繁荣的气息,只可见百年枫泾丁蹄还活跃在各家店铺的柜台上。
街上一对双胞胎女孩
也许因为过年,老街上少见行人,不少店铺也关着。在一条狭长的过道口,我看见一块指示牌,“丁聪漫画陈列馆”,于是我走了进去,当听说陈列馆里陈列的大多是照片,于是我又折了出来。

我继续向前走,看到左边有一小巷通小桥,我走过去,哇,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真真切切地横躺在我的面前。

我上桥,站在桥上,满眼望去,老屋,长廊,还有戏台均倒影在水中,与灰蒙蒙的雨天浑然一色,好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我有点激动,更有点痴迷,我站在桥上心神荡漾,有点出神入画了,我真有点遗憾了,这么美的地方早怎么没来呢,如果说朱家角出名,木渎不同凡响,这里却是真正拥有明清时期江南水乡的典范之景。

我瞧着小桥,流水,石板,石桥,长廊,老屋,还有停靠着的小木船,古戏台……。

中国的戏剧从宋、金开始,到元代达到鼎盛,据说当年人们到枫泾来看戏可用“舟楫云集,河塞不通”来形容,我眼前的古戏台如今虽无锣鼓喧,但却纪录了当年枫泾繁华的真实。
沿河边的石板路,那是三步一座桥,五步一条巷,窄小的巷道有的地方如一线天,因为过年,但那些古老的木格窗有窗花剪纸贴着,却也显出了过年的喜气。

老屋贴窗花

老屋倒影
据说古镇原有老桥五十多座,如今还有多少我不知,然而沿河的老街走,石桥真的是一座接着一座,所谓一望三座桥,三望九座桥,真的一点不假。

我站在“三桥丽景”,前后左右都是桥,而让我感兴趣的是在城隍庙桥堍上的生肖石,可谓栩栩如生。
桥上的生肖牛

十二生肖如此排开
雨,淅沥沥,时大时小,时有时无,临河的老房子建有不少茶馆,据说过去人们喜欢坐在茶馆里临窗品茶,听戏,如今茶馆还有,可戏台上没戏。

我没看见阿婆们在河里宰鱼淘米的景致,却见不断有妇女在河里洗拖把。

来到长廊,一边是河,一边是店铺,有饭店,酒家,有卖杂货,卖鞋的,还有自家摆摊卖肉棕,丁蹄,芡实糕,豆腐干什么的。枫泾有句熟语“唔呶喔哩篮头多”,这熟语的出处没搞清,只见小摊上确实有不少卖篮的。

枫泾古镇因1500年历史留下了厚重的人文和古迹,作为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合一的古镇,留有寺院庙宇好几处,就施王庙,郁家祠堂,便记录了当年南北分治,半属吴地半属越的陈迹。
枫泾小学围墙,浓郁的金山农民画外墙
由于时间关系,本想去蜚声中外的金山农民画村欣赏一下乡土气息浓郁的金山农民画,因时间关系只能打道回府。
长廊上挂满谜语吸引游人
烟雨中我踏上归途,坐在车上,我欣然觉得大年初四的枫泾一日在我2009年的日历上该算是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感觉枫泾味浓郁,人稀,镇古,下次再来依然值。
我的浏览上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