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向若轩
向若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77,981
  • 关注人气:27,3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想·我写·我说:实写与虚写

(2009-07-25 03:11:06)
标签:

作文教学

教育

分类: 写作探路

我想·我写·我说:实写与虚写 我想·我写·我说
哦,天哪!
十三 实写与虚写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人的联想是无时不在发生的,即使睡梦中,一些潜意识也依然在蹦跳、组合,给我们创作出一幅又一幅美丽的、惊险的、喜悦的、酸楚的现实或者超现实画面。正因如此,我们看到眼前的人、事、物就必然会产生联想,想到过去,想到未来,想到我们意念中和梦中出现过的一些东西。如果说眼前的一切是实的,而由眼前的人、事、物引出的那些联想则属于虚的。人的思维大多是虚实掺杂的,思维的结果也必然是虚实结合的,因此,如果有人说“我的文章都是写实的”,我一定不会相信,因为不符合思维规律。文章只有虚实结合,读起来才有韵味。
    我们来比较两首小诗吧。古代有个叫张打油的写过一首写雪的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这首诗在描绘雪景上,不可谓不细腻生动,但是它落笔于雪、指向于雪,只有眼前的景物,因而不能给我们带来对人生的思考,如果把它平移到写人,就是指向“人行”,属于较浅层次的立意,人们将其称为“打油诗”大概就是这个原因。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就不仅雪景写得生动形象,还表达了作者孤寂的心情和特立独行的品格,其立意就比打油诗要深刻,内涵要丰富。如果你是个爱思考的人,读到柳诗就一定会问:冰封的江水里,鱼还会吃东西吗?那个老头儿是不是馋疯了,一定要在这样的时刻一个人去钓鱼?这看似不会读诗的问题,恰恰指向了问题的实质——这幅雪钓图是实的还是虚的。如果联系起柳宗元所处的时代,联系到他和他的朋友在官场上的遭遇,我们就很容易解释这些看似不合理的地方:作者不过是借雪钓图来表达自己的处境和心境而已,诗中的一切是现实生活的虚化。
    古人不论是写诗还是作文,都特别讲究“意境”。所谓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分开来讲,“意”即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即指诗中所描绘的具体的生活画面。我们前面讲由生活到文章要通过“心”的过滤、萃取、着色,其实也是意境的创造过程。
    张打油和柳宗元的诗之所以有差距,就在于前者只有“境”而缺少“意”,后者则是二者的有机搭配,有“境”也有“意”。这个例子还告诉我们,相同的生活画面可以传递出不同的思想感情,这些都是由实入虚造成的。相反的,同样的思想感情,还可以用不同的生活画面来表达。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歌借助落日、黄河这样雄浑画面的描写,表达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而同样的道理,冰心老人则说:“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如果说前两首诗是“境”近“意”异,那么后两首诗则是“境”异“意”近。从我们对“意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一篇文章的优劣高低,关键在于文章的“境”与“意”之间的搭配关系是否相称,也就是虚实搭配是否得当。
    虚实关系从写作方面讲是“意境”的创造问题,如果我们再从阅读角度考虑,还涉及我们所写的东西能够引起读者什么样的联想和想象——通过作者的文字,让读者产生丰富的再创造,是每一个写作的人追求的目标。可以这样说,作者写下的文字是实的,而引发读者思维、思想、感情的变化是虚的。虽然作者无法左右读者的大脑,但在写作过程中可以预测读者看了文章会有怎样的反应。
    如何把虚实关系落实到写作中,是一个永远无法穷尽的问题。下面举几个例子,给朋友们提供一点探索的思路。
    1、假设情境: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是有一定背景的,在生活原态的背景下,可能不容易看出其中包含的意义,如果我们给它假设一个新的背景,它的特征就会显露出来。例如,我们今天读《论语》会感到语言上有很多障碍,但这障碍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可以这样来更换背景,形成一个假设的情境:一天,我们正在诵读《论语》,觉得有很多地方不好理解。老师把我们带回到孔子生活的年代,让我们去听仲尼先生讲学。天哪,我们连他说的是什么话都听不懂,哪里还能弄明白他讲的是什么内容!时代在发展,人的生活内容和思考的问题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如果我们僵化地理解古人的言论,那该是一件多么荒唐的事啊!……这种把事件发展的场景加以虚化的方法,必须根据要凸显的关键要素来决定假设场景的内容和特点。比如让街头的疯人在夏天穿上棉衣,在冬天穿上单衣,一可以显示其疯,二可以表现作者对其态度和情感。
    2、梦境幻觉:有一些东西在现实生活中不好直接表达,这时我们可以借助梦境或者幻想进行变形处理,这样的处理可以突破现实的各种限制,变得自由而灵活。例如阿Q对革命是怎么理解的呢?用直描太僵死,用对话太直露,用故事太繁琐,于是鲁迅先生写了阿Q一个荒诞的梦,从他的梦里我们清晰地看到他对革命的要求:经济的、政治的、爱情的,无不穷形尽相。幻觉和梦境的作用差不多,不过是人物没有睡着罢了。借助人物思维的跳跃,我们可以把许多东西重新组合,比如死去的人复生,过去的事情穿插再现。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就让刘和珍“始终微笑着,态度很和蔼”的形象反复出现,以增强作者对她的追念和对现实进行批判的效果。《红楼梦》里“太虚幻境”的描写更是将这种变形发挥得淋漓尽致。
    3、时空跳转:现实生活中,事件的发展总是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但在文学作品中就不必按照时空顺序一点一点走过来,我们可以让人物或事件由眼前跳回过去或者跳向未来,也可以从某个特殊的时段展开,然后再进行组接,这很像电影的蒙太奇手法。鲁迅的小说《祝福》就是从最后一次见到祥林嫂开始的,然后再回溯她前两次在鲁镇出现的场景,目的是加强小说的悲剧气氛,同时也给我们造成了悬念。
    4、虚拟延伸:有时事件已经结束,但是为了达到独特的表达效果,我们可以通过虚拟让它继续发展,从而充分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使读者从中看到作者的用意,产生强烈的震憾。最典型的莫过于《孔雀东南飞》,两个主人公都已经死去,故事至此可以打住,但作者没有就此停笔,而是让他们化作一对鸳鸯鸟日日夜夜地相向和鸣。是表达彼此的爱恋,还是表达对那个社会的控诉?或许兼而有之。让人觉得无尽的情绪在这和鸣声中越来越浓。
    5、事件重接:就是让两个完整的故事重新组接,进而产生不同的结果,以此来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这种方法最经典的是刘以鬯的《打错了》,没有那个打错的电话,主人公和一个老妇人、一个小女孩一起被车轧成肉酱,而接了一个打错的电话,就变成了主人公看到一个老妇人和一个小女孩一起被车轧成肉酱,这种荒诞的手法让人不能不对生活中的一些偶然事件进行反思。
    处理虚实关系的方法远远不止这几种。可以说稍微有一些写作经验的人,都不会将生活像记流水帐一样平铺直叙下来,问题在于作者是否意识到虚实结合问题,是否自觉地运用这些手法,这是写作由自发状态向自觉状态转变的一个标志。
    [我写]小乌龟的眼神
    朋友送给我一只小乌龟,有巴掌那么大。据说当初是为了让孩子观察它的生活习性买的,可是为什么不想养了,他没说。我不想要,不知道怎么伺候它。朋友说你不要让我把它放哪儿呢?是哦,这小东西是从哪里弄来的,没人知道。现在这环境放到哪里能让人放心?万一不慎放错了地方,不是白白让它搭上一条性命?虽然呆在缸子里不如“曳尾涂中”那般自由自在,毕竟还可以活命,要是因为想给它自由而让它死于非命,岂不是好心办了坏事?于是只好接过来。
    养了一段时间,觉得这小东西其实还蛮省心的,不像热带鱼对温度、水质要求那么高,也不像小鸟那样天天唠叨个不停,更不像小狗那样要人天天领着去散步,它只是一声不响地趴在缸子里,连吃都不要多少。唯一要做的事,似乎就是给它洗澡。每次给它洗澡,看着它缓缓地伸出四肢,脑袋却不停地往里缩,就忍不住想笑:你说你那小小的壳哪里能保护得了你的生命?再说了,如果想取你性命,又何须割你的头呢?——小动物有时就是这么有趣,自以为很聪明的一个举动,在人看来却荒唐可笑。
    洗澡以后,它一定感到舒服极了。这是我的推测,因为一向默无声息的家伙竟然也会伸出头来四处打量,然后沿着缸壁奋力攀爬,似乎想逃离这个逼仄的空间。说真的,我对生物的了解实在是太少了,我不知道它的眼睛是否也和人类的眼睛一样,更不知道我在它的眼里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我是它的主人,只有我可以左右它的命运,而不是相反。
    观察时间久了,又觉得并不是这样。每当缸子里的水有些混浊,它总是把头露出水面,双眼似睁非睁,那意思,这水都这样了怎么还不换!上个星期你就忘了给我洗澡,是不是这个星期还要将就过去呀?我非常不喜欢它这样的神态,它总让我觉得亏欠了它什么。我亏欠了它什么呢?它不说话,我当然无从知晓。但那眼神是那样明白地告诉我,仅仅让它活下来是远远不够的,让它活下来就该承担起让它活下来的义务。——我终于明白朋友为什么一定要把它送给我或者其他什么人了,他完全是被这种不屑的、不满的眼神给逼的。
    然而洗过澡以后,它的眼神就完全不同了。它从清澈的水里伸出头来,眼睛完全睁开了,由于水的清洗,眼神显得特别透明、有神,几乎把所有的快乐都凝聚在眼神里了。有时它还会眨一下眼睛,把头微微地侧转一下,仿佛在打量这究竟是个什么世界。这让我在欣喜的同时又生出许多愧疚:这是一间普普通通的民居,既没有豪华的装饰,也没有鲜亮的家具,甚至有时由于工作太忙还显得有点混乱。是的,这样的人家是不配养什么宠物的,何况还是一只历史悠久的乌龟,它的祖先可是决定过人类的命运的呢。让我不安的另一个原因是,不知道它在进入寻常百姓家以前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是不是会觉得现在的处境大不如前?想了很久,终于得出一个结论,就算是水晶宫殿,又怎么能跟它的水府神洞相比呢?那里即使再破旧,也还是它的家,在这里它有的不过是孤独罢了。
    我终于经受不住它的逼视,暗暗在心里许下一个诺言:先委屈一阵子,等我有了空闲一定带你出去散散步,让你了解一下现实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这样或许你就能理解为什么朋友要把你送给我,为什么我不能给你一只宽敞的鱼缸让你自由自在地在里面散步,让你和很多同类一起开舞会。当然了,时间应该由我来定——白天让我带着一只小乌龟去散步,人家不是要骂我穷烧包?只有晚上,最好连月光也不要。还有,地点也要有限制,只能去和我家差不多的人家,否则连你也要心生自卑的,要知道,现在人家和人家的差距绝不亚于龙宫神殿与渠沟泥潭。
    我不知道小乌龟是不是明白了我的心思,眼神渐渐黯淡了逼人的光,变得柔和而宽容。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乌龟毕竟是乌龟,总是有些灵异的,什么样的人情世态它都能洞察,当然也应该能理解它自己现在的处境。
    [我说]写观察类的文章最容易写成一块死面饼,把所见所闻一二三四地记下来,如何实而虚之,是我在写这篇小文字时候着力解决的问题。大家看到“所见所闻”,很自然地就会想到“所感”,没错,“所见所闻”是实写,而“所感”则是由实入虚。学生作文经常处理不好的地方是,写观察和写感想分成两大块,或者写实部分太重,写虚部分草草了事,从而导致文章油水分家或者头重脚轻。我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把看到的和想到的随时联系起来,也就是把小乌龟眼神的变化和我对它眼神内涵的猜测结合起来。我不敢去攀附古人所说的“虚实相生”,但虚实结合还是做到了的。
    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是我们一直在进行的事情,而由感受走向感悟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如果我们想从生活事件中提炼出文章来,就必须有“由实入虚”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
                                                         2009.7.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