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投资 |
【估值系列谈之四】如何计算市值(普通股股东权益)和公司价值(EV)?
最近忙于读货币方面的书,估值系列谈荒了一段时间,向各位关注的朋友表示歉意。
前面的估值系列谈,谈到公司价值和股东权益价值(市值)的含义和相互关系,今天谈一谈二者该如何计算,即如何从财务报告中提取数据来计算公司价值和市值。
我们知道,一家公司的股东权益价值,等于未来权益自由现金流的现值之和;因为存在财务杠杆,公司价值(EV)是股东权益和债务之和(如果有优先股,还要加上优先股股东权益)。
无论任何资产,其价值取决于且仅取决于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流入状况,而和成本等其他因素无关。联系到房地产行业,最近有人要求房地产公司披露其成本,好像这样就能够杜绝行业暴利。大错特错。中国青年报有篇文章,说租房比买房贵,借以说明房地产价格的扭曲。这是缺乏投资常识的表现。
扯远了,回到正题。
股东权益自由现金流(Free Cash Flow to Equity, FCFE)
=净利润+折旧-资本支出-营运资本变动-归还本金+发行新债
按照上述公式,可以从一家上市公司的某一财年的财务报告中提取数据,计算当年的股东权益自由现金流(FCFE)。
理论上,股东权益(市值),就等于公司未来所有年份的FCFE加总。具体计算,就有许多假设,比如假设股东权益自由现金流的年增长率是稳定且持续的,等等。这些假设是为了计算方便。
按照不同的假设,可以构建不同的FCFE估值模型,其折现因子是股权成本r。主要有三种:1)假设FCFE是以固定增长率增长;2)两阶段的FCFE模型。即初期高速增长阶段,然后稳定增长阶段;3)三阶段的FCFE模型。即初期的高增长阶段,增长率下降的转换阶段和稳定增长阶段。文档的编辑功能有限,这些计算公式没办法列出,可参看相关书籍。
公司自由现金流(Free Cash Flow to Firm, FCFF)
=FCFE+利息费用(1-税率)+归还本金-发行新债+优先股股息
=EBIT(1-税率)+折旧-资本支出-营运资本变动
EBIT,即息税前利润(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
FCFF是用来计算公司价值(EV)的,其估值模型和FCFE近似,折现因子是股权成本和债权成本的加权之和,即加权平均的资本成本(WACC)。
很显然,既然计算过程中包含许多假设,那么对某些特殊情况的公司,比如有色金属类公司,现金流波动很大,采用上述方法就比较困难。解决的办法,可以把时间跨度长达一个经济周期的平均EPS作为基准年收益,也可以提高贴现率将收益的波动性纳入价值评估中。不过,这类方法太高估人的判断能力了,难度很大。这也是周期性公司股价波动大的原因,有些人乐昏了头,而有些人则过于悲观,股价波动表示预期的波动,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