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渭南华州区,参观赤水桥上桥

标签:
无疆骑行阎良桥上桥华县 |

过去从阎良经渭南去华县只有G310国道一条路,路窄车多,路况也不好,而且起伏不平。现在渭河河堤路已经修通,通过河堤路经赤水镇去华县,路宽车少,全程平路无坡,距离似乎还更近一些。

远远地就能看到一座多孔拱桥横跨在前方小河之上。

这座桥虽然距今已三百多年历史,但仍然在通车使用中。

桥面是由许多矩形花岗条石铺成,有些地方已经被车压出了凹坑。

桥为东西走向,桥面宽5米,长约70米。桥东头一侧立有一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碑。

桥上桥的下桥为七孔,始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后因洪沙堵塞桥孔,于是道光十二年(1832)在其上又叠建了一
座九孔石拱桥,形成桥上桥的奇观。

在桥南侧上桥的桥洞上方,各有几个石雕龙头,

每个龙头形态并不相同,虽然历经沧桑仍然栩栩如生。

据说桥北侧还应有石雕龙尾,但现在已经看不见了。

桥下浑浊的赤水河是渭南与华县的界河。

在桥南侧上桥的桥洞上方,各有几个石雕龙头,

每个龙头形态并不相同,虽然历经沧桑仍然栩栩如生。

据说桥北侧还应有石雕龙尾,但现在已经看不见了。

桥下浑浊的赤水河是渭南与华县的界河。

目前国家已经加强了对桥上桥的文物保护工作,但仍然可以感受到这座古老的石拱桥正在逐渐失去其往日的风采,希望籍此文章有更多的人能够知道它、了解它并且保护它。


街道挺长,东端通向高速的路口处有一座“赤水镇”的路标。

沿X319县道一直向东骑行,途径多个村庄,路边的麦子一片金黄,已经到了即将收割的季节。

华县县城距赤水镇约10公里左右,沿X319县道一路向东就到达了华县老城区,在县城天门路上有座“郑桓公陵园文化广场”。

广场前的石头牌坊。

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文化墙,正面写着“郑桓公史事”,郑桓公是两千八百多年前西周王朝的重臣,因屡立战功被周宣王封于今天的华县,国号为郑,始开郑国、郑氏历史,后为辅佐周幽王而壮烈殉国。墙两端有楹联赞曰:撑周大极丹心永在昭天地,立郑先模正气长存鉴古今。

文化墙的背面是“郑桓公陵园碑记”,两端有楹联:护家邦兴社稷捐躯报国伟绩永标青史,传血脉荫子孙落地生根后人遍布环球。

文化广场的左右两侧各有一门,右侧为“通德门”,

左侧曰“安远门”。

广场正前方有一圆形坟茔,

茔前立有一碑,碑铭曰“周 郑桓公 之墓”。

坟茔封土后面还是一座文化墙,

中间刻着“华夏郑氏之根”,介绍了郑氏的由来。

文化墙背面刻的是“世界郑氏华县宣言”。

再向后走,正前方有一座大殿,

大殿名曰:“桓公殿”,殿前共有三座大门,门前立有十六根立柱,每根立柱上都有楹联。


广场前的石头牌坊。

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文化墙,正面写着“郑桓公史事”,郑桓公是两千八百多年前西周王朝的重臣,因屡立战功被周宣王封于今天的华县,国号为郑,始开郑国、郑氏历史,后为辅佐周幽王而壮烈殉国。墙两端有楹联赞曰:撑周大极丹心永在昭天地,立郑先模正气长存鉴古今。

文化墙的背面是“郑桓公陵园碑记”,两端有楹联:护家邦兴社稷捐躯报国伟绩永标青史,传血脉荫子孙落地生根后人遍布环球。

文化广场的左右两侧各有一门,右侧为“通德门”,

左侧曰“安远门”。

广场正前方有一圆形坟茔,

茔前立有一碑,碑铭曰“周 郑桓公 之墓”。

坟茔封土后面还是一座文化墙,

中间刻着“华夏郑氏之根”,介绍了郑氏的由来。

文化墙背面刻的是“世界郑氏华县宣言”。

再向后走,正前方有一座大殿,

大殿名曰:“桓公殿”,殿前共有三座大门,门前立有十六根立柱,每根立柱上都有楹联。

正中间的大门上方匾额为“天下开郑”,

右侧大门上的匾额为“缁衣罩世”,

左侧大门上的匾额为“功烈千古”,可惜这些门都未开放,不能进入参观。

参观过郑桓公陵园,大家又骑行来到华县新华大街东段,这里有座“李元谅功德碑”,

碑上盖有碑亭,碑亭上方悬挂着“李元谅功德碑简介”:功德碑是唐代古碑,立于唐德宗贞元五年(公元789年)八月十一日。李元谅(727-793)祖籍安息(唐代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布哈拉)。唐朝振国军节度使兼华州刺史,在平定“朱泚之乱”中建立了功勋,后李元谅兼任陇右节度使,移防离开华州,华州百姓通过行军司马董叔经上奏唐德宗,为李元谅立此碑树功。

碑前有一块1978年立的“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碑”。

从后面的碑文可以看出这块保护碑有点年头的了。

李元谅功德碑为青石碑身,高4.45米,碑正面篆书“大唐镇-陇右节度使右仆射李公懋功昭德颂”。
碑文详细记载了“朱泚之乱”,对后世研究那段史实有一定作用,只是现在已经看不清楚了。

参观完李元谅碑,大家在华县吃午饭。

右侧大门上的匾额为“缁衣罩世”,

左侧大门上的匾额为“功烈千古”,可惜这些门都未开放,不能进入参观。


碑上盖有碑亭,碑亭上方悬挂着“李元谅功德碑简介”:功德碑是唐代古碑,立于唐德宗贞元五年(公元789年)八月十一日。李元谅(727-793)祖籍安息(唐代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布哈拉)。唐朝振国军节度使兼华州刺史,在平定“朱泚之乱”中建立了功勋,后李元谅兼任陇右节度使,移防离开华州,华州百姓通过行军司马董叔经上奏唐德宗,为李元谅立此碑树功。

碑前有一块1978年立的“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碑”。

从后面的碑文可以看出这块保护碑有点年头的了。

李元谅功德碑为青石碑身,高4.45米,碑正面篆书“大唐镇-陇右节度使右仆射李公懋功昭德颂”。

碑文详细记载了“朱泚之乱”,对后世研究那段史实有一定作用,只是现在已经看不清楚了。


此行一共十九名骑友,分两桌而坐。

吃过饭顺原路返回了阎良。

下面是一组骑友在路上的风采:











渭河河堤路上的“全民健身长廊”雕塑。

骑友们骑行在路上。








群友“许志伟”

群友“延平”

群友“稻草人”

群友“高兴”

群友“迷糊虫”

群友“周伟”

群友“薛小丽”

群友“玲珑珠儿”

群友“小樊”

群友“音乐人~于歌”

骑友“糖豆”

群友“从头再来”

群友“降龙伏虎”

(完)
骑行时间:2017年06月03日
骑行路线:西安市阎良区-人民东路-S107关中环线-X202阎油路-X304油高路-G108渭河大桥-渭河南堤路-渭南东部生态公园-赤水镇-X319-华县-原路返回阎良。
骑行距离:全程130公里
骑行路况:全程柏油路+水泥路,平路
骑行难度:☆☆☆☆☆☆☆☆☆☆
欢迎扫码关注“阎良骑行爱好者群”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