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克尼克来江边

20年前看北京人艺的《天下第一楼》,台上宫里的“大执事”在烤鸭店与人闲聊时不忘透露几句已经逊位的宣统的事情:“皇上前些日子召见了西洋博士--胡适,胡博士吟诵了他的一首七言--绝句,‘匹克-尼克-来-江边......’”摇头晃脑,一唱三叹,可发一噱。
胡博士这首诗,收录在《尝试集》,也算留在了新文学史上,却一直受到新旧人士的冷嘲热讽。新文化的急先锋觉得尚未摆脱旧框架,旧派文人却认为“洋泾浜”入诗不等大雅之堂。其实胡博士这样写法,倒是贴切。作者大约1916年前后在美国留学时一次“picnic”之后写的“旧体新诗”,而“picnic”这玩意,倒真的是中华传统,“古已有之”。其来源,据说和“寒食”有关,算来也有两千多年历史了。
天地之间,可以“picnic”的地方比比皆是,而胡博士却选择了“来江边”,在水之滨,或许更见情趣与传统。大唐盛世,“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千年之后,还令人神往。
记忆里最早的“匹克尼克”,是高中时代,班主任徐先生带我们几个骑自行车到太湖边,把馄饨皮包上肉馅然后放入临时搭建的灶台上用捡来的柴禾煮熟之后大快朵颐,餐后还下湖游了泳——那时的湖水还很清爽。
在杭州上学时,大一新生总热衷于搞活动,而“picnic”总是首选。曲院风荷有专门的“密林野炊区”,是在西湖与西山路(如今叫什么“杨公堤”)之间,如此湖光山色,也可以算一份了。相比西湖,俞曲园笔下“重重叠叠山,高高低低树,弯弯曲曲路,叮丁冬咚泉”的九溪就更显得野趣了,也更适合“picnic”,还是在水边,但溪水似乎比江水更适合“picnic”。
前年秋天,内外交困焦头烂额的时候,朋友把我和女儿到一个水库边,然后他们从后备箱里往外搬东西,原来他们精心准备了一次野外烧烤,这是女儿的第一次“匹克尼克”。
今天寒食,适合找个水边的地方“picnic”,只是禁烟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