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窑第一村”骑行游记

标签:
骑行无疆阎良柏社村李靖故居 |
人员越聚越多,小广场快被占满了。很多新入群的人可能会担心参加活动没有熟人会比较孤单,所以对是否参加迟疑不决。其实我们每次活动都有很多新面孔出现,大部分人连群主都不认识,大家都是在骑行中相识,在骑行中相互关心成为朋友,一回生二回熟,只有骑行才会拉近群友的距离。这次活动依然是这样,新面孔比熟悉的甚至更多,不过大家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骑行”而来。
还有部分群友担心自己跟不上群体骑行的速度,拖了队伍的后腿。其实我们并非是以竞赛为目的的群,群章程中已经阐明了,我们是以休闲娱乐和旅行为主的骑行群。目前群员的身体素质参差不齐,年龄上至五零后,下至九零后,有骑行经验较丰富的,也有新入手的新人,所以我们安排骑行活动从三五十公里到一百多公里的都有,大家需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和骑行经验来选择是否参加。对于新手和体力较弱的群友,建议先参加几次三五十公里左右、平路、短途、速度较慢的纯休闲骑行,逐渐锻炼体力,然后循序渐进参加一些路途稍长、速度较快一些的活动,最后争取能参加百公里左右带有坡度的活动,在骑行中逐渐积累经验,以科学的方式骑行。不建议新手直接挑战路途超过七十公里、均速超过每小时二十公里或坡度较陡的路线,除了会透支体力的原因外,甚至有些新手会因为不正确的骑行姿势或用力过度导致膝盖受到伤害,从而早早告别骑行运动不敢再骑,因此一定要量力而为。我们禁止在骑行活动中进行竞速,我们也坚持不让任何一名队员掉队的原则,大家一起出发,就要一起返回。所以如果不想成为团队的包袱,就要理性选择适合自己强度的活动。
出发的时间到了,十六名骑友组成的骑行队伍浩浩荡荡从阎良出发骑上关中环线,一路向西骑行到三原县西阳镇再拐向北,沿县道X230向陵前镇进发。
骑行到孙家坡村时前面被一道黄土高塬挡住了去路,我们将从这里爬坡上塬,
上塬的路是一段长约1.5公里蜿蜒而上的陡上坡路段,骑友们开始发力向山顶冲锋,
女骑友的爬坡速度并不逊色于男骑友,
五零后骑友“微云”更是老当益壮,奋力冲向前头,
蜿蜒曲折的陡上坡,上坡、上坡、接着上坡,拐过弯还是上坡!严重考验着每一位骑友的耐力和体力,
终于看到平路了,加油啊!勇士们!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你伏腰低头奋力拼搏的时候,记住你是在走上坡路;而当你仰头挺胸不用费力就可以前进的时候,也许正在走下坡路。这就是骑行教会我们每个人最深刻的人生哲学。
上到山顶的骑友终于可以喘口气,休息一下了。
赶快喝点水,补充一下体能。
美女骑手“娇子”是团队的核心人物,体力超好。
休息过后继续出发,沿县道X230向北骑行,
队伍一字排开,穿过村庄,
穿行在乡间林荫小路上,
前进中的骑友,
向前进发中!
在到达陵前镇之前从小路拐向西,过包茂高速G65高架桥到达“浊峪河大桥”,宽敞的桥面一直延伸到深谷对岸的高塬山腰处,
桥下沟壑纵横,深达数十米。
还没有完全过桥,坡度就开始加大、变陡,又一段蜿蜒的上坡路段开始了,
“浊峪河大桥”的前面还有一座“丰王村大桥”,一座呈扇形曲线、蜿蜒而上的大桥。
桥下依然纵深险要,感谢有了这些桥梁,使天堑变成通途!
上坡、
继续上坡、
还是上坡,
拐过弯依旧上坡,长达约2公里的上坡。
大家你追我赶,相互鼓励,相互带动着高涨的情绪,
终于又战胜了一个陡坡,全部骑上了坡顶。
不好,有人车子扎胎了,
大家七手八脚开始扒胎、
补带,
补完收工,
继续赶路。
我们热爱骑行,
我们不畏艰辛,
我们追求自由、向往阳光、崇尚自然、挑战自我!
过了两座大桥后一路缓上坡,穿过延西高速G65高架桥继续沿县道X204向西北方向骑行,过新兴镇继续沿X204向前,终于到达此行的目的地——三原县新兴镇柏社村,距阎良约50公里。
村子呈四方形,我们到达的位置位于村子东南角,按指示牌显示,无论从左右两边任一条路都可以进入参观“柏社古窑”。
我们选择从村子东边进入,村里绿树成荫,
一座古朴原始的小村庄,距今已有1600年历史了。如今也开了很多家农家乐,可以直接到天井古窑里就餐休息。
村口第一家古窑,
古窑的入口处是一个带楼梯的斜坡,直通天井坑院下面一角,
几位骑友忍不住好奇下去参观。
入口处门额上写着“养生佳境”的字样。
天井坑院从地面上看只有几个烟囱和一圈砖砌的围栏,看不到房子看不到人,
怪不得人称“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呢。
原来是从地面向下垂直挖出四方形的深坑,再在深坑的四壁上开凿出窑洞,就是传说中的天井古窑。
露出地面的烟囱,
坑下的“四合院”,
四壁上均开凿有窑洞,可住人也可储物,冬暖夏凉。
现在村子里像这样保存完好的古窑据说还有一百多座,有一些至今还住着人。
墙上挂着毛.主.席.像。
古窑入口,
通向天井坑内的斜坡式入口。
“渭北革命根据地”简介牌,
“渭北革命根据地战略意义”简介。
通向地下天井坑院的入口,
门额上题字“光前裕后”,
下去参观。
通道上挂着“柏社窑居聚落工作站”的牌子。
墙壁上开凿出的拱形窑洞,
每面墙上都有两孔窑洞,
院子中间还种植有一颗大树和几棵小树,
大树已经长出窑顶地面的高度,茂盛的枝叶刚好为院子遮蔽了阴凉。
窑洞内部,
在窑洞内参观、研究、拍照的骑友们,
有的窑洞内部还带套间,同时还连通着旁边的窑洞。
院子里的石碾、石磨,
我们的摄影师“云横秦岭”在聚精会神的取景拍摄,
骑友们都在赞叹着这神奇的民居。
挂着习.仲.勋.像的窑洞,是否是他老人家居住过的地方?
宽敞的窑洞内部,
这里似乎是厨房,
这是连通两个窑洞的通道,
这是卧室,还砌着土炕。
窑洞内摆放的宣传牌,
地面上砖砌的围栏,
从地面俯瞰院内,
院子中间绿荫如伞,露出树冠在地面上,
似乎要将院子彻底隐藏起来。
参观完柏社古窑的骑友们集合起来,准备继续出发。
由于村子西南面通向洪水乡的一条小路正在修路无法通行,我们只好绕道潘家村、曹惠村到县道X330上向再西骑行,途径一处秦汉时期的“惠家宫殿遗址”,据考古专家推测,这个遗址可能是秦都通往淳化甘泉宫的一处重要的行宫遗址。
从X330向西有一段长约1.5公里的陡下坡路段,也就意味着从这里开始,我们开始下塬了。
一路“之”字形拐弯下坡路,
坡度较陡,但路况很好,
大家一字排开,控制着速度向下冲去,
很爽的下坡路,路上几乎没有别的车辆,像是给我们预备的专用车道,
又像是一路艰难上坡后的奖励,
在辛苦付出后终于可以轻松自在一下了。
“之”字形弯道,
集体滑翔于山间小路上的车队。
从县道X330一路降落到X312上,沿X312向东南方向缓下坡骑行,远处的嵯峨山清晰可见。
途径嵯峨乡的冯村水库,
冯村水库是三原县的饮用水源地,河水清澈,
到达水库大坝上,
水库四周被铁丝网围着保护起来,
水库在两岸高塬的夹持中,库中水源平静无波,水面呈现出微微的碧蓝色。
沿冯村水库边的X312县道继续向东南方向骑行,经过嵯峨镇,在一个小小的起伏上下坡后经过宏远厂区大门前。
继续前行过红原高架桥到达鲁桥镇,小镇上有一家不起眼的饭馆“万宝楼”,据说在三原一带小有名气,我们特意赶来品尝一下。
店内墙上挂的书法作品,
字画。
骑友“强”给大家买的杏,骑友“太阳”还买了西瓜,像甘露般滋润着口渴已久的骑友们。
大家欢聚一堂,
举杯祝贺我们因骑行结下的缘份,
味道不错的小菜,
以及远近闻名的特色菜——肘子肉,为我们及时补充着能量。
吃过午饭,大家骑行到李靖故居门前合影留念。李靖故居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是唐代卫国公李靖的故居。这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花园,当时称李氏园,也称唐园,俗称东里花园。参观门票20元/人。
离开李靖故居,为了避开环线上众多车辆灰尘,我们特意绕道三原县城,从三原县渠岸镇沿县道X317经独立镇返回阎良。在独李镇附近突然遭遇变天,大片的乌云翻滚着从我们身后追了过来,乌云中夹杂着闪电,风也越来越大了。
一会儿功夫,乌云就笼罩了整个天空,谁也逃不掉了。
斗大的雨点说下就下,
噼里啪啦一会儿地上的雨水就汇流成了小河。
骑友们急忙四散躲雨,由于雨水来的突然,骑行队伍距离拉的有些开,一下子就把大家给冲散了。幸亏有村民为我们打开家门提供地方避雨,我们五个人终于有了庇护的场所。
村民不但为我们提供避雨之地,还拿出凳子让座,并且殷勤地给大家倒开水喝,在此真的要感谢这一家朴实淳厚的乡亲,祝好人一生平安!
通过微信群我们联系上了分散在路上的骑友,
雨势稍小,大家便汇聚一起,一点人数,一个不落,所有队员都归队了。
大家抖擞精神,收拾心情重新上路,
虽然乌云还没有散尽,但我们已经不再有任何畏惧,一场风雨见真情,终于一个队员都不落下全都平安返回了阎良。这突如其来的插曲,为我们的骑行增添了难忘的回忆。
今天到家的总里程是116公里。
最后,还是应该隆重介绍一下本次骑行队伍中的所有队员:
队友“从头再来”,
队友“冬天。”,
队友“活得太糙@”,
队友“娇子”,
队友“玲珑珠儿”,
队友“千王”,
队友“强”,
队友“太阳”,
队友“微云”,
队友“吴超”,
队友“夜”,
队友“游神”,
队友“安静的阵风”(左)和“阁楼上的猫”(右)。
最后的最后,一定要感谢我们的摄影师“云横秦岭”,一路跑前跑后,为大家拍摄出精彩照片,却没有为自己留下瞬间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