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的积淀——印度建筑的传统特征及现代之路

(2007-01-07 17:23:44)
分类: 作业点评
                             
印度建筑师拉吉·里瓦尔是一位具有融合东西方文化才能的建筑师,他认为建筑设计应是传统与现代的“创作准则”而非形式的结合。在他的设计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传统文化要素而不是表面形式的深刻理解、抽象和巧妙利用。对于习惯了以大屋顶或斗栱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的中国建筑师来说,可能会有一些启示。
 
文化的积淀
    ——印度建筑的传统特征及现代之路
 
作者:任肖莉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印度建筑师拉吉·里瓦尔的设计作品――新德里尼赫鲁展览馆,通过几方面来分析如何创造具有印度传统特色的建筑空间,阐述了印度建筑的文化内涵、艺术形式以及主要的建筑手法。
【关键词】 :印度  建筑文化  传统现代  理念  形式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同任何文化一样都会有传统跟时代两个部分,时代部分总是依附于传统的存在,而传统又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正是这两者的紧密结合,才推动着文化的不断进步。
印度,一块神奇迷离的土地,这里的人们极富想象力,创造了无穷无尽的神化传说。这片土地上处处有神庙,村村有神池,人们笃信宗教。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外族入侵等,使各邦之间的历史文化、宗教风格有很大的差别,甚至截然不同。著名印度学者高善必说,“这种无穷无尽的多样性令人吃惊”,这种“多样性”正是印度文化(包括建筑文化)最大的特征。
柯布曾经说过:“……它经历了最发达的古代文明时期,它有自己的智慧、伦理道德和思想意识……印度是全世界建筑艺术成果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作为印度建筑师,最可贵的是能立足本国的土地上,从建筑的本质出发,根据本国的自然地理、经济及社会、文化的条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他们既能从乡土建筑中得到启发,又能运用现代的科技加以创新,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创造。

作为印度著名的建筑师之一,拉吉·里瓦尔是一位具有融合东西方文化才能的建筑师,他认为建筑设计应是传统与现代的“创作准则”而非形式的结合。下面主要以他设计的新德里尼赫鲁展览馆为例,阐述一下对印度建筑文化的理解。
 
一、理念:
1、佛教窣堵坡(Stupa):中心与方向的象征
M·布萨利说:“印度古代建筑的基本主题就是对‘中心’的表现”。这在宗教建筑中尤为突出。Stupa中文也称“塔”、“浮屠”等,其梵文本义为埋舍利的坟冢,在大乘佛教的偶像崇拜出现前,它被视为佛的化身而崇拜。这种以埋葬佛骨的半球形建筑,象征着天宇,尺度巨大,浑厚统一,表现无边佛法的宇宙中心。
与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观念不同的是,印度的曼陀罗以“方形”作为完美的图形,其早期的吠陀祭坛就是以方代表天,圆代表地的。
里瓦尔设计的新德里尼赫鲁展览馆,在建筑的第二层标高处,用修建长满青草的护坡围合起展览空间。人流系统得自宗教建筑,环形的流线围绕着庙宇中心的神龛进行,强调了对“中心”的表现,就像一个对天祭祀的传统的“台阶式水池”。它继承了神庙中对神圣的宗教信念所作的建筑表达,创造了这种精神体验,这正是建筑师从宗教建筑中得出的特有体验。
2、心灵的体验:
拉斯姆森说过:“建筑不是简单地把平面图及剖面图加上立面就成了。它是某种另外的东西,某种更富内涵的东西……建筑是一门十分特殊的功能艺术”,而“艺术必须去体验”。体验艺术就如同体验人生一样,必须脚踏实地,真切感受它的光影、尺度、比例、声音和组织纹理,来获得一种精神的享受。
里瓦尔设计的新德里尼赫鲁展览馆,受到绿草如茵的尼泊尔释迦牟尼古冢的启示,把一种心灵的体验运用到非宗教的纪念性建筑之中。由于印度儿童把尼赫鲁当作可亲的“大叔”,里瓦尔设计了长满青草的护坡跟通向屋顶的踏步,让孩子门爬上爬下。这里面固然有象征或隐喻的作用,但对人影响的深度,比起审美的愉悦更能达到心灵深处。
这几乎是一个没有外立面的建筑,为一个开国领袖设计一个土堆似的没有“形象”的建筑,而且允许孩子们爬上爬下,不能不是一个可以通达心灵的建筑。而且需要指出的是,印度教神庙尽管具有一定的朝向性,但与“山”的象征相比较,仍数次要地位,所以在印度建筑的传统观念中,“立面”是不能凌驾于“中心”的意义之上的,建筑师对“立面主义”并没有更多兴趣,这一点在建筑中明确的被反映了出来。
 
印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神圣的宗教信念,使许多建筑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乃至心灵的体验,而在其中,人们也会感受到像在古老的印度神庙中所体验到的那种印度独有的文化气氛。这种精神体验的创造跟宗教是密不可分的,而印度的建筑师们从对宗教的研究中获得了建筑的创作之源。空间是具有神秘的诗意、富有生气和精神的一个小宇宙,经常受主观想象以及一种无形的力量左右,是一种能在有限中感觉到无限的精神。
新德里尼赫鲁展览馆室外局部及室内
            
二、形式:
1、室内外无界限:
印度气候温暖,促进了室外生活,因而室内外的界限是模糊的。印度古代建筑中的广场,街道以及家庭中的庭院、露台等构成要素都有其生活的根基。今天看来,过去为了适应传统生活而产生的某种建筑原型,现在依然广泛应用。
作为展览建筑,尼赫鲁展览馆更好的利用了室外空间,主要的展览空间置于地下,几个下沉院落错落有致置于其间,长满青草的护坡跟通向屋顶的踏步,满足了功能以及景观的要求。屋顶平台体现了“露天建筑”的设计理念,在印度“天”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人们与建筑形式和露天空间的关系,因为当地温暖的气候下,最适宜待的地方就是室外的空地,在这露天的环境里,每时每刻,光线和周围环境微妙变化都影响着我们的情感——人类最核心的情感,因此,象征教育的形象永远也不可能是北美的那种红墙校舍,而应改是树下的哲人,真正的大彻大悟不可能在封闭的室内达到的——必须是在室外,在露天的环境中才能做得到的。

另在里瓦尔设计的中央教育技术学院中,主体建筑有个很小的入口庭院和一个围绕大树布置的中心庭院相连通,院里有一个露天舞台,庭院周围的建筑逐步后退,使庭院向屋顶平台敞开,促成了建筑的开放性和公共性,从而使整个空间不失亲切的家庭气氛。在这样的环境中,使人无时无处不感受到印度的文化气息。
2、水与台阶的意向:
“水”在印度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需求,其重要性已融入宗教,具有生命之泉的意义。在建筑中,“水井”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建筑元素,而无论是印度教的神庙,伊斯兰的清真寺、宫殿,到处都有“水池”的存在。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水井,对印度建筑文化的理解就是不完整的。
台阶是另一个重要的要素,一段台阶可以具有很多功能,如尼赫鲁展览馆中宽大的石阶成为人们进行休息、交流的场所,大台阶的空间引导,甚至,尺寸大一些的话还可以是让人睡觉的地方。
台阶成为室外活动的重要场所,而且石头砌筑的体量,简直是建筑剖面的直接说明,建筑的真实、朴实、结实,既是对传统坡地簇状建筑形式的回忆,又在现代设计中散发着历史的隽永。
在这里,地上和地下的变化,炎热与凉爽的变化,光与影的变化,通过水池,台阶,绿化坡地等丰富的建筑语汇,以一种极其简洁的形式获得了表现,和谐的融于环境之中。“在印度,所有的元素都被看作是多功能的,这是与印度文化相一致的,也构成了印度建筑的性格。”
3、气候决定形式:
“在深层结构的层次上,气候条件决定了文化和它的表达方式、它的习俗、它的礼仪,在本源的意义上,气候乃是神话之源”。
在西方,科技的进步使建筑师能够用空调、人工照明、通风等手段来控制光线、温度、湿度,但由此产生的封闭式盒子建筑,不仅把人们与自然环境日益隔绝,而且也加剧了生态恶化和能源危机。而在印度,这些手段和设备是难以负担的,“能源危机,对建筑师来说也许正是一个机会,使他们再次把注意力转向建筑形式的始祖——气候。”
印度有着多变的地形和气候,从气候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不仅是考虑日照角度和气窗的问题,还涉及到建筑的平面、剖面、外形和内部布置,建筑本身应作为一个调节气候的装置。在尼赫鲁展览馆中,我们会联想到“露天空间”的概念,这是由印度古代建筑巧妙采用下沉空间和高台空间的做法来解决炎热气候下的生活问题所得出的。它的原型就是印度历史上著名的“红堡”(the Red Fort),它底层用作防御,顶上是花园台榭。面对冬冷夏热的印度北方气候,完全是靠中间的下沉式庭院来调节:盛夏一早,院子上空就遮上蓬布,存住隔夜的寒气;入夜撤去蓬席,到顶上花园纳凉。冬季则相反。

人们在这些露天的通道中穿行,最后来到宽阔的屋顶平台上,这里形成了一个露天空间,也可以展示大型的展品,远眺城市美景。它不需要任何封闭的墙壁防日晒雨淋;而且在屋顶平台上视线向下可直接看到四周的草地和水池,在酷热的日子里,凉爽的鲜绿色本身就能使人心旷神怡!实际上,设计者在此就创造了一种小气候。

在中央教育技术学院的设计中,里瓦尔将传统建筑处理阳光的一个“准则”——“层层出挑”应用于设计中,以形成大片的阴影区,并以适应现代结构的简洁造型代替了传统的精雕细刻。在这里,“准则”意味着传统与现代的共同精神,包含一些永恒的东西。抓住了这些准则,就可以不断的创新。这里虽没有“传统”或“现代”的符号标签,然而却是真正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

要在气候上有创造性,就必须在生活方式上有所创造。新的建筑及规划都是与交替变更的生活方式这一概念相关联的。气候,这个建筑取之不尽的源泉,将提供我们所需的深层结构。
4、材料的运用
与国情有关,印度现代建筑出奇的朴素,大量采用的面层材料是当地产的红砂岩、青石岩、各种粗砂、砾石的水刷石及水磨石。在印度建筑师的手中,地方材料透露出现代装饰气息,如里瓦尔用的外装修即印度传统的红砂岩,这是以往建筑大师没有采用过的。由于精心设计及施工,尽管造价低廉,但建筑极具特性,而且饶有兴味的不同尺度的公共空间让人留连忘返。

他设计的国家公立财政学院,红砂岩的面材,由于固定用地金属钉很贵,为此,他自行设计了一种带圆头的“钉”,伸出的圆头在阳光下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总体望去既有砂岩自由粗放的肌理,又有规则的点式图案。
印度的其他建筑师都有自己的处理手法,如多西布置了与建筑十分和谐的抽象石头,体现出现代艺术的意趣。许多建筑师还在室内外用印度妇女顶水用的陶土罐子等做装饰,是现代气氛中画龙点睛的一笔。
 
三、结语:
近来,印度建筑不断引起人们的注目,它们对发展中国家有很多启示。霍斯拉说“印度有许多相关的现实性。无论怎样,建筑的未来将是惊人的多元化的。”怎样吸取历史中的灵感而不是模仿,怎样协调工业化和历史文化的不同要求,以及怎样将传统在实践中运用,都是国际间广泛注意的论题,并以不同的方式实践着。历史上的印度擅长吸收消化外来因素的影响,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新一代的建筑师学习西方大师们的创作精神和思想,摆脱了对其的盲从,他们继承和发扬的是原则和精神,而不是形式符号,因而他们的建筑更具有时代性。正如查特贾所说的,印度建筑师“有了自信,成为他们自己。”
 
参考文献:
(1) 肯尼斯·弗兰普顿,查尔斯·柯里亚作品评述,饶小军译,世界建筑导报,1995.1;
(2) Association Fran鏾ise d` Action Artistique ,,ed . Architecture in India. Paris : Electra Moniteau ,1985.81
(3) 拉斯姆森 建筑体验  刘亚芬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2
(4) Herbert L.Smith.  A Report from India.  Architectural Record.  1980 .7;
(5) 拉吉·里瓦尔社会转变中的传统建筑及其当代阐释  朱建平译,世界建筑,1990
(6) 王辉,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世界建筑,1990
(7) 印度各邦历史文化,刘国楠王树英编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