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 |
分类: 鸡蛋女子 |
再看《挖荠菜》,带着点悲伤和同情。已经不记得以前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是怎样一种心态了,但是肯定会比现在善良,会赋予那些饥饿的孩子更多的同情。如今,社会已经将我们磨砺成时刻怀疑高度警戒的高手,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只单纯地相信。
我们会习惯性地反驳长辈们批评我们不懂得珍惜,其实,我们确实不懂得。我们也挨饿,在父母不在家无人做饭的时候;我们也吃野菜,在经过精心烹调之后;我们也吃红薯饭,在周末需要新鲜味道的时候。在很多时候,我们也有所谓的经历,不过它们都穿着都市华丽的外衣。
曾经一度对窝窝头感兴趣,小燕子在被棋社抓去当苦力的时候,那种饥饿,那种对窝窝头的珍惜和欲望,那么得真切,让我们也不禁想知道窝窝头的庐山真面目。去超市买了好多,但是却是小小的宝塔状,似乎和《还珠格格》中的一点也不像。怀疑着买了它,跑去问爷爷,他们应该对这些东西了如指掌。爷爷慈祥的眼睛满是包容,他说:“这是商业化的产物,不是真正的窝窝头,怎么就想起吃这个东西了呢?如果真给你吃上几顿啊,保证你以后一看见它就觉得恶心。”吃晚饭的时候爷爷把蒸熟的窝窝头刚放上饭桌,一阵你争我夺,一盘金黄色的窝窝头马上就一扫而空。爷爷呵呵地乐着,说:“争吧抢吧,看你们呆会儿怎么犯愁。”我们几个孩子谁也没有去理会,只顾着埋头苦战。刚入口的时候很是好吃,甜甜的,软软的,有一种特殊的淡香。我们就在下面嘀咕“为什么要犯愁啊,这么好吃的东西,他们肯定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大人们也不计较,只是意味深长地看着我们笑。一会儿功夫,三两个下肚了,看着碗里堆成丘状的窝窝头,我们眼泪差点没出来。怎么会这样呢?这么好吃的东西为什么一下就不想吃了呢?也没腻呀。不怎么爱说话的爸爸铁着张脸说:“夹了就要吃完,别指望我们会帮你们解决。这还难吃啊?那真正的窝窝头还真该让你们尝尝。赶明儿让你妈去乡下老家给你们弄几个来。”我们赶紧撒娇求饶。后来,真正的窝窝头灾难是躲过了,不过在我们每人吃了一碗窝窝头后,还真不知道谁有胆敢再提这个倒胃口的名字。
看《家有儿女》的时候,刘星的姥姥给孩子们做了一顿忆苦思甜的饭,关键就在于有野菜。那个好吃的劲儿啊,弄得孩子们到处宣扬野菜的美味,而且非得缠着姥姥再给做一顿。爷爷看不下去了,就批评姥姥教育孩子的方法有问题,既然是忆苦思甜,就得有“苦”这个原始的味儿,你又是鸡汤又是精心烹调的,做得跟大饭店的菜似的,那还叫什么忆苦思甜呢?姥姥不以为然,说只要孩子们喜欢就行。结果又跑去给孩子们挖野菜,谁知道却没有,打的去老远的地方也只弄来了一根野菜,看着孩子们失望的样子,姥姥还真急了,马上承诺即使只有一根野菜也能做好这顿饭,而且一定会让大家满意。我是大山的孩子,知道野菜的味道并不为人津津乐道,只有偶尔吃腻了猪羊牛肉的时候才会去采上几根换换口味。
其实我也是在穷困的环境里长大的,我们那里也有吃不上饭穿不上衣的穷人,但是在学校里呆久了,似乎便和现实脱离了轨道。那些关于饥饿和珍惜的概念也就一知半解。不过呢,我们习惯了遮掩自己的无知,总是会用“无聊”这样的话来堵塞长辈们的说教。
《挖荠菜》的结尾,作者这样写道“孩子,让我们多谈谈心吧,让妈妈多讲讲当‘馋丫头’时的故事给你们听吧。想想你们妈妈当年挖荠菜的情景,你们就会珍爱荠菜,珍爱生活。你们就会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说实话,我们听了太多的关于过去的苦难的故事,教科书上有写,身边的老人有说,我们并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懂得,很多东西不是只要有长辈们传承给我们经验就可以理解的,有时也需要亲身的经历才能去强有力地诠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