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亲子育儿经怀抱健康聪明正视短暂分离 |
请继续支持新浪亲子博客
传统观念认为新生儿不能抱,抱久了易形成抱癖,对大人和小孩都没什么好处,其实现在也有不少人提倡孩子要少抱。针对抱与不抱,我想起我那没文化的妈妈的说的一句话。我说现在的孩子聪明,妈妈则回答:“过去大人都忙着种地,孩子躺在床上望天,其他什么都看不到,也没人管,现在的孩子却是在大人怀抱里长大,见多识广,当然聪明了!”是啊,抱着的孩子得到的关爱多看到的事物多,躺着的孩子光看天花板、房顶,缺乏神经发育必需的各种丰富的刺激,同时,心理上也容易陷入孤单。
根据我带孩子的经历,我认为,怀抱对孩子的成长有两大促进作用:
一、给孩子心理上以安全感
抱的行为就是把婴儿的整个身体紧紧地搂在怀里,保护着他的安全。对婴儿来说,有母亲在自己的身边保护着,就感到十分安心。我经常想,当孩子从我们身体离开的霎那,从脐带剪断的霎那,孩子的内心一定是孤单无助的,他们离开了自己赖以生存的“海洋”,他们得自己亲自面对这个陌生的世界,而此时,他们因为太小而没有丝毫的自助能力。对于他们来说,母亲就是一切。所以,母亲的呵护才能稳定他们的情绪,至于他人的存在与否对他(她)都无关紧要。就在我们的孩子孤单无助的时刻,曾经与他(她)连为一体的母亲将其抱在怀里,孩子又重新感受到母爱,又能听到那熟悉的心跳——这对孩子来说,不止是莫大的安慰,更是生存下去的可能!
当我们把孩子抱在怀里时,我们也不要当他(她)什么都不懂。我们不仅要抱,还要同他说。当然我们的孩子也许不能理解“我爱你”、“你真是个漂亮的宝贝”、“今天的阳光真是灿烂”这些话的含义,但我坚持认为他们能听到我们说话的节奏和音调,更重要的是他们能体会到我们这些母亲的心情。
到了六个月以后,婴儿会逐渐地开始认生。母亲和婴儿的关系密切是认生的原因。因为,此时婴儿对母亲产生了强烈的爱有依恋,对其他的人就表示拒绝。所以,婴儿认生就意味着他的心中已形成了诚挚的爱心。有的人以为孩子认生是坏事,其实这恰恰说时了孩子对母亲已经有意识地产生了感情这个道理——这是让人兴奋的事情。尽管女儿快21个月了,可每当她特别要求我为她做些什么时,我总是开玩笑说她真有孝心。尽管麻烦尽管累,但是,能够感受到女儿对我的需要与依赖让我备感幸福。
一般生长在大家庭的婴儿不太认生。因为在他与特定的人产生情感之前,有许多机会可同各种人物接触,当然这不会影响母子关系。因此,抱小孩不仅触促进婴儿感觉能力的发育,而且还能培养他的爱心。
婴幼儿时期是为培养人类之间的信赖关系打基础的时候。假如自己没有切身感觉到爱,就不可能去爱他人。所以,为了培养婴儿的爱心,希望母亲多抱抱自己的孩子,多多地疼爱他们。
试想,如果宝宝一出生就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恐惧感,那宝宝以后还怎么能相信这个世界?如果宝宝一出生就享受不到他渴望的爱抚,那宝宝以后怎么会有能力去爱别人?
二、能促进智力发育
正如我妈妈所说的,躺着的孩子只能“望天”,而孩子头上的“天”色调单一、简单乏味,婴儿的智力发育是要通过外界的不断刺激而进行的,刺激越丰富,越是能促进智力的发育。
其实前几个月的婴儿清醒时间并不太多,但是随着月龄的增长孩子睡眠逐渐减少,清醒时间越来越多。我遇到有的母亲说自己的孩子很“懂事”,因为自己躺在床上都可以玩一两个小时。我却认为这时间是被白白地浪费掉了,清醒着的孩子妈妈可以抱起来同孩子说说话(当然,也可以让孩子躺在床上逗他玩),或拿玩具逗孩子玩——这都有助于智力的发育。女儿从医院回家后我就经常抱着她,有时她睡了我都舍不得放下。她清醒时我尽量把她立起来坐在我怀里,拿玩具逗她或者跟她“聊天”,外出时让她坐在我的手上,脸朝外,我另外一只手搂住她的腹部和胸部之间,这样她就可以尽情地观看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了。在外面,边走我边给她讲我们看到的事物,所以三月很早就认识了狗、猫和鸽子。她8个多月时就会喊狗为“小狗狗”,9个多月时就可以学狗叫了——如果没有外界信息的不断刺激三月不可能那么早就会喊狗学狗叫的。
此外,得到太少怀抱的婴儿从小情绪不稳定,睡眠质量也会因此下降。得到足够爱与关心的孩子才能睡得踏实,睡得踏实的孩子的身心尤其是大脑才有可能得到良好的发育。
其实,自我和三月从医院回来后我就经常抱她,由于我剖宫产时采用的是竖切法,那时伤口特别疼,不敢坐着抱,我就跪着抱。我当时还没想到如上所说的那些道理,我只是想抱着她,抱着这个从我身体里出来的小人儿,抱着她我心情会好些(坐月子时心情很不好,经常有一种无助又无奈的感觉袭上心头)。慢慢地,我发现只要抱着她她就高兴,她睡的觉也会多一些沉一些。索性就天天抱她,当然除了夜里睡觉和白天长时间睡觉。尽管我们抱的动作束缚了宝宝的四肢,宝宝应该是不舒服的,但是,任何妈妈都会发现,宝宝很享受被他人抱在怀里,尤其是母亲。
有人担心,是否会养成婴儿老想要人抱的习惯。完全没有担心的必要,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在我们怀抱里的时间会越来越少。小的时候我们多抱,6个月后逐渐减少,到了三、四岁时,只偶尔抱抱而已了。现在女儿三月已经快21个月了,除了外出嫌她走路慢我会背一会儿抱一会儿外,其他时间她并不象过去那样需要我的怀抱了。其实,有时我会有失落感,所以在讲故事时,我经常要求她坐在我腿上后我给她讲,这是因为我还想继续享受她在我怀里的幸福感觉。所以,我认为,大家的担心是不必要的。
这几天我也正在看孙瑞雪的《爱和自由》,下面的一段话我非常认同:
许多父母可能有一个感觉,:母亲越爱孩子,孩子就越恋她。不是的,我的理解是,越爱孩子的父母,孩子也就越不依恋父母。因为很多经验告诉他,他母亲是爱他的。这个经验同时也告诉他,父母只是暂时离开,那种持久的爱的行为使孩子自己得出,不管父母到哪里,爱是稳定不变的。所以在陌生的环境中,这种孩子更容易产生安全感,适应环境更快,更容易得出自己的经验,而不是别人教给的。原因是他已经建立了安全感,有了这个基础他也容易对别人建立安全感。
在看到《爱和自由》里的这段话以前我一直很迷惑:女儿是我和姥姥亲手带大的,现在主要是我一人在带,她也非常依恋她的爸爸。可是,为什么在她离开家或我离开家或姥姥离开家时,她能很平静地跟我们道“再见”,而不是如某些孩子那样大哭大闹?看过这段话我才明白,女儿从小得到的爱太多,所以她对这个世界对周围的人有安全感,所以她不会哭哭啼啼地来面对短暂地离别。
三月其实不止是我抱大的,还是跟我一个被窝睡大的,也是被我亲大的,但她并没有因此对我产生依赖,她可以跟保姆一起睡觉,也可以由爸爸哄着睡,1岁5个月时就能正视与我的分离,我去上班或她去上学她都会主动与我告别,基本上没有哭闹过。三月爸爸不在重庆工作,每月回家三四次,每次回家又离开时,三月都会对着爸爸说N个“爸爸不去上班”,可最后做通她思想工作后她都会边摆手边跟爸爸说“再见”,绝不会因为阻止不了爸爸的离开而哭闹。
女儿还不足21个月,就在我写下此文的时刻,女儿抱着她的毛绒狗对姥姥说:“狗狗好幸福!”我在想,这么小的孩子的内心也知道怀抱中的宝宝是幸福的。
三月的性格也很温和,爱笑,整天都是一副阳光灿烂的样子,我想这可能与她得到太多的拥抱和爱抚不无关系吧——这至少是身心健康发育的一个表现,而健康发育的一个前提就是她从小得到了足够的爱。
多抱抱吧!宝宝就这点要求,尽力地满足吧!
温馨小贴士:我长期右臂抱女儿,并且女儿在1岁半前都是我一人带着外出游玩的,所以累出了“肩周炎”——这本来是可以避免的。所以提醒妈妈们一定要换手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