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云无心45
云无心45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773,071
  • 关注人气:16,6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八卦甜蜜素

(2015-07-23 21:21:17)
标签:

杂谈

关心食品安全的人应该对甜蜜素都不陌生。食监或者质检部门公布的不合格食品名单中,经常有“甜蜜素超标”的品种。为什么常有“甜蜜素超标”,却少有其他甜味剂超标的报道呢?我们从甜蜜素的历史八卦说起。

跟其他几种主要的甜味剂一样,甜蜜素的发现是严重违反实验室规范的结果。1937年,一位叫麦克尔·斯维的学生在美国伊利洛伊大学读博士,研究一种退烧药的合成。不知道是当时的实验室管理不规范,还是他吊儿郎当,总之是他经常边抽烟边做实验。有一天,他把点着的烟放在实验台上,拿起来抽的时候手指扫过了嘴唇,发现手指很甜。然后,他找出了这甜味来自于一种叫做“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的物质。在翻译成中文的时候,人们给了它一个优美的名字“甜蜜素”。

1939年,麦克尔·斯维获得了甜蜜素的专利。虽然做实验吊儿郎当,他还是如愿获得了博士学位,之后进入了杜邦公司,而甜蜜素的专利也被杜邦收购。不过,还没有进行商业开发,杜邦又把专利转卖给了雅培。雅培做了一些研究,打算用它来掩盖一些药物的苦味,并且在1950年提交了新药申请。

甜蜜素的春天开始于1951年,美国政府批准了它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此前,市场上只有一种甜味剂——糖精。虽然糖精的甜度可达蔗糖的300倍以上,但它的甜味不纯正,回口有一些苦。甜蜜素其实还不如糖精,甜味只有蔗糖的3050倍,回口同样有苦味。不过有趣的是,如果把10份甜蜜素跟1份糖精混合,那么各自的回口苦味都消失了。这一特性让甜蜜素有了立足之地,再加上它价格便宜量又足,还能耐高温,在食品市场上也就颇有吸引力。1958年,甜蜜素被FDA给予了GRAS的分类,意为“一般认为安全”,意味着FDA对其安全性完全放心。到1960年,甜蜜素成了无糖饮料的宠儿。

危机 出现在1966年,有研究发现它在肠道内可以被细菌转化成环己胺,而高剂量的环己胺具有慢性毒性。这一发现为甜蜜素的命运蒙上阴影,而1969年的另一项研究则把它打入打入深渊——用甜蜜素和糖精按101混合喂养的240只大鼠中,有8只出现了膀胱癌。美国在1958年通过了一个“德莱尼修正案”,规定不能批准任何致癌物用于食品中。甜蜜素成了第一个撞到这个法案枪口上的倒霉鬼。这项大鼠实验一出,公众哗然,随即FDA在当年10月开始禁用甜蜜素。

雅培并不服,他们宣称自己做了实验,无法重复1969年那项致癌研究的结果。1973年,他们向FDA申请解禁甜蜜素。FDA拖拖拉拉地进行审查,到1980年驳回了这一申请。而雅培联合美国卡路里控制委员会,在1982年再次提交解禁申请。此后,FDA发布评估结果,说目前证据不支持甜蜜素对老鼠的致癌性,但也没有批准解禁申请。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雅培没有继续推动解禁,FDA也不了了之——反正现在有了其他性能更优越的甜味剂,即便解禁了,“钱途”也不看好,大概雅培和FDA也就都没有兴趣去为它花费精力。

其实,那项致癌研究中甜蜜素和糖精的用量非常大,相当于一个人每天喝350罐无糖可乐。不过按照制定安全标准的常规——除以一个100个安全系数才推广到人身上,那么这个量也就不能忽略。其他研究不能重复这个结果,所以雅培的主张还要更有力一些。尤其是后来发现,大剂量的糖精会增加老鼠的膀胱癌,是因为老鼠的尿液组成特殊,而那一致癌机理在人体中不存在——考虑到1969年的那项大鼠致癌实验中,用的是甜蜜素和糖精混合物,甜蜜素被“冤枉”的可能性也就相当大。

目前,全球有几十个国家批准使用甜蜜素作为甜味剂。国际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制定的的安全标准是每天每公斤体重不超过11毫克——对于一个60公斤的成年人,相当于2030克蔗糖产生的甜度。饮料要达到普通人喜欢的甜度,需要10%左右的蔗糖。也就是说,单独使用甜蜜素来获得足够的甜度,一瓶饮料的量就超过“安全限量”了。在国家标准中,食用量大的食品比如饮料、罐头、果冻等,使用限量是每公斤0.65克,这个量远远不够甜,还需要加其他甜味剂或者糖。而话梅、话杏、山楂片、果脯、蜜饯等食品,因为食用量小,每公斤中允许用到8克,但是他们需要的甜度太高,这个用量也不见得够。所以,如果配方不合理,或者操作中有意无意地违规,也就可能出现“甜蜜素超标”。而糖精、阿斯巴甜和三氯蔗糖等高效的甜味剂,达到安全限量时的甜度相当于几百克蔗糖,遵规守纪也很容易实现足够的甜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