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村野须生
村野须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07,640
  • 关注人气:28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呼五音新释

(2008-08-27 12:28:56)
标签:

杂谈

分类: 京剧发声方法

   四呼、五音新释

                                      张 新

 

    我国古代关于声乐技巧与歌唱艺术的论述散见于各类文献之中,较为集中的专论仅自宋元始。

    宋人沈括称:“字则有喉、唇、齿、舌等音不同,当使字字举本皆轻圆,悉融入声中。令转换处无磊块,此谓‘声中无字’,古人谓之如惯珠,今谓之善过度是也。”

    元人燕南芝菴在总结了宋、元两代演唱实践的基础上,撰有《唱论》,并提出“声要圆熟,腔要徹满”。他说:“歌之节奏:停声,待拍,偷吹,拽棒,字真,句笃,依腔,贴调。凡歌一声,声有四节:起末,过度,搵簪,攧落。凡歌一句,声韵有一声平,一声背,一声圆。声要圆熟,腔要徹满”。但演唱者何以使其歌声“圆熟”,怎么才能“转换处无磊块”却无详论。至徐大椿《乐府传声》,才首次明确地从发声原理上归纳出了“四呼”“五音”的声乐技巧与歌唱艺术理论。至今,这一理论仍对专业声乐训练和歌唱艺术有着许多值得借鉴的作用。

    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提出的“四呼”,即:“开、齐、撮、合,谓之四呼。此读字之口法也。开口谓之开,其用力在喉。齐齿谓之齐,其用力在齿。撮口谓之撮,其用力在唇。合口谓之合,其用力在满口”。

    由此看来,把“四呼”理解为根据歌词不同的发声,演唱时所形成不同的口腔开口度似无大错,而“读字之口法”则可理解为歌唱中的“声”。但如何才能正确地理解“用力在喉”,“用力在齿”,“用力在唇”,“用力在满口”,并有效地掌握“开,齐,撮,合”“四呼”?显然文字表述有一定的抽象性和不确定性。但从语音学角度看,“四呼”其实就是现代语音系统中的元音。如:一呼(“开”):a 、o、 e为元音之开口呼,“a”为喉音,用力在喉,发音时下巴放下,口腔打开,舌放平。二呼(“齐”):i为元音之齐齿呼,“i”为齿音,用力在齿,发音时嘴唇、两颊向两侧拉开,头平放,上齿微露,嘴唇自然放松贴在上下牙齿周围,声音饱满、洪亮。口腔横向微开,提笑肌,舌头平伸、舌头抵下齿、舌面稍抬,软腭收提,声音明亮、坚挺。三呼(“撮”):ü为元音之撮口呼,“ü”为撮音,用力在唇,发声时嘴唇和两颊向前撮口成小圆形,如发“ü”母音状,舌头前伸,软腭收提,有鼻腔共鸣感,声音集中、明亮。四呼(“合”):u为元音之合口呼,“u”为合音,用力在满口,发声时嘴唇和两颊向前撮口成小圆形,舌头成凹形稍抬起后缩,如吹灰状,声音集中位置较高,有鼻腔共鸣感,音质稍暗。

    依此类推,所谓“喉、舌、齿、牙、唇,谓之五音。此审字之法也。声出于喉为喉,出于舌为舌,出于齿为齿,出于牙为牙,出于唇为唇”的所谓“五音”,实际上就是现代语音系统中的辅音,以及这些辅音在口腔中的五个受阻部位。而与“四呼”中提出的“读字之口法”形成对立统一关系的“审字之法”(“五音”),则可理解为是歌唱中的“音”或“音色”,“音质”。用今天的声乐专业术语来解释,就是要使嗓音获得共鸣,力求达到“脑袋是空的,喉是满的,胸是宽的,腰是紧的”的发声状态。

    因此,我们可将“四呼”与“五音”概括如下:

    (一)“四呼”与元音:1,a、o、e;  2,I;  3,ü;  4,u

    (二)“五音”与辅音:

      1, g、k、h

      2, d、t、n、l

      3, zh、 ch 、sh 、z 、c 、s 、r

      4, j 、q、 x

      5, b 、p 、m、 f

    这样的话,我们对于“四呼”中“用力在喉”、“用力在齿”、“用力在唇”、“用力在满口”,以及“五音”中提出的“声出于喉为喉”、“出于舌为舌”、“出于齿为齿”、“出于牙为牙”、“出于唇为唇”的文字表述将通过语音学而具体化、明确化。比如:“歌”字的辅音为喉音“g”,发音着力点在喉部位。 “东”字的辅音为舌音“d”,发音着力点在舌部位。“西”字的辅音为牙音“x”,发音着力点在牙部位。“梦”字的辅音为唇音“m”,发音着力点在唇部位。“中”字的辅音为齿音“zh”,发音着力点在齿部位。

    在现代声乐教学中,通常是利用不同的元音做发声练习,以致达到声音的完美统一。例如:低声区发声练习一般以a元音为主,它开口度最大,对初学声乐的学生来说,a 元音舌位低,通过打哈欠和叹气练习,很容易使学生体会到声腔与气息的关系。中声区的元音发声练习一般以o元音为主,这一练习相当重要,因为中声区以口咽腔共鸣为主,在人的三个主要共鸣腔体(胸腔、口咽腔和头腔)中,可改变的腔体只有口咽腔。不仅如此,口腔除了“打开喉咙,喉位下沉,向下挡气”以形成一定腔体外,还是连接头腔共鸣与胸腔共鸣的通道,是实现三个共鸣腔体音色有机统一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咬字、吐字的部位,其重要性可想而知。高声区的元音训练一般以u为主,u是“掩盖”的元音,它容易使歌唱者的声音进入“面罩”。歌唱者利用低、中、高声区的a、o、u 三个元音进行发声练习,容易使各声区获得统一、气息上下贯通,最终实现具有“U音管”腔体发出的混声,并把这个混声送到 ü元音的位置,使歌者获得头腔共鸣。

    从现代语音学的元音舌位图可以看到,“四呼”的五个元音a、o 、e 、í 、u 、ü 的舌位不同。由于元音舌位的不同,口腔的大小也产生差异。发a元音时,舌位低,口腔开口度最大;发e、o元音时,舌位在中部,口腔开口度中等;发u元音时,由于u元音是舌后圆唇元音,所以其后咽腔空间大、舌位高,口腔开口度小;发i 、ü元音时,由于i、ü元音是舌前唇元音,所以其后咽腔空间小、舌位高,口腔开口度小。

    那么,应该如何处理李渔《闲情偶寄》中提出的歌唱中语言的“善过度”问题,从而做到“声中有字,字中有声”呢?明代沈宠绥在《字头辩解》中对此有精辟的论述。他认为:

    “字端一点锋芒,见乎隐、显呼微,为时曾不容瞬。使心浮气满者听之,几莫辨其有无。则字头者,宁与字疣同语哉。盖字疣之音,添出字外,而字头之音,隐伏字中……”其所论不突出字头,即沈括所谓“转换处无磊块”。从现代语音学的角度分析,就是说歌唱时应做到辅音短促、元音饱满。“五音”是通过气息在口腔不同部位的受阻来辨别字音的,而“四呼”则通过口腔中舌位的高低来决定不同的腔体进而使声音传得更远。它们互为依托、共同完成完美歌唱艺术的建构。燕南芝庵提出的“声要圆熟,腔要徹满”,强调歌唱时不仅要“五音”清楚,而且要“四呼”连贯,正好反映了元音与辅音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如果只强调“腔满”而“声不圆熟”,则声音听起来虽然丰满、上下通畅,但却听不清歌唱的内容,自然不能够很好地表达歌中的情感。反之,字虽然唱得清晰,但声音不圆润,也失去了歌唱的意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中国传统声乐理论中,徐大椿提出的“四呼“、“五音”,是首次将声乐技巧与演唱艺术中的“声”与“音”的关系,以及音乐与语言的关系进行系统化总结的理论。这一理论为后世理论家进一步系统化、完善化,对我国古代声乐理论的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嗓音科学家文纳在《歌唱:机理与技巧》中的“掩盖的概念”一章中提到:“加西亚建议学生们以各种音色色调来唱所有元音。在从明亮过渡到暗的元音中他列出了下表:A接近o;E接近法语中的eu;I接近法语中的u;O接近意大利语中的u”。加西亚利用元音之间的相互变化来达到声音音色的统一,这不仅与“四呼”“五音”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与元明两代散见于各种文献中所提及的声乐技巧,如元人燕南芝庵的“唱论”、明人魏良辅的“腔纯”都有着十分相似之处。可见,进一步系统地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整理,挖掘有关声乐技巧与演唱艺术理论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作者简介:(1963-),男,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副教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