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让大家再看一眼这组照片,不是为了说明胡斌案关于替身的争论,而是想问读者一个问题:如果你不知胡斌案,那么当你看到第一张照片的时候,你有什么印象?我估计你脑海里会跳出诸如:纨绔子弟,玩世不恭,混混,小青年……那么,当你看到第二张照片的时候,还会用前面那些词汇么?你脑海里也许会疑问,怎么,看上去一个挺文气的孩子,怎么会犯罪呢?难道是有什么被迫的原因……
也正是这样一个差距,网络谣言四起,有了替身一说。这恰恰证明,公众中了胡斌案律师设计的圈套:你一定不相信,这样形象的一个人,会犯下如此严重的错误!
某种程度上说,“替身”的言论越激烈,说明胡斌这个形象的改变就越是成功的。因为他巧妙地利用了类似“光环效应”。可惜的是,我们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在了替身上去,却没有去关注他形象剧烈变动的深刻原因:获得公众不知不觉的同情,这样就可以获得轻判!
报纸上没有就胡斌形象改变的更深刻的社会心理学进行分析,是因为害怕一旦深入分析,又会引起民众对判决不公的抗议和司法发不公正!但是,我反过来说一句,就算是“公正”的法律,也是建立在人类社会基础之上的,所以还难以逃脱“社会心理学的魔咒”!
你不要马上来反驳我的观点,请先阅读以下文字:
研究表明,我们经常会下意识地把一些好的品质加到外表漂亮的人头上,像聪明、善良、诚实、机智等等。而且,当我们做出这种判断的时候,根本没有觉察到外表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外表漂亮=人品好”,这种下意识的假定所引起的后果令人非常不安。
1974年,加拿大联邦政府选举的一项研究表明,相貌出众的候选人得到的票数是那些相貌平平的的候选人的2倍半。尽管有证据表明人们偏爱相貌英俊的政治家,但是随后所做的一项研究却表明投票人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这种偏见。事实上,在接受调查的加拿大选民中,75%的人都强烈否认他们投票决定受到了候选人外表的影响,只有14%的人承认也许会存在这种可能。(注1)
如果还不够的话,那么再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吧,或许更有说服力!
一些令人不安的研究表明,我们的审判过程也受到了影响。在司法系统,外表漂亮的人可能会得到更多的优待。比如,在宾夕法尼亚所做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审判开始之前给74名男性被告的外表打分,然后在比较审判结果与他们外表的得分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外表英俊的被告所受到的判决明显较轻。事实上,
外表有有吸引力的被告不会坐牢的可能性是那些外表没有吸引力的人的2倍。(注2)在另一个模拟实验的比较过失审判中所判决的赔偿金的试验中,当被告比原告更英俊时,判决的赔偿金平均为5623美元。但是当原告比被告更英俊时,平均赔偿金则达到了10051美元,而且,不管是男性陪审员还是女性陪审员,都表现了这种基于外表系吸引力的偏爱。(注3)
看完这上面这几个社会心理学的调查,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胡斌形象的改变,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博取了陪审团和主审法官的潜意识的同情而获得了轻判。
----------------
注1:加拿大研究员爱弗兰(Efran)和帕特森(Patterson)于1976年公布的研究结果。
注2:《影响力》p218。该案例还分析了美国囚犯中是否整容与出狱后是否再度坐牢的关联度。结论是那些面部整容的囚犯再次坐牢的可能性比没有整容的囚犯小得多。
注3:过失赔偿研究有库勒卡(kulka)及凯斯勒(kessler)于1978年进行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