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参与自己的生活
(2009-07-25 12:11:53)
标签:
尊重孩子小事旅游玩耍离婚育儿 |
分类: 发现孩子 |
让孩子参与生活——点滴小事体现出的尊重
上前天,在房后的房根底下,有很多青苔。我跟三月说那儿有许多青苔,她问:“妈妈,你还记得你在哪儿的青苔上滑倒了吗?”我细想,实在想不起,就告诉她不记得。她说:“你忘了呀?在四面山的青苔上你滑倒了。”我再想,仍想不起。我发现最近三月总跟我讲一些非常细节的事,而这些事在我心里不曾有任何印迹,所以,我从一开始怀疑她说的是否是事实,到现在已经不怀疑了,因为,她毕竟在长大了。我估计三月说的大概是在七百梯,因为那儿是古栈道,少有人走过了。爬四面山是去年8月份,也就是女儿两岁五个月时的事。
前天,我在室内忙活,女儿与一五岁女孩在窗底下玩。我看不到具体发生了什么事,但能听到。估计是两个孩子因为什么事发生了小矛盾,那个女孩去过大连,并且觉得那里不错。只听她说:“我爸爸妈妈带我去大连照相,我们不带你去。”女儿三月也毫不示弱:“我才去了大连的,那里有我的双胞胎哥哥,大的叫彭彭,小的叫童童,我叫他们老大和老二。”
7月7日晚,在郑州,我收拾行礼,准备坐第二天的火车到大连。女儿在旁边跟着我,我给她讲第二天要坐火车去大连的事,记忆具有自动筛选的功能,我记不清细节了,但记得我讲得很详细,女儿也时不时地问一些相关的问题。讲着讲着我忽地想起,我这哪里象是跟三岁多的女儿说话啊,分明象是跟一个成人般在聊天。接下来再细想,感觉好象我一直都跟女儿如此相处的,每天要吃什么要穿什么要干什么家里有什么大事等,我都跟她聊一聊或商量商量,遇到她不能理解的就解释解释。
今天早饭时,我跟大姐讲三月小时不肯吃我奶的事儿,旁边的三月坐不住了,吞吞吐吐地问了我一句话:“妈妈一般孩子被母亲和父亲生出来的时候都是喝母亲的奶的啊,我怎么不喝呢?”这几话她说了得有两三分钟,因为,三月一开始只说了被母亲生出来,后来又加进来“父亲”,因为她平时提到母亲都是说妈妈,今天估计是想达到搞笑的目的吧,不提爸爸妈妈,而说父亲母亲。由于还是被动句,她说得费力,中途总是又忍不住把母亲说成“妈妈”把父亲说成“爸爸”然后再改过来,她说这句话的过程中,我几度忍不住偷笑,最后我眼泪都笑出来了。她能问出这样的问题我觉得很不错,我把其中的原因都讲给她了。
三月的身高一般,不算高也不矮,前天量了下,102公分(以为更高呢)。但三月的脸蛋成熟,从神态和语言上都不太看得出是3岁4个月的孩子。三月叙事能力比较强,目前只是在时间上有些模糊,能分清过去现在和将来,但分不清前天昨天,后天和明天,她习惯于把过去的事说成是昨天的事,把将来的事说成是明天的事,即使说了前天或后天也是乱的。但地点、人物和事件倒是描述得比较清楚。
有一些人认为小孩子外面旅游意义不大,因为孩子没有永久性的记忆。抛开其他的事不说,我觉得孩子记不住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没让孩子真正参与到其中来,没有人让孩子真正参与到其中来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大人认为孩子还小还不懂事。(其实,总不参与那就总也不懂事)我也遇到过特别多的父母带孩子旅游时每到景点必讲,但那种感觉,更多的象是在教育,尤其是那种看到什么都不停地讲的家长,我觉得这样的家长时时处处都在体现着自己的强势地位,因为,我很少看到孩子认真地听家长那样耐心细致不厌其烦的讲解。同时我还发现,越大的孩子似乎问题越少越麻木似的。
三月是很小,但三月一直是个“问题孩子”,走到哪里都不停地问,昨天到我出生地,在大伯家的仓房里,问得我口干舌燥、腰酸背疼。那屋子里放着各种各样农村用到的工具,包括打米机、秤、电焊用的机器和各种农具等,还有各种植物种子,屋子里东西多,就是没地方坐。明明是去探亲的,可我差不多用了一半的时间呆在那间仓房里。
我经常看到前述所提到的家长不停地讲而孩子不耐烦地听,那孩子巴不得家长赶快讲完好去忙自己感兴趣的事。同时,我还发现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很多小孩子的家长也特别愿意讲,孩子由于太小还不懂尊重父母之道,所以,经常能看到孩子专心致志地玩,而家长,专心致志地讲。我每次看到这种情形都会很容易联想到学校课堂上老师的“填鸭”,所以,在我看来,这也是简单的纯粹的“填鸭式教育”。
其实,我也经常主动给女儿讲我们遇到的事,但我自认为我知道孩子的兴趣点,她平时感兴趣的东西我会提醒她给她讲。还有就是平时会积攒一些问题,比如现在就积攒的“补丁”(还有两个,一时想不起来,但看到时一般我会想起的)问题,虽然她明白了意思,但没见过真的,所以总把一些布上拼成块的图案叫补丁,等我见到补丁时我再给她看着详细讲。
我从不强迫女儿听我讲问题,也从不给女儿讲她不感兴趣的问题。这就象旅游,直到现在,我也主要带女儿去一些自然风景区,因为我相信还不到她对人文历史感兴趣的时候。我了解到有些家长爱带孩子去那些地方,花了钱受了罪,都是想孩子学到一些东西回来写篇作文等,如果没达到目的就会感到失望。
顺其自然,在这点上也应该尊从孩子的这一养育规律。我认为,多带孩子走一些地方经历一些事情,让孩子多提出一些问题,这对孩子对成人来说都是一件令人很向上的事,毕竟孩子更愿意详细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在平时呢,我认为,尊重孩子就应该把孩子当成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当成自己的家人来对待。我最反对一些父母关系不合,然后掖着藏着怕孩子知道,等孩子考上大学后再告诉孩子。我曾经听过类似的一个故事非常有讽刺意义,一对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隐藏了6年离婚的事实,也就是说他们在孩子面前装了6年,同时,孩子也装了6年,因为没多久孩子就在无意中知道父母离婚了。最后,孩子考上大学后父母才说出真相,孩子此时也才告诉父母真相,那就是她早就知道了。我一直无法理解这样的父母,貌合神离的婚姻对孩子的成长真的有意义吗?这样是否从一开始就在培养孩子的虚荣心?离异本身不是什么不得了的事,古今中外都有,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为什么家长们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接受不了呢?我弟弟曾经的同学,在入学后第一次的班级活动中介绍自己时,就直说自己父母离异,他姓亲生父亲的姓,监护人那一栏的父亲与自己姓氏不同是因为他只是养父而已。这个学生一直在班上快乐地生活着,在他的身上看不出来父母离异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有的学生却总是逃避此事,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怕是其父母也习惯于逃避。
尊重孩子,把适合孩子年龄的该让孩子承受的或了解的或需要孩子提出建议的事情都告诉他,都由他来承受,父母不代劳不包办不强迫,让孩子真正参与到自己的生活中来(而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这需要从点滴小事做起。
(最后,请个别博友,尤其是那些没有申请新浪博客的匿名网友明白,为了表达清楚个人观点,本人举了很多夸奖自己批评别人的例子,似乎不这么写我也表达不清楚,但无意伤害任何一个读者。请勿对号入座,请勿乱泄私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